電影訊息
換命法則--Self/less

幻体:续命游戏/非我/换命法则(台)

6.5 / 103,901人    117分鐘

導演: 塔西姆辛
編劇: 大衛帕斯特 艾力克斯帕斯特
演員: 萊恩雷諾斯 娜塔莉瑪汀納絲 馬修古迪 班金斯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伊珮冉岑子

2016-05-17 16:03:01

立意新穎內心戲豐富的好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首先聲明,這是本人第一篇豆瓣文,不成熟的地方請多多包涵。

看完這部片的感覺是挺震撼的,在這個電影氾濫的年代,電影的產量越來越大,看客的眼光也越來越挑剔。我也是,自從學會在網上找最新電影觀看之後,下載的電影越來愈多,能看進去的卻越來越少。讓我驚訝的是這部電影我看進去了,而且還專門開了個豆瓣寫影評(我是個很懶的人)。開稿的一個原因是想寫寫自己的觀後感,另一個原因是因為讀了很多給低分的豆瓣影評覺得不太贊同,想寫篇文分享一下自己的見解。

首先我覺得這個電影涵蓋的內容很廣,給的想像空間也很大,有很多網友的提問和評論我實在覺得無力吐槽,請問您發問之前認真看了嗎?有一些鏡頭作為伏筆一閃而過,不注意的話就會被忽略。像主角再換體之前去墓地埋東西時鏡頭專門給他沾滿泥土的手,這個線索是留給他換體成功後回到墓地挖出鐵盒子來的時候。

有很多人覺得劇情狗血弱智,把男主刻畫的前後畫風不一致,我個人認為這才是影片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人是會變的,尤其是經歷了生死的人。很多東西不是電影畫面所能描述的,需要觀影者從主角的視角去體會。從片頭開始,電影安排故意披露給大家男主換體前是多麼刻薄不留情的一個人,包括對他的女兒,臨死還以為錢可以彌補親情。換體的時候,意識傳輸的過程並沒有被描寫得很複雜,但是男主在臨"死"之前的痛苦掙扎,他那時腦海里浮現的都是什麼?他剛醒來時腦海里浮現的都是什麼?這些都只能意會。剛換新體後,有些影評說他應該重新殺回商場打拼,做一個"菁英"應該做的事情;還有人說,他換新體後就完全沒了以前的影子,完全被新體本來的習慣所控制。我想說的是,我覺得編劇編的很科學,男主在換體前是什麼?是老人,一個事業有成財產無數的老人。從片頭寥寥描寫的他以前的生活來看,他已經是一種安享晚年的狀態,這一點當然不會突然改變,他已經屈居於安逸,換體後只是給了他生理上的便捷,在有了以前積累的財富和健壯的體魄之後,誰都會生活的像個胸無大志的富二代,沒有賺錢的動機,,自然沒有奮鬥的動力。

至於他性情的改變,我覺得也是合理的。他的人生經歷了死亡,任何人得到新生後都應該會心存感激從而變得比以前善良。更何況在器官移植被普及的現代醫療中,不乏有被移植者染上器官捐獻者的舊習的案例。我記得我就讀過一個器官被移植者本來滴酒不沾,接受器官移植後開始喜歡上某種酒,後來才了解到那是器官捐獻者的最愛。一個器官都可以攜帶一種「記憶」,更何況一整個完全的身體?為了救自己的女兒寧願自己去死,這已經說明了男主新身體的原主人對自己的家人有多麼深的感情,像是一種執念,深深的影響著男主的意識。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他會為了一對「不相識」的母女出生入死。其實他自己也應該是矛盾的,兩個意識共存在一個軀體裡,似我卻非我,正好回應了主題。也正是因為新體舊主對女兒的愛,讓男主終於領會到什麼是父愛,這也就聯繫到了最後他以朋友的身份去拜訪女兒,給她一封信而不是支票,這是對他過去的一種告別,以及對最後遺憾的一種了卻。

他雖獲得了一個新的身體,但他總歸是由一個老的靈魂,他並不是帶著仇恨而死,他沒有動力和動機去改變世界或是賺更多的錢,他已經經歷過人生的起起落落,在他剛新生的時候,一切還是新鮮的和刺激的,過了沒多久就失去了它的魅力(這點在他轉身一個人離開夜店的時候就鋪墊了),而新體舊主的過去和家庭卻給了他人生新的動力,對那對母女的保護也可理解成他對他女兒的一種贖罪。最後他停止服藥讓舊體的意識吞噬掉他轉移的意識,有人說這不合理,因為這是你情我願的生意。如果你已經讀到這的話你應該明白,男主在經歷了一切後人生觀已被顛覆,他已經體會過了重生的感覺,他發現這不是他想要的——一具陌生的軀殼。正如醫生所說,重生後就算在街上碰到熟人也要假裝不認識,面對自己的女兒卻要以你爸爸的朋友自居,提起自己要用第三人稱來描述,相信這一切對這個習慣人上人生活的男主都是一個衝擊。這樣的一個軀體,卻是另外一個破碎家庭的愛與希望,在經歷過片頭到片尾的一系列變故以後,男主決定放棄自己破碎的靈魂,成全一個完整的家。


這種片子如果不看進去,很難理解主題是什麼。我個人認編得很好。從一開始對死亡的恐懼與不甘,到對新生的欣喜與迷茫,到最後的釋然與成全。如果你對這部片先入為主定位為科幻片期待大場面高科技的話自然會失望,如果你能想像著男主的心路歷程靜下心來留心細節仔細體會的話,你會覺得這是一部好片。最後的大團圓happy ending在我這也是個加分。

個人拙見望能得到共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