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烽火赤焰萬里情--Reds

烽火赤焰万里情/赤色分子/乱世情天(港)

7.4 / 18,488人    195分鐘

導演: 華倫比提
編劇: 華倫比提 Trevor Griffiths
演員: 華倫比提 黛安基頓 Edward Herrmann Jerzy Kosinski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iming

2012-04-02 10:23:16

革命與愛情


        Reds(1981)是一部長達194分鐘的電影,我竟一口氣就看完了。 的確,Reds有著很抓人的素材:無論是關於少數派的故事(男主人公 John Reed 是美國左翼記者,《震撼世界的十天》作者;女主人公 Louise Bryant 是美國女權主義作家。其它人物還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戲劇家 Eugene O'Neill ,無政府主義者 Emma Goldman 等等)還是大時代的背景(蘇俄十月革命),都是很容易齣戲的。況且導演 Warren Beatty把敘事聚焦在信仰與愛情這個老少咸宜的主題之上,片子拍得是行雲流水、雅俗共賞,怪不得當初既叫好又叫座。


       然而細想起來,把革命與愛情連在一起,除卻票房的考慮外,也的確是有可比之處的。正如John Reed向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Zinoviev所爭辯的那樣,他對革命的熱愛並不意味著要放棄對妻子的熱愛,況且真摯的愛情反而可另革命的激情更加純粹。弗洛伊德的「泛性論」似乎是此說最好的註腳,然而我更願意指出這是基於自我的本真性(self authenticity):革命不是裝腔作勢的自我異化,不是社會交換的工具手段,而乃是個體自覺自發的激進性超越——超越自我或者人類目前的某種窘迫的生存狀況。在這種意義上,真正的革命者只可能是John Reed這樣的邊緣人,而不是大權在握的Zinoviev們。Zinoviev需要考慮的問題太多了,他的一言一行隨時可能變成政治事件,於是工具性必須時刻壓倒本真性,革命也就離身體越來越遙遠。反之,John Reed除了對愛情和革命的信仰——那些指向他內心最深處的衝動,什麼也沒有,也不可能還有什麼。於是革命與愛情的火焰在他的身體裡愈發熾烈,直至耗盡生命的最後一點氣力。


       革命與愛情的第二個共性—哪怕它們果真具有自我本真性—便是其往往註定要走向幻滅。正如阿倫特在《論革命》中指出的那樣, 「十月革命對於本世紀的深刻意義,與法國大革命對於其同時代的意義一樣,先是使人類最美好的希望轉化為現實,然後又讓他們徹底絕望」(p.45)。John Reed與 Louise Bryant看似傳奇的愛情,他們兩個人的革命,其實也莫過如此。於是當 Eugene O'Neill對獨守空房的 Louise一針見血的指出:John不應當這樣對你,他應當永遠讓你處在焦點的中心的。Louise,這個那麼愛自己的女人,自然而然就崩潰得一塌糊塗。幸而在Warren Beatty的劇本里,後來的大時代救了他們:大時代讓Louise隔著那麼多人,在雄壯的國際歌聲中,望著John的臉,又激動得淚流滿面;大時代也讓Louise終於能夠陪John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後一刻。然而,並非每個人的革命/愛情都能遭遇這樣的拯救的,或者說,寄託大時代的拯救所反映的不過是深切的絕望(「解放與自由並非一回事;解放也許是自由的條件,但絕不會自動帶來自由;包含在解放中的自由觀念只能是消極的」。見阿倫特,《論革命》,p.18)。革命與愛情幻滅性的實質就在於: 革命/愛情不是萬靈藥,人們卻想用它解決所有問題—不論失衡的社會結構或者人際結構、失范的社會秩序或是心理秩序—朝夕起效,一勞永逸。在這裡,我們似乎又遭遇到了那個時代性的問題,亦即我們根深蒂固的線性時間觀,對自我在此世實現的篤信,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存在的焦慮。

       我想談的革命與愛情的最後一點共性,便是「由人所開創和出演的一切故事......只有在行將結束的時侯才會揭示它們的真正意義」(阿倫特,《論革命》,p.52)。在我看來,John和Louise恐怕從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愛情會與那樣的一個大時代息息相關,並最終成為其一部份。他們只是跟著內心的衝動在走,應著未知的生活在走,就那樣曲曲折折,跌跌撞撞,起起伏伏的走了下去。哪曉得一不小心,回過頭去,竟成為一段歷史了!然而這樣的歷史,這樣的意義,又是不可能屬於愛情中的他們的。它只能存在於Louise面對逝去的John的哭泣中,只能存在於她蒼老後的回憶中(如果有的話),只能存在於若干年後人們的談論中。無論怎樣,革命/愛情中的人們不清楚自己行動的真正意義,而一旦認清了意義(如果可能的話),無論合意也罷不合意也罷,革命/愛情卻已然結束了。這樣看來,正如在革命/愛情中所體現的那樣,人們終其一身追求意義的過程— 因存在荒謬的焦慮感而激發的去荒謬化的過程—反而往往令自身的存在愈發荒謬起來:你所欲的,總是在抓住的剎那間逝去;不斷的抓住也就是不斷的失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