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球戰慄--Atlas Shrugged: Part I

阿特拉斯耸耸肩/地球颤栗/阿特拉斯耸耸肩

5.6 / 14,322人    97分鐘

導演: Paul Johansson
編劇: John Aglialoro
演員: 艾迪蓋瑟吉 泰勒西林 Rebecca Wisocky 派屈克費雪勒 馬修馬斯登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Pru

2011-11-13 00:04:45

電影VS原著(含2、3集劇透)


了解原著及作者介紹、整個小說故事梗概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8652.html

從片中大概可以看出來,這是一部反計劃經濟的作品,考慮到原作者幾乎是從蘇聯逃到美國的,其作品無疑會致力於反對某種意識形態。與《日瓦戈醫生》一樣,它不僅關心某種意識形態帶來的貧困效應,「卷我屋上三重矛」,更關心它在精神上虛偽的利他主義和傷害效應,「卷我靈魂三重矛」,並指出了兩者之間的聯繫。可以看作是個人和民族的在精神上的自我救贖,對於一些同樣遭遇了很多折磨卻並未孕育出類似作品的民族來說,也是很好的參照。

小說有一千多頁,可以被劃入科幻作品之列,它堪稱一曲工業文明的頌歌,並揭示出計劃經濟是無法推進工業化的,甚至有可能逆工業化。雖然寫於1940-1950年代,但在書中提出的清潔能源的構想,以及女性擔任企業負責人等設置都顯示出極強的未來性,這也是科幻作品的重要特徵。小說中的時間點就是當代(指1950年代)美國,那時民航業剛剛起步,高速公路也沒有現在多,鐵路仍然是最主要的客貨運輸途徑。電影則把時間設置在了未來(2016年秋),並設置了石油危機的背景,讓鐵路再一次成為了運輸業的支柱。同時也為主人公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現代設施如手機、電腦、液晶電視等,當涉及科學問題時,甚至還引入了一些最新的物理學研究成果。對於一部科幻作品來說,這樣的改動倒也未嘗不可。總之,電影在視覺和技術上幾乎可以打滿分(我看的是高清版)。

作者常常感嘆人們在人文和社科領域的成就不能像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那麼一目瞭然,導致了很多偷懶和破壞的空間。電影不幸也是如此:鑒於目前的社會現實、主導價值觀和輿論壓力,改編過程中對主要人物還是採取了一定的弱化處理,下面將與原著進行對比:

●約翰·高爾特:就是電影中那個戴著禮帽的神秘人,由於不堪忍受計劃經濟的折磨,他喊出了「我要關掉世界的發動機」的口號,說服了很多既有創造力、又有影響力的人若覺得難以堅持下去的話就辭職到他的烏托邦去工作和生活,讓普羅米修斯們收回他們的神火,直到人們收回他們的禿鷹,結果導致美國在12年之內就徹底崩潰了。小說結尾處,他逃脫了已經形同虛設的美國政府和軍隊對他的抓捕,帶領自己的梁山兄弟們回到現實世界開始了市場經濟的重建工作,當時連紐約的燈火都已經熄滅了,電成為了奢侈品。他也是電影中那台超級發動機的發明人,孤兒出身但卻是一流的科學家、工程師、哲學家、企業家,他的主張和組織有點類似我國春秋時期的墨家學派,並且在小說中最終戰勝了儒道法兵的學說。

●達格妮·塔格特:在高爾特帶來的世界崩潰的過程中,達格妮是唯一一個拒絕了他的罷工提議並堅持力挽狂瀾到最後一刻的人,當然這和她工作的行業也有關,運輸業會比製造業崩潰得慢一些。她類似一個西方版的女媧(也就是阿特拉斯),很有隻手補天的勇氣,「雖千萬人,吾獨往」,展現出了真正的英雄主義氣概。小說中她的年齡是35-37歲,並不是金髮,也沒有非常出眾的美貌,但是會更勇敢果斷一些,絕對不會做出大喊「No」這樣的事情。她沒有結過婚也從未考慮過結婚,不過最後和約翰·高爾特走到了一起。值得一提的是,達格妮是很端莊的一個人,不可能像電影中那樣做出一些似乎在誘惑男主角的事情來。而且尋找發動機及其發明人的過程幾乎是她一手策劃的,漢克只是一個助手,而不是像電影中那樣居於主導地位。小說本名罷工,但出版時改為了現在的名字,可見作者最想致敬的並不是罷工的創造者——那只是一個寓言、一個比方——而是在困境中勇挑重擔的阿特拉斯們,因為創造者其實是不會罷工的。

●詹姆斯·塔格特:達格妮的哥哥,電影的字幕翻譯者誤以為是弟弟,實際上他比達格妮要大兩歲。他們兄妹共同管理家族企業的鐵路,詹姆斯堅持認為所有行業的核心都不在經濟領域,而在政治領域,他的口號是「你們懂什麼,鐵路的關鍵在華盛頓」。他在實踐自己的理念上也非常努力,總是試圖讓政府通過各種限制和打擊對手的法案來爭取自己公司的發展。他很討厭妹妹,但是又感到公司的運營離不開她,於是就不斷和妹妹的戀人們過不去,希望能通過政治手段打垮他們,當然最後都失敗了。在後面的電影中,詹姆斯將會擁有一個妻子並將她迫害致死,同時還會與里爾登的太太發展出婚外情。他最終的結局是在高爾特帶來的現實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下發了瘋,這代表價值的崩潰,雖然肉體沒有被毀滅,但精神確實被打敗了。不得不說,扮演詹姆斯的演員可能是最符合小說中人物的,而且還有點歐巴馬的感覺。

●漢克·里爾登: 在小說中他是金髮+冰藍色的眼睛,可能有瑞典血統。漢克不僅出身貧寒,好像也沒有上過大學,是一個愛迪生式的發明家,也是最後一個加入罷工的人,甚至在誤以為達格妮已經死去的時候,他也沒有消沉。他剛好比達格妮大10歲,基本上是和太太剛結婚就後悔了,在小說中和太太的關係始終很僵,後來更是反目成仇並最終離了婚。雖然文藝作品中的愛情常常不會在婚姻面前止步,但電影中對這段婚外情的刻畫還是太突兀了一點,漢克對家人的厭惡表現得不夠充分,而且里爾登太太看上去也不夠討厭。小說中有大量漢克愛上達格妮但又竭力克制的心理描寫,可以看得出他是深受折磨+情不自禁。對兩人性行為的描寫也很有激情、很美好,並不像電影中那麼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漢克和達格妮成為情人後即與太太分居,後來更為這段秘密的戀情付出了巨大代價,並決心離婚,而達格妮則最終選擇在全國廣播中坦承兩人之間的關係,可見作者並不真的鼓勵婚外戀。

●弗蘭西斯科·德安孔尼亞:人名取自作者的丈夫法蘭克·奧康諾,角色是西班牙血統的阿根廷人,根據地是布依諾斯艾利斯,比達格妮大兩歲。在小說中他的相貌很年輕英俊,走到哪裡都魅力四射,相比之下演員實在是有些難看,也缺乏花花公子的感覺。弗蘭西斯科是貴族出身,是家族的驕傲,也是一位銅業大王,在全球各地擁有大量銅礦,當他發現自己的礦產面臨著國有化時,便決定暗中摧毀它們,同時扮演花花公子的角色以迷惑敵人,雖然只是逢場作戲、裝裝樣子。他與達格妮本來是青梅竹馬的愛侶,因此也不得不離開了她。其實原著中弗蘭西斯科很少與情婦一起出現在公共場合,他主要是使用旁敲側擊的方式,如對記者說紐約對他的吸引力在於肝泥香腸和衣帽間女郎。弗蘭西斯科還是第一個加入罷工的人,以及保護最後一個加入者——漢克的安全的人。非常奇怪的是,小說中設置了很多弗蘭西斯科和漢克之間多少有些曖昧的場景,並且在結尾處兩個人還住到了一起,以致很多讀者認為作品有slash傾向,也許這也是這部小說充滿未來性的表現之一?

●艾迪·威勒斯:是達格妮的重要助手,對公司非常忠心,被戲稱為塔格特公司的封建農奴,因為他的父親就為達格妮兄妹的父親工作。小說中他是一頭耀眼的金髮,沒想到在電影中被設計成了黑人。其實在小說的結尾處,艾迪實際上因為公司的滅亡而殉情自殺了,如果安排成黑人的話,反而有一種黑奴的意味在裡面。如要是要體現種族平等,完全可以把威特之類的企業家安排成黑人,而不是將助手安排成黑人。艾迪與達格妮同齡,和她一起長大,一直暗戀著達格妮但羞於向自己承認,結果不知不覺做出了很多傻事,而且周圍的人全看出來了。他還在無意中給約翰·高爾特提供了很多各行各業的重要資訊,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推動了罷工的進程。也許員工為公司殉情這樣的事情有些難以理解,但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存在的。

●博士和海盜:曾經在一個影射哈佛的學校里,三名勇敢智慧、才華橫溢的同齡男大學生形成了桃園結義般的親密關係和鐵三角。由於三人都同時選修物理和哲學兩個專業,當時的物理系主任羅伯特·斯塔德勒博士和哲學系主任休·阿克斯頓博士都很喜歡他們,並暗中展開了競爭。這三人就是約翰、弗蘭西斯科和電影開場時提到的海盜拉格納,後者具有挪威血統,是全書中最美貌的男士,妻子則是最美貌的女士,也是金髮。他並不打劫商船或傷害水手,只掠奪各種政府間的援助物資,特別是送往各個「人民共和國」的,小說預見了歐盟的成立,並將之設置成了一個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後來羅伯特變節投敵當了國家科學院的院長,並認為大部份人不配擁有理性。在小說的結尾處,他拼命迫害約翰,最終多行不義自斃了。而休則加入了罷工,並被鐵三角視為父親般的人。電影中羅伯特的扮演者比較接近小說中的角色,而休的扮演者明顯不夠和藹,他還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廚師。值得一提的是,達格妮似乎畢業於MIT之類的學校,當然小說中還有很多英雄人物是根本沒有上過大學的。

●二十世紀發動機公司:約翰·高爾特曾經工作過並發明了超級發動機的公司,在這家大企業上下一致決定採用「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工作和生活原則後,他決定離開並發動創造者的罷工。公司很快變成了人間地獄,人們的需求開始無限膨脹,由於幹好干壞一個樣,也無人願意努力工作。在計劃實行的四年後,公司徹底破產,員工完全崩潰,整個過程類似我國的人民公社運動和緊隨其後的三年災害。在國企中工作過的人士,對其中的很多場景也不會感到陌生。公司的名字也頗具深意——西方人普遍認為社會主義是二十世紀的關鍵詞之一,它的高潮無疑也是在二十世紀。為什麼人們想上天堂卻偏偏墜入地獄?為什麼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卻是跳蚤? 為什麼開場時是幸福的憧憬,結束時卻是撒旦的詩篇?為什麼《共產黨宣言》最終變成了《動物莊園》?本書發表之時,正是我國人民公社/大躍進如火如荼之際,連劍橋大學都在討論要不要實行計劃經濟,雖然歷史很快就給出了公正的回答,但文學作品卻更能起到深度反思、警鐘長鳴的作用。

最後介紹一下原作者,安·蘭德:
安蘭德是一個筆名,她是蘇聯裔美國人,生長在聖彼得堡,通過結婚獲得了美國國籍,同時也是猶太人,所以她筆下的罷工也可以被看作是猶太人大罷工。不得不說,蘭德筆下的人物有多高尚,她在現實生活中就有多墮落,或者說,她看上去比較像自己筆下的反面人物。阿特拉斯發表後引起了巨大轟動,蘭德甚至在自己的粉絲中間成立了近乎邪教般的組織,並充分享受了身為邪教教主的種種好處,私生活也頗為混亂。她喜歡結交和依附政客,討厭企業家,既反女性主義又反同性戀,和小說中的英雄人物截然相反。也許她一生中受到了太多的束縛和迫害,所以選擇用dark art的方式來表現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另外俄羅斯也有cultism的傳統。

蘭德儘管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但其給力的一面還是毋庸置疑的。她在作品中推崇的是用勇氣和愛心鑄成、屬於個體的理性,而不是黑格爾或儒教式的用來窒息個體生命的屬於群體的理性主義。她推崇的理性絲毫不排斥慾望,反對靈肉的二元對立。主張人是主體和目的,不是客體和手段,反對任何形式的盲從、懦弱和倒退,認為一切的罪惡都很平庸,pain and ugliness is never to be taken serious. 對於愛的力量這個西方文學中的重要主題,蘭德的回答是:"Love is the ultimate form of recognition one grants to superlative values.""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對它的熱愛發誓——我永遠不會為另一個人而活,也不會讓另一個人為我而活。"她筆下的人物體現出了對於人類的青春力量的讚美,以及人類很多美好的可能性的充分敞開。最後放幾段原著書摘,很能體現作者的風格,都是弗蘭西斯科為了吸引漢克而說的:

你為什麼認為金錢是萬惡之源?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是金錢之源呢?金錢是一種交換的工具,如果沒有商品的生產和生產的人,金錢也就不會存在了。這就是你認為的邪惡?

給金錢估定價值的不是乞丐和強盜。哪怕眼淚流成海,哪怕擁有全世界的槍炮,也沒法把你錢包裡的這些紙張換成明天生存必需的麵包。金錢不允許任何特權規定你的勞動成果的價值,只能由一位完全出於自願的人以他的勞動成果來與你的進行交換。金錢迫使你認識到人必須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傷害、為了自己有所得而不是損失而勞作。認識到人之間的聯繫並非在於互換痛苦,而在於互換好處。金錢要求你將自己的才智出售給他人的理智,而不是將你的缺點出售給他人的愚蠢。它要求你買進所能買到的最好的東西,而不是別人奉獻出來的垃圾贗品。人如果都以貿易的原則生活——將理性而非暴力視為最後的裁判——最後勝出的總是最好的產品、最佳的表現以及最有判斷力最有能力的人——一個人創造能力的級別就是他得到酬報的級別。有多大本事,稱多少錢。這就是生存的規範,其工具和符號是金錢。這就是你認為的罪惡?
 
你的錢是詐騙所得的嗎?還是利用他人的缺陷或愚蠢所得?你是通過迎合傻瓜希望得到高出你能力的金錢?還是通過降低你自己的標準?還是為了購買你輕蔑的東西而從事你所鄙夷的工作?如果是這樣,那你的金錢不會給你帶來絲毫的快樂。你購買的一切都將變成一種責備而非供奉,將成為一種羞恥而非一種成就。到那時,你就會大呼金錢是罪惡了。罪惡,因為它使你無法享受你的墮落?這是你痛恨金錢的根源?
 
我可以教你一招,怎麼看透一個人的性格:詛咒金錢的人是以不名譽的方式得到它的;尊重金錢的人是靠自己的本事掙來的。速速從那些告訴你金錢是罪惡的人身邊逃走。這話是警鐘,告訴你一個強盜近身了。那些強盜一聞到這些為擁有財富而請求贖罪的人的氣味,就會第一時間爬出來。他們很快就能為他贖罪——連他的命一起。只要人類聚居在地球上並且需要相互之間產生聯繫的途徑——如果他們棄絕金錢,那意味著他們唯一的代用品就是槍炮。
 
強盜認為搶劫是輕鬆有效的,但他們的行為也會吸引其他強盜,搶來的財富又會被搶走。這種搶奪就這麼持續下去,勝者不是最善於創造的人,而是最殘忍無情的人。當暴力成為標準時,殺人犯就會勝過扒手。當毀滅和屠殺全面擴展開來時,社會也就萬劫不復了。
 
人們一直認為財富的數量有個固定的值——你要去攫取、乞討、繼承、分享、強搶或作為一種特權而獲得。「Make money」一詞卻含有人類道德的精華,財富是必須創造的。鮮血、皮鞭、槍炮——還是金錢?你自己選擇吧,事實上你別無選擇。


一個人在性這個問題上的選擇正是他所有基本信念的體現。只要跟我說一個人性偏好的指向,我就能告訴你他整個的人生哲學。指給我看看和他同床共枕的人是什麼樣,我就能告訴你他對自己如何評價。性迫使人赤裸地以肉體同時也以靈魂相見,一個人總是會被能反映出他最深刻的自我形象的人所吸引,一個確信自己一錢不值的人則會被一個他所輕視的人吸引,反射出的是他隱秘的自我。肉體總是會跟從內心深處最深切的確信,如果一個人認為缺陷就是價值,證明他已經將存在視為邪惡,於是也只有邪惡才能吸引他了;證明他已經咒詛了他本人,覺得只有墮落才值得去享受,罪惡才是樂趣的唯一源泉。然後他尖叫著說肉體有它自己邪惡的慾望,他的靈魂無法控制它,他將大聲疾呼性是一種原罪,真正的愛是一種純粹精神性的情感。他還會懷疑為什麼愛帶給他的只有厭倦,而性帶給他的只有羞恥。在征服一具沒有靈魂可言的肉體中又會有什麼光榮可言?只有一個頌揚免除了慾望之累的純潔之愛的人才能享受免除了愛之所累的慾望的墮落。即使你(漢克)力圖將性愛咒詛為邪惡,你仍然會發現自己違反自己的意願,會被你遇到的最美好的人所吸引。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