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烽火赤焰萬里情--Reds

烽火赤焰万里情/赤色分子/乱世情天(港)

7.4 / 18,488人    195分鐘

導演: 華倫比提
編劇: 華倫比提 Trevor Griffiths
演員: 華倫比提 黛安基頓 Edward Herrmann Jerzy Kosinski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諫太祖

2011-01-06 16:06:03

雜燴的特殊味道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曾經向某食性頗雜的女生推薦本片,結果被委婉拒絕,可能這和本片的標籤有關係——那是一連串讓人感到壓抑的名詞:工人運動,社會主義,十月革命,最後才是可有可無的愛情。很顯然,這是一部故事傳記電影,而不是紀錄片。這就要求了本片不可能都是對於『史實』乾巴巴的記錄。雖然愛情成份只是這鍋大雜燴的一味調料,但是Jack和Louise的愛情歷程卻成了貫穿全片情節的重要線索。面對這鍋洋溢著奇異香味的大雜燴,選擇自己愛吃的東西即可。
其實《REDS》和《阿甘正傳》的故事模式很像,都是一個人的傳記然後巧妙地雜糅進許多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他們的不同點在於前者的主人公是著名記者JACK REED,而後者更傾向於杜撰人物。對於熟悉這段歷史或者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人來說,《REDS》簡直就是盛宴。我有幸寫過幾篇關於美國社會主義運動,工人運動,以及工會組織的文章,對於這段歷史也算略知一二。突然悔悟自己早在寫那些論文之前就應該仔細觀看這部影片,也許看完之後再寫論文分數能高不少.......

Louise作為她那個年代美國文藝女青年是很有代表性的。20世紀初,傳統意識還未完全退卻,女權主義逐漸興起。各種文藝女青年紛紛在事業和愛情這兩個本來不完全矛盾的東西間做著艱難的抉擇。基於社會主義解放全人類的初衷,很多女社會主義者順理成章的成了女權主義者。在片中,當Louise流露出了對愛情的渴望時,又希望對她的事業保持獨立和專注。和Jack這個革命家的愛情顯然是非傳統的,甜蜜愛情的缺失使她出軌。當她向情夫訴說她對於她自己事業的嚮往時,情夫居然指責她Louise受到了社會主義思想的毒害......也許一個革命家就應該找一個恪守婦道的馴良婦女吧.....從另一個角度說,社會主義(在沒有被當政者歪曲的情況下)的確是為世界一切被壓迫人所想的社會制度。

片中對於美國工會之間,以及工會內部的鬥爭的描寫也是非常到位的。姑且是目前我看過的電影中這方面內容描寫最為細緻的。IWW和AFL,前者是革命的聯合工會,後者是貴族工人的工會。為什麼沒有發生像在歐洲發生的那種產業工人運動? 看一下這部電影大概就知道所以然了——游離在階級矛盾之外的還有種族矛盾(比如,黑-白矛盾),外來人口和本地人口矛盾(比如,新來的義大利人和本地安格魯撒克遜後裔的矛盾)。由此,工人們自己都沒有形成一個具有核心戰鬥力的階級;相反,擁有較高地位工人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剝削地位低的工人。雖然REED自己也是聯合工會的成員,但是片中的他依然對意裔工人的「革命性」和「代表性」表示懷疑。

再說說片中革命的片段。可以說是歷史的大環境(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沙俄的小環境(階級矛盾深化,民不聊生)催化了十月革命。這是歷史的選擇,俄羅斯人民的選擇,這在當時是結束戰爭最快,提高生活質量最快的方法。對於蘇聯的種種此處不予評論。不過看過本片之後一直被那種人民爆發出來的力量所震撼——在阿芙樂爾號炮聲的伴奏中,雄壯的《國際歌》響起,無數憤怒的市民,工人,起義士兵走上街頭,衝向冬宮。(此處嚴禁吐槽8*8)對於各位想重溫革命激情的,建議看下十月革命的片段。對於《國際歌》的熱愛被再一次激發——無論你走到哪裡,只要你會唱國際歌你就能找到同志。(PS:有次我在多倫多參加一個大型集會,發現一群人在唱國際歌,我也加入用中文唱,後來才知道他們是第四國際的人)

最後說說對於片中的共產國際的認識。雖然我總在揣測各種電影背後的政治動機,但是我不得不承認片中對共產國際的描寫是很到位的,至少不是刻意醜化。共產國際對於各國左翼組織的幫助不言而喻,但是它的瞎指揮和官僚主義實在讓人恨的咬牙切齒。(雖然在當時的條件下,我這樣評價共產國際是很不公平的。拿中國做例子:除了土包子太祖,當年二十八個半布爾斯維克誰敢拍板說農民階級才是無產階級革命的主力軍?)死板和官僚主義顯然從一開始就存在於這個偉大組織的DNA里....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看,讓AFL和IWW組成聯合戰線和發動自殺而雄壯的廣州起義一樣可笑。咳咳,史達林你應該為張太雷的死負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