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代奸雄--All the King's Men [1949US]

当代奸雄/一代奸雄/当代奸雄

7.4 / 15,674人    110分鐘 (copyright length)

導演: 羅伯‧羅森
編劇: 羅伯‧羅森
演員: 布勞德克勞福 John Ireland Mercedes McCambridge 約翰‧德瑞克 Anne Seymou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赱馬觀♣

2009-04-20 22:26:48

這片,到底是在講什麼?


維基上言道,本片(也就是小說原著)的主旨是想說所有行為都必然產生結果。對於一個個體,他不可能置身事外而成為生活的冷眼旁觀者。類似於威利·斯塔克的秉持這種行為理念妄圖以救世主自居的政治人物們,最終一定會失敗……對此,個人頗不以為然。但質疑的原因不在於評論本身,而在於它是否真的是本片目的?

首先說「救世主」。羅斯福大蕭條時期連任四屆總統,黑人歐巴馬在金融海嘯的大背景下高票當選,都表現了美國社會普遍存在的某種「救世主」情結。可前者已經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總統之一,後者的政治前景雖不甚明朗,卻也肯定不會悲觀到自我毀滅的程度。其次是腐敗和司法公正,這個問題更不是威利所獨有。不用舉其他的例子,影片本身就有所反映:如果不是官僚腐敗導致校舍倒塌學童大量傷亡,威利也不可能在第一次選舉失敗後迅速爭取到大量選票。

第三、政治理念。威利的核心政治理念在片中通過激情洋溢的演講等形式被反覆提及:「你們的意願就是我的力量和正義」、「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沒錯,假借人民之名行反民主之實的行為的確值得批判。可轉念一想,小布希發動伊拉克戰爭時所編造的「薩達姆政府擁有大規模殺傷武器」的彌天大謊,算不算是為維護美國人民利益而「不擇手段」?如果二者本質沒有差別,那為什麼他可以連任兩屆,也沒遭到某位義憤填膺的戰爭寡婦的槍擊(甘迺迪倒是被槍擊了,但子彈卻不是出自正義的槍口)?為什麼他的寶貝女兒可以舉辦百萬豪華婚禮幸福嫁為人婦,而不是像威利的兒子那樣酒醉駕駛害死女友自己也最終落得終身殘疾……

還有一條上面沒有提及但也扣在威利頭上的「個人作風問題」:他奪走了片中的男主人公的女友。諷刺的是,這卻恰好是當代美國政壇頑疾之一。不僅眾多議員市長州長因招妓醜聞而下課,甚至最高級的美國總統都鬧出了女白宮實習生醜聞!只不過柯林頓官大命也好。喇叭吹夠了,總統也幹滿八年。

影片中導致威利被刺身亡的直接誘因就是他逼死了老法官。而在普雷明格的表現兩黨政治角力的《華府春秋》中也有類似的情節:主持召開總統秘書一職人選資格的特別聽證會的少壯保守派參議員安德森,就因為被政敵挖出了早年入伍時的同性戀醜聞而開槍自殺。但值得玩味的是,那位「逼死」政敵的年輕參議員最終只落得個辭職的下場。為什麼沒人開槍殺他?

既然現實當中的美國政治生態根本沒有反映出本片所宣揚那種善惡因果觀,那並無過份「傷天害理」的威利因何非要落得個妻離子殘被刺身亡的下場?

對此問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解讀。正面一點的當然是因為希特勒粹政權的前車之鑑,促使美國人需要在民主向集權轉化這個問題上保持高度的警惕。而陰暗的,卻可能是正確的解讀就是,這部電影其實為維護美國兩黨體制而服務的。當權者是在藉助電影這種新興的大眾傳媒向廣大的美國老百姓的腦袋裡灌輸:同樣是民主選舉,兩黨政治就是比那些草根人物通過鼓動底層民眾而獲得選票最終達到政治目的行為方式要健康、值得信賴的多。後者一定走向偶像崇拜,道德淪喪,濫用職權,瀆職破壞司法公正,直至自我毀滅!即使最終我們意識到,人家有的毛病其實它全有。兩黨政治也在搞偶像崇拜,也道德淪喪,也濫用職權,也瀆職。甚至還有一個威利不可能完成的:家族政治變相世襲——父親當了總統兒子當,丈夫當過總統老婆當國務卿!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時同是政治揭弊類作品,有些影片就因涉及所謂爭議性題材而被邊緣化,而本片卻可以堂而皇之地榮獲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三項奧斯卡大獎(類似的還有《碼頭風雲》?)。所以說,揭露批判,其實與歌頌讚美一樣,都只是手段而已。關鍵在於你是否能提供給當權者想要的東西。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