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戰役風雲--Gods and Generals

众神与将军/战役风云/神州元帅

6.3 / 14,245人    219分鐘 | USA:280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隆納麥克斯威爾
編劇: 隆納麥克斯威爾
演員: 傑夫丹尼爾 史帝芬朗 勞勃杜瓦 蜜拉索維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

2009-02-18 23:51:53

更大的世界


    這裡埋葬的,不是63萬北軍和48萬南軍,而是100多萬美國人。
    他們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信仰著同一個上帝……


    19世紀中葉的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成為南北戰爭時期的北方領導者。以林肯為首的北方軍與南方軍展開了一場十分殘酷的戰鬥。
    一天,剛結束了一場戰鬥,林肯遇見了一位狂熱的北方軍支持者。「這場戰役中,他們死了2700人,而我們只犧牲了800人,這對我們來說是大獲全勝的一戰啊!太棒了!」該女士激動地歡呼道。
    林肯對她的評論很是震驚,嚴肅地說:「3500個同胞手足為此喪生,這樣的戰鬥能稱之為大獲全勝嗎?」
    「哦,總統先生,您可別這麼說。」女士辯解道:「事實上,我方只損失了800人,不是嗎?」
    林肯低下頭,淚水流出了他的眼眶。他用簡短又有力的聲音回答道:「女士,看來我只能說,這個世界遠遠大於你的心靈世界。」

    林肯的話,似乎不止是侷限於美國人,這個支持北方軍的女士,為「殲滅」3500個南方人而欣喜若狂,卻沒有為「犧牲」的800名她眼中的「同胞」感到悲哀,在她看來,這些士兵的死亡數量,不過是用來衡量雙方利弊的而已。

    林肯是虛偽的,有多少所謂「雄才偉略」的政治家,不是在雙手沾滿鮮血的情況下登上權力的頂峰的呢。
    然而在美國人的心目中,林肯始終是最傑出的一個總統,比羅斯福和「我心疼」更倍受尊重。林肯也的確有資格讓人去尊重他,因為,用日常人們的「道義」去衡量一個政治家是很幼稚、很愚蠢的,如果「道義」可以決定一切的話,那麼全世界所有「很有作為」的領導人,都應該切腹謝罪。
    政客如此之多,但能稱為「政治家」的並不多,林肯就是一個政治家,他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美國、還有他的權力機構最有利的。林肯所提倡的南北平等的價值觀,對美國的發展無疑是正確的,儘管他很諷刺地死於激進者的子彈之下。

    美國誕生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除了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本土基本上沒有發生過其他戰火。
    如果說獨立戰爭美國人還可以因為性質是「御外」而感到自豪的話,那麼南北戰爭留給美國人的,就只有創傷了。
    100多萬美國人的死亡,意味著至少會有200多萬人為他們流淚,這100多萬人,有誰不是父母生的呢?況且他們還會有兄弟姐妹、子女和朋友。

    在美國人拍攝的南北戰爭電影中所折射出來的主題,不是北方軍「正義必勝」,也不是南方軍「壯志未酬」,而往往會繞開政治上的是非,去著重渲染「手足相殘」的悲劇,因此你經常可以在美國的內戰片看到,影片安排了兩個立場完全不同的主角,效力於相互敵對的政治勢力,彼此揮戈相向,沒有誰是真正的贏家,最後留下的,只有屍山血海,還有親人朋友的眼淚。
    北方人會抱著同伴的屍體痛哭,南方人亦會對戰友的死去感到悲傷;北方人會對飛來的子彈感到恐懼,南方人亦會躲在掩體下畏縮不前;北方人打仗英勇沉著,南方人亦視死如歸;北方人追求自由理想,南方人亦誓死保衛家園;北方人會搶掠民宅,南方人亦會奴役黑人;北方人會喊「戰鬥下去,兄弟們!」,南方人亦會如此吶喊……
    在美國人的電影中,南方人的價值觀依然像過去那樣,很難令人認同,但你卻可以清楚地感覺他們也是活生生的人。當子彈射入南方士兵胸口的那一刻,他們是「死亡」,而不是被「消滅」了……
    這些電影的描寫,早已超出了所謂「正統」與「反叛」之間的區別,從而上升到人性刻畫的階段。

    一個人,首先是人,然後是美國人,再之後才是北方人、南方人、美國黑人。

    近些年來,美國拍攝了不少反映南北戰爭的影片,其中不乏優秀之作,除了《光榮戰役》和《冷山》這些公認的經典,還有兩部片子亦具有相當的可觀性:《蓋茨堡之役》和《眾神與將軍》。

    好萊塢現在老拍「史詩巨作」,結果看來看去卻發現,叫一萬個人跑到廣場上打架就叫「史詩」,坐上飛機飛到空中轉一圈就叫「大場面」,男女走在一塊必定接吻就叫「愛情悲劇」,敵人的子彈如蜜蜂群般飛來時主角居然還有空去聊天講大道理就叫「人性光輝」,BOSS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還要擺酷浪費時間最後被主角反過來幹掉就叫「精神」……
    於是乎現在,無論好萊塢的還是國產的,每當我聽到「史詩巨作」時,總會免不了感到雞毛皮刺刺,立馬避退三千舍。

    可是,《蓋茨堡之役》和《眾神與將軍》的出現,卻讓我著實一回感受到了真正史詩之作的魅力。
    這兩部片子其實是改編自「美國內戰三部曲」,剩下的最後一部作品是《終極衡量》,目前還在拍攝中,估計2010年會上映。

    「任何人去評價一群人都是片面的,你一次只能評價一個人。」
    以上這句話,來自《蓋茨堡》,說的是對黑人的看法,但也適用於美國的北方人和南方人。
    史書總喜歡簡單地將這場戰爭中的人,片面地劃分為南派或北派,但實際上,南方人有親人在北方,北方人也有親人在南方,《蓋茨堡》一片裡就揭示了,南北戰爭中存在過親人朋友因效力於不同軍隊,結果揮戈相向的悲劇。
    還有就是歷史上,並非所有的南方人都支持奴隸制,相反北方倒也有不少顯貴之人擁有莊園、並養著一大堆奴隸,比如「某個」北方的常勝將軍就是其一。
    正當我們中國的磚家們在「愛憎分明」地評價美國人的內戰時,美國人自己卻已經在認真地思考這場內戰換來的得失,在美國人看來,南方亦有不少人是發自內心想保衛他們的家園的,他們只是不願接受北方軍的統治。
    簡單對南北戰爭作出評價、以一個概述去衡量南北雙方所有人,本身就只是以偏概全而已。在災難面對,暴風雪絕不會因你信仰共產主義而優待你,子彈亦不會因為你供奉資本主義而賜予你金剛不壞之身。

    《眾神與將軍》里有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戰火停歇之時,有個南方士兵閒著無聊,就與對面的北方士兵搭起話來,結果處在遠方時,兩人彼此戲謔、嘲諷對方的價值觀,可相互靠近時,卻又相視無語。最後,兩人送給對方一點東西,然後一聲不響地回到自己的陣營裡。
    因為離得太遠了,不了解敵人,所以覺得「敵人不是人」,只是一個應該被殲滅的對象,可是靠在一起時,就會發現,所謂的「敵人」,不過是一個意識形態與自己不相同的活人。

    對生命的高度尊重,是這些影片共同的特點。還有,就是影片裡的角色,都很人性化。這兩部影片對人性的高度還原,完全不亞於《帝國的毀滅》和《從海底出擊》。
    人性化並不等於美化。所謂的美化,是指為南方的奴隸主制度擦粉、辯護、翻案、吹噓其合理性。而人性化,則是將南方人士重新還原為普通人,展現他們的七情六慾,而不是將其片面地塑造成三頭六臂的妖魔鬼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他們的價值觀都有一個形成的過程——這是一句廢話,但許多廢話都是真理。也許南方人是惡魔,可一味地譴責惡魔,而不去思考惡魔形成的過程,那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

    《眾神與將軍》第一場戰役結束後,當北方軍的演講人唸出「相比較之下,你們的犧牲人數更少一些」時,沒有一個北方士兵感到興奮,沒有一個人認為這是件值得慶幸的事,他們清楚地、痛心地感覺到,那些與自己相處多年的朋友們,在炮火中轉眼之間就消逝了,永遠地閉上了眼睛,不會再與他們說話,不會再與他們一起生活。他們是一群生命,是活著的人,但在政治家和史學家眼裡,只是數字而已,當這個數字的減少速度低於敵方時,就是勝利,就應該吹捧,高於敵方時,則只是被「感慨一番」而已,然後高喊幾句漂亮口號,自然會有人繼承他們的「不朽遺志」。

    除了對生命的思考,兩部影片還將這一人性的反思延伸到了政治領域,以及戰爭的殘酷。

    首先,許多南北戰爭電影在批判南方的奴隸制的同時,也不避諱北軍真實存在過的搶掠民宅的暴行,而北方勞工的境遇,恐怕並不比南方黑奴好多少。但總的來說,北方軍隊還是更有資格自稱代表「正義」
    可是,黑白卻不總是那麼分明,更多時候人們總是處在灰色地帶,只不過北方軍民比較偏白,南方軍民比較偏黑。
    如果說政府是「父母」的話,那麼國民則是「子女」,因此「父母」只要打著一個「為子女著想」的旗號,就可以贏得「子女」的支持——不管這個「支持」,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

    《蓋茨堡》中有個情節是一個北方軍官向士兵講述戰爭的目的,解放黑奴的意義到底在哪裡,一般而言,這個情節之後就是聽眾們大受感染,紛紛揮手請纓參戰,但導演卻沒有這麼處理,他只是讓軍官講完話後,默默地走開了,留下了一群正在思考的聽眾。
    那些聽眾,就是緬因的北方士兵,正如一位網友所評論的:「他們認為同緬因州所簽訂的從軍協議已經到期,理應回家退出戰爭,根本顧不上什麼解放者的崇高使命。最後出於上校的懇求才重返戰場,並且在戰鬥中證明了他們不是懦夫。而被俘南軍士兵的一席話也說明戰爭並不像宣傳的那樣簡單,試問誰能不為自己的家園而戰?——即使他身著南軍制服。在這裡,他己不單是一個單純意義上的叛軍,而是一個保衛家園的戰士。」

    也許在某些文人墨客看來,北方軍「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但在美國人民的眼中,北方軍在這場無情的戰爭中,失去了無數的戰友和親人,流過無數次的血和淚,拋下了父母和子女,當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後,得到的,僅僅是在史書里寫上「勝利」二字,以及無聊文人們的歌功頌德,此外無它,可實際上戰爭帶來他們的心靈創傷卻數之不盡,南方軍亦是如此,普通老百姓和黑人更是如此。
    當東條英機舒舒服服地坐在桌子前寫下幾句蹩腳的歪詩,然後再喊上一句「武運長入」時,當小不死用一大堆漂亮的愛國口號鼓勵別人去為他送死時,當魏巍、張宏志這些御用文人之流在撰寫一篇篇華麗的馬屁大作時,他們是否曾體驗過戰爭最前線的殘酷?他們是否曾感受到子彈飛來的那一刻,生命即將消逝的絕望?他們是否感受到長期在外紮營的士兵們,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任何一場戰爭,拋開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餘下的就不過是「有效率地殺人」而已。
    我並沒有因為看了這兩部影片,而重新認為南方軍就代表了正義,正如《眾神與將軍》里所說的,南方人追求自由,是可理解的,但如果將這種自由,建立在黑人的痛苦上,那就是錯誤的。然而,這兩部影片,促使我更加平靜地去看待這些歷史。
    這只是兩部客觀的影片,兩部近乎偉大的影片——我很少使用「偉大」這兩個空虛的字眼。

    期待「內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


    我不是哈美幫,也不是仇美派,但我對美國始終談不上有多大好感,原因倒不是什麼韓戰、越南戰爭之類,這些都離我很遙遠,我只能從書本上看到這些,而書本上的觀點往往很片面,對於追求「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我來說,這些書籍不利於我了解美國。
    真正使我對美國產生反感的,還是來源於1999年美軍轟炸我國大使館的事,那時我的家鄉還暴發了反美遊行,記得當時,我的反美情緒可謂達到了極限。
    但是,我沒少接觸過美國人的東西,尤其是影視作品,從小時候看的動畫片《貓和老鼠》,到那些得獎無數的「美國大片」,我都數不清到底看過多少了,如果說美國人的價值觀對我一點影響都沒有的話,那純屬扯淡。
    因此,我可以說始終是保持著距離去看待美國,避免自己對其過於獻媚,或者過於盲目仇視。
    至於像戰史沙龍上某些霉粉所擺出的「爹親娘親不如美國人親」的姿態,只讓我感到噁心。

    無論如何,反思是有意義的,反思萬歲,感謝老美拍出了這些好片子:《蓋茨堡》、《眾神與將軍》、《細細的紅線》、《紐倫堡大審判(特別版)》、《現代啟示錄》、《野戰排》、《全金屬外殼》……


    附:美國經典南北戰爭影片

    內戰三部曲1:《眾神與將軍》
    內戰三部曲2:《葛底士堡(蓋茨堡之役)》
    (內戰三部曲3《終極衡量》拍攝中)
    《光榮戰役Glory》
    《亂世佳人(飄)》
    《冷山》
    《與魔鬼同騎》
    《南北亂世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