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孤雛淚(2005)--Oliver Twist

雾都孤儿/孤雏泪/雾都孤儿

6.8 / 34,302人    130分鐘

導演: 羅曼波蘭斯基
編劇: 朗諾哈伍德
演員: 班金斯利 巴尼克拉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ocoza

2006-04-26 18:48:56

奧利佛 Twist


這部片子讓我回想起文字帶給我的最初的溫暖。



開場


片子開頭,當看到小奧利佛被帶往寄養所的時候,一種溫暖的感覺從心底油然而生。以前看小說時的那種感覺彷彿一下子就回來了。隱約回憶起小說裡的許多情節,彷彿它們一直在心底的某處,從未忘記。這種回憶的感覺只能用「溫暖」來形容。記得還是上初中的時候買的這本書,上海譯文出的一套,字很小的那種,當時一眼就看中了櫃檯裡的這本《霧都孤兒》,咬咬牙買下了。回到家很是為這平生擁有的第一本世界名著興奮了半天。適應了狄更斯慣用的長句和有些拗口的翻譯腔以後,我很快就栽到文字里,隨著書裡的人物同喜同悲。為奧利佛的遭遇而忐忑,為Nancy的死而悲傷,為最後的結局而欣慰。人生中總有很多一逝不返的階段,能留住的,唯有不滅的回憶。



陽光·麥田·路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當奧利佛從棺材鋪逃出來,沿著鄉間小路走向倫敦的畫面。道路兩旁是金黃的麥田,在陽光下奕奕地發著光。偶爾也會下雨,但很快就停了。陽光又出來了,很燦爛地照著整個大地,從身旁的麥田到遠方的草原。白雲一片一片,很慵懶地在藍天裡徜徉,一條鄉間的小路就這樣躺在那兒,延伸到視野的盡頭,彷彿沒有終點。路過的馬車揚起一陣塵土,每個人都只是匆匆的過客。在這條窄窄的路上,彼此交換一個淺淺的微笑。當然也會遇見好心的阿婆,端來並不豐盛卻無比鮮美的食物,用簡單的話語溫暖整個的靈魂,等再上路的時候,背後是她母親般慈祥的目光。於是,在路上,你還能奢求什麼更好的事?只是不能停留啊,流浪的人永遠屬於道路。「走在油畫裡,走在天上。倫敦是地上的一座城,地球是天上的一顆星」。此刻我願變作奧利佛,雖然有著渾身的傷痛,雖然形單影隻又累又餓,雖然不知道明天在哪裡,卻希望沿著這條路一直走著,一直走下去,懷揣著模糊的希望,一直走到生命的盡頭。



Eat my own head

猜到會有這個細節。看小說的時候就印象深刻,為狄更斯的幽默折服。這裡照搬了原著中的情節,當那個傻傻的格林維格老頭對布朗羅先生賭誓說:I will eat my own head的時候,還是忍俊不禁。沒想到第二次他又加了一句,and yours。絕倒。



Fagin

Fagin是一個很飽滿的人物,不論是在原著中還是在這部電影裡。他身上體現著極為複雜的人性,所謂壞人,所謂人性的陰暗面,一直是藝術作品裡不遺餘力表現的主題,就好像人一定會有影子,就好像有Neo就一定有史密斯,人類永遠擺脫不掉它,也無處遁逃,能做的唯有勇敢地面對,和更加清醒地認識自己。

有趣的是,據說Fagin的名字來源於狄更斯青年時期的一個人品很好的朋友。這大概算是幽默成性的狄更斯跟朋友開的一個玩笑吧。不過玩笑似乎過火了,由於小說的影響力,fagin這個詞在英文中早已成了兒童教唆犯的同義詞。

最後一幕演奧利佛探望臨刑前的Fagin。Fagin的表演相當精彩,可謂全片的最亮點。小說中此處的描寫更是精彩絕倫,將這個可憐的老偷頭子的心理刻畫地入木三分。



由於時間的限制,電影不可能表現原著的所有情節(雖然這是我開始期待的),而且到了後半部份奧利佛的角色似乎變得可有可無了,這是電影失敗的地方。原書中關於奧利佛身世之謎的情節非常精彩,充滿了懸念和巧合,足以令讀者廢寢忘食,結果在電影裡全被刪除了,在內容上大大地打了折扣。如果我作導演,再加兩個小時也得把情節補充完整。總不能讓我們的奧利佛不知所終,不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