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天才的禮物 Gifted

天才少女/ 天才的礼物(台) / 天才 / 天赋

7.6 / 130,875人    101分鐘

導演: 馬克偉柏
編劇: Tom Flynn
演員: 克里斯伊凡 麥肯娜葛瑞斯 奧塔薇亞史班森 琳賽鄧肯 珍妮史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濛濛二姑娘

2017-05-23 17:48:56

天才少女——一個孩子需要怎樣的愛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He wanted me before I was smart.
在我什麼都不是的時候,他愛我。(我理解的翻譯)

       看到《天才少女》這個名字時,我以為這會是一部講述天資優越的少女如何走向成功的故事。成功的故事總是很吸引人,只要看一部電影就可以小小滿足一下心理上對天賦和成功的渴望,這樣的事何樂而不為。但《天才少女》卻不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七歲的瑪莉在舅舅Frank的撫養下成長,她的母親,天才數學家Diane在她尚在襁褓中時就自殺身亡,父親是個混蛋,從未理會過她。七歲,瑪莉遺傳自母親的數學天賦逐漸顯現,引起了劍橋大學畢業的外祖母Evnlyn的重視。Evnlyn想要瑪莉用她的數學天分來完成尚未被破解的數學方程,為人類做出偉大的貢獻。她要將瑪莉的生活禁錮在數學學習中,就像她對Diane所做的那樣。這一想法遭到Frank的反對,Frank和Evnlyn因此打起了官司,兩人上演瑪莉撫養權、教育權爭奪戰。



       一個有天分的孩子應該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成長?這是《天才少女》發出的疑問。有天分的孩子,註定是特殊的,但這是否就意味著他們生來就要過與眾不同的生活,不能有正常人的慾望和情緒?他們的使命是要解絕世界難題,他們生來就肩負重任。不,答案是否定的。影片最後,瑪莉繼續由舅舅Frank撫養,她一邊在大學中學習高難度的課程,一邊與同齡人一樣玩耍,過著正常的課餘生活,兩全其美,這是電影給出的最討喜的解答。



       根據影片的結局,我們相信瑪莉會過上幸福的生活。她受到了適當的教育,更重要的一點是:她的生活將充滿愛。儘管Frank給她的物質條件遠遠不如Evnlyn,他甚至連一架鋼琴都買不起,但通過影片,我們仍然相信Frank會給她幸福的生活,而不是Evnlyn。面對Evnlyn的強勢,Frank也曾做出妥協,他自認自己無法給mary最好的生活,他十分恐懼自己會毀掉她的一生,於是他和Evnlyn協議決定,將mary送到寄宿家庭中生活,落入了Evnlyn的圈套。當他終於看清所謂的寄宿家庭其實是由Evnlyn掌控,要將mary變成另一個Diane時,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衝進寄宿家庭將mary解救出來。為什麼我們會認為mary與Frank一起生活才會幸福?



       Frank與Evnlyn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Frank可以給瑪莉無條件的愛,而Evnlyn卻不可以。無條件的愛,也就是說Frank愛瑪莉,不管她是否有數學天賦,他都會愛她。在瑪莉還是個無能的小嬰兒時,他照顧她,撫養她,從不渴求能夠從她身上得到任何回報。而Evnlyn在意的不是瑪莉這個人,而是瑪莉的天賦,不然,為什麼她會對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嬰兒不聞不問,而卻在她展露了數學天賦時對她格外熱情。也許不能說Evnlyn不愛瑪莉,血親之愛有時很難三言兩語就說請,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她對mary的愛是有條件的。


       有條件的愛,咋看起來像是交易。你滿足了我的要求,然後我可以給你愛,這跟你給我錢,然後你便能擁有一樣東西相類似。只可惜,愛人不像做生意,你以為你給出了愛,那個人便能完全接受嗎?不真誠的愛是難以讓人接受的,因為在這樣的處境下,所謂的愛更像是一種利用。沒有人能夠忍受自己被人利用,人並不是一件工具,如果你把他看成器物,他會覺得自己是被人貶低,自尊心受到大大的傷害,更妄論說能夠敞開心懷,接受那個貶低自己的人所謂的愛。


       孩子,特別是幼兒,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愛。他們要成長,要學習,會犯很多的錯,需要被寬容,被接納,被原諒,需要各種各樣的鼓勵。無條件的愛可以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安全感,使他們能夠肆無忌憚地去展現自我,而不用擔心自己會被拋棄。也不用時刻想方設法討好他人,滿足他人,從而乞求得到需要的愛,他們可以因此放心的做自己,挖掘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在最自然的狀態下成長,最終成為最好的自己。


      無條件的愛純粹而不做作,愛你,只因為你是你,愛自然狀態下的你,無論你多麼的糟糕,都要給你溫暖,給你鼓勵,這便是無條件的愛。這種愛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奢望,但弱小的孩子恰恰需要這樣的愛來助力他們成長。有關心理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在孩童時期缺失這種無條件的愛,他便會一直尋求這樣的愛直到他感到滿足,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愛的空缺會越來越大,越來越難以填補。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許多電影中的壞人,當談到他們為什麼作壞時,都可以他們童年時期愛的缺陷為理由,闡述他們作惡的動機。此類電影也常常被人戲謔地總結為「爸爸再給我一點愛」或「媽媽再給我一點愛」。這樣戲謔的總結雖然只為博人一笑,但也恰巧說明了電影的主旨,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是否得到充足的關愛對一個人至關重要。


       被母親和父親拋棄的瑪莉更需要無條件的愛,她需要這樣的愛來認可自己存在的價值。當瑪莉因父親不願去看她而傷心落淚時,Frank帶她去觀摩嬰兒出生的場景,並告訴瑪莉,當她出生時,他也這麼高興。這使瑪莉感受到自己的出生能夠給人帶來快樂,自己是被需要著的,而不是可有可無。在Frank那裡,瑪莉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在與Frank相處時,瑪莉作為一個天才少女的高傲和機靈盡顯無遺。而與Evnlyn在一起時,瑪莉更多時候表現得很乖巧。在無條件的愛的保護下,瑪莉才可以放心的顯露自己的個性。而愛如果是有條件的,瑪莉則要努力去滿足這一條件,在Evnlyn那裡,表現就是乖乖地學習數學。

        在孩子最弱小的時候,家長給予關愛和保護,容忍他們犯錯並給他們指導,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本身並不附帶什麼條件。他降生的那一刻,大自然便把一個自然人帶到父母身邊,他是那樣的純真、自我、沒有煙火氣,使人心生柔軟。現實卻是,並非所有的父母都能給予自己的兒女無條件的愛。Evnlyn的愛便是大我的,世界的,人類的,從未考慮孩子個人的意願。在她眼裡,只要能為人類做出貢獻,一切都是值得的。個人的娛樂、愛情根本不算什麼,人類不應被這些可笑的小我的思想所牽絆。可以說,她愛數學,超過了愛一切,她為此賠進了女兒的一生,甚至還要搭上外孫女的一生。這種用大我犧牲小我的選擇是常見的,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古代社會,有許多父親就為自己的兒女做出了「偉大」的選擇,想起那些被抓去和親的公主,被作為人質的王子,為了國家及民族大義,他們必須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如果你是自己選擇的,人們會歌頌你是個英雄,如果你是被逼的,你也只能哭喪著臉去完成自己的使命。這個時候,個人與社會的矛盾不可調和。在平等、自由的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科技發展,此類古老的命題也依然存在。然而,我們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文明的演進使大多數人認為父母替子女做人生的選擇是為人詬病的,一個人的人生道路應該由他自己去選擇,他人只能從旁指導,給出建議,因為人們相信只有自己能為自己做出決定並為此負責。事實上,由自我產生動力去做一件事,事情的完成度確實好過在他人的脅迫下所做的完成度。就像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樣,由內在源動力驅使所做的事業,往往能給人帶來驚喜。瑪莉是愛數學的,她有這樣的源動力,她不用任何人督促便自學數學,她希望自己能在數學史上留名,把照片放在大學的走廊中。不需要Evnlyn的鞭策,她自己便會研究數學。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被逼著套進各種條條框框,喜愛的熱情在日夜的打磨中漸漸消失殆盡,比被逼著做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還要可悲。不喜歡的事可以對它一恨到底,而曾經那麼熱愛的事業,卻要對它生出恨意,由愛到恨,多麼令人痛心。


      其實不管瑪莉是否能為人類解決數學難題,人類的文明並不會因為一個天才的決定就此停止不前。我們看到的是在Frank的陪伴中生活,瑪莉是那麼的開心,無條件的愛給她更多的快樂和鼓勵,一個七歲的孩子,大多數人想要看到的是她快樂地成長,這樣就足夠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