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留夢沒

2017-05-13 06:49:03

破碎電影的權力遊戲


SONG TO SONG

電影的獨白比對話還多。
這是「我」的部份——
我在說話。我在和自己說話。我在和你說話。我和他們也說話。但更多的,是我在說話。
就這麼說話,難免有詞不達意的地方。話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到此為止。
我在說話。或者你不感興趣,或者你不喜歡被迫聽人說些有的沒的。
但我在說話。我一直在說,並且還要說下去。是你要來看電影的。你可以聽,或者聽不進去,或者睡覺。我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你想和我說話嗎?但你不能。而我繼續說下去。你不知道我接下來會說什麼。也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會閉嘴。但我閉嘴不是因為你要我閉嘴。我閉嘴因為我不想說話。這不公平,不是嗎?是你要來看電影的。感覺到了嗎?這是一場權力的遊戲啊。

電影的鏡頭都是寬鏡頭。
這是「我和你的部份」——
其實還是「我」的部份。
我是變形的,變化的,我在他的寬鏡頭裡向你撲過來,在你的臉上張牙舞爪。你被噁心到了嗎,還是被感動到了?這麼扭曲又靠近的,是更真實了,還是更荒誕?是你要來看電影的。感覺到了嗎?你可以做出反應,睡覺或者退場,告訴所有人我很爛。我只是被放映出來而已。我一動不動。我早已完成。

他們的愛情
細節。無意識和無意義的肢體語言就是愛的普世。

他們的表演
「臉中」比「臉」重要。
法斯賓德就是一個憂鬱的,不甘的,用無盡的嘗試來試圖獲得對生的新鮮感的天才混蛋。這一直在他的臉中。
高斯林是一個懦弱的溫柔的愛人。這也在他的臉中。
魯妮瑪拉代表了不自知的美的具象,代表了這種美的最初的自我覺醒。這在她的臉中。
娜塔莉波特曼生育之後MILF感很強。一個traumatized的神秘女人。現在的她是這樣。

電影裡魯妮瑪拉的角色說了這樣一句話:Any experience is better than no experience. 這裡的經歷的主動性很強——在「要」和「不要」之前,她永遠選「要」,並不是因為「好」或者「不好」。電影主角都有種求死衝動——要三角戀,要淫亂趴,畢竟,「還能怎樣呢?」這麼一想,他們又都很有求生意志,都沒覺得「只能這樣了。」

電影后半段,感覺他太想試圖把一切歸於一個類下,而開始講「寬恕」了。特別失望。覺得他完全沒必要這樣。應該是他覺得有必要吧。

非常非常感激他可以給我看一些事情。比如群鳥的飛行,橋下的水波,水下的漩渦。那些畫面和手機拍的一樣,光感和色彩並不好。可我並不知道它們是那個樣子的。那麼美。而我想知道它們原來的樣子。沒有濾鏡的樣子。(《生命之樹》在視覺上精緻好看太多了)以及人。演員作為人。人的聯繫。無法自拔的沉溺和反抗。他們那麼倉惶...而優雅。

特別喜歡這部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