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崩壞人生 Demolition

破碎人生/愛情上半場‧完(港)/崩坏人生(台)

7 / 112,329人    101分鐘

導演: 尚馬克瓦利
編劇: Bryan Sipe
演員: 傑克葛倫霍 娜歐蜜華茲 克里斯庫柏 Heather Lind Polly Drape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蕭

2017-05-08 23:53:10

破碎人生─生命中難以承受之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Demolition
最早片名是翻成「爆破/拆除」,最後改成「破碎人生」。
在香港的翻譯是「愛情上半場‧完」。
台灣則是「崩壞人生」。

就跟片名的翻譯一樣,這部片相當難詮釋,我自己是非常喜歡「破碎」、「拆除」、「崩壞」跟這部片的連結,非常喜歡這部片,但有點難描述自己的心情。

我覺得導演用一種很細膩而獨特的方式,在詮釋「重要他人」死亡之後的「悲慟」反應。

心理學提到悲慟反應的時候,提到三個階段的反應:

(1) 震驚期:哭泣、感傷,或者…「情感麻木」、「不真實」的情緒反應,心態上可能會否認或懷疑失去的事實。

(2) 反覆想到已逝去的亡者:有些人會出現憤怒、悲傷、失眠,對很多事情都失去動力等等。

(3) 找到新的方式淡化或取代悲慟反應:情緒較為穩定,較能回憶起與死者過去的開心時光,回復生活。

當然,這並不是每個人都一定會經歷這樣的過程,每個人對於重要他人逝去的反應也有所不同。

這也是我最喜歡這部片的地方,它試圖告訴我們:

「每個人呈現痛苦的方式都是獨特的。」

從男主角來看,他人(比方說妻子的家人們)可能很難理解他面對妻子過逝,為什麼沒有"常見"的悲慟反應,比方說:痛哭、情緒低落,他呈現的似乎是一種「淡漠」、「麻木」的情緒反應,照常上班、回到家。


但難道他沒有出現悲慟反應嗎?
電影裡沒有很刻意去描述他內心的痛苦,而是呈現在情節中,舉例而言,當中有個橋段是他在工作場合拆卸廁所的門、在家中拆卸冰箱,試圖修理,但難以回復。

這幾個橋段讓我實在印象深刻。

電影沒有過份刻意強調他的悲慟,但是展現出來的就是…

他的人生已經不再像從前一樣,是「崩壞的」、「破碎的」,他想要「修理」,讓人生回到正軌。

然而後來,主角也發現這件事難以達成,
他的生活真的無法再回復原來的模樣了,因為少了那個「她」。

傑克•吉倫哈爾在裡面的表現真是無可挑剔,實在太棒了,真實、自然而很有感染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