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習影記

2017-05-05 23:26:53

《斯隆女士》劇本深度解析,及其新手編劇好萊塢電影般脫穎而出的幕後故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大多數人都喜歡聽故事,所以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位創作《斯隆女士》的新手編劇Jonathan Perera的真實故事,其精彩程度幾乎不亞於一部好萊塢電影。每個做著編劇夢的讀者也許能從他的經歷得到啟發。

《斯隆女士》是Jonathan創作的第一個劇本,並且他本來不準備將其示人;

這是原創劇本,並非改編作品,這在好萊塢也越來越不常見,為了保證票房,好萊塢很多電影改編自動漫、暢銷小說等媒介;

他是這部電影唯一署名的編劇,這在好萊塢非常罕見;

他是英國人,但他寫了一部關於美國說客的電影;

他通過一封詢問信(query letter)找到了自己的經紀人,經紀人說這是唯一一個他從詢問信簽下的編劇;

他的劇本在2015年被列入好萊塢黑名單(Black List是當年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未被製作的劇本名單),很快就進入正式製作環節,並於2016年底上映,速度之快在好萊塢也是異類。

Jonathan到底是何方神聖?

他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也並非成長在什麼高尚社區。事實上,他在一個單親家庭長大,一手被他母親帶大,大學專業是法律。為什麼學法律呢?他解釋說,自己雖然不喜歡法律,但是在英國讀書相當昂貴,基本上很多學生都會因此背上巨額債務,為了畢業後能順利償還債務,他選擇了一個可以找到高薪工作的專業。

大學畢業後,他如願進入一家大公司成為一名公司律師,但這份工作他只做了兩年,還清了大學債務,他清楚知道自己並不想繼續這樣做著一份不喜歡的工作,每天工作16小時。他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麼以及可以做什麼。

他給自己列了兩個清單,一邊是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有體育、旅行、建築、電影等等,另一邊是自己擅長的事情,這邊的清單很短,他意識到自己從來最擅長的就是寫作。如何把喜歡和擅長結合起來?他甚至想過當體育記者,但最終選擇了編劇。

辭掉工作,他來到中國當一名英語老師,他說這份工作雖然他一個月只能掙300美金,但好處是空閒時間很多,每月只需完成很少的教學任務,其他時間隨他支配。他從來沒有上過什麼編劇課,更不要說電影學院,於是開始自學編劇。看過麥基的《故事》,上面劃了各種重點,更關鍵的是,他開始詳細分析各種電影劇本,看它們吸引人或不吸引人之處。他說自己時常採用一種方法:早上先讀劇本60頁,然後放下,去上課或者做其他事,但自己會在腦海中想故事後來的走向,然後晚上再把剩下的60頁讀完。

《斯隆女士》這個故事的靈感來自他聽BBC的一個名為Hardtalk的節目。他戲稱自己對新聞上癮,會在網上看很多新聞。在這次BBC的節目中,一個前美國說客因為遊說工作中的違法事件被送入監獄,之後寫了一本關於自己遊說經歷的書,節目中他就在推薦自己的書。Jonathan突然意識到這可能成為一個好題材,表現政治的電影很多,但是專門談說客的電影或電視卻幾乎沒有。

之後,他花了4個月來做寫作前期準備,看各種書,查詢各種資料,甚至他下載了BBC節目上的前說客的聽證會記錄。當整個故事都已經形成後,他又花了不到兩個月把它正式形成劇本。

這個劇本他並不打算讓其他人看到,最初寫作它就是當作一種練習。於是這個本子在他的電腦中靜靜呆了幾個月,在幾乎快忘記的時候他突然有一天看到一個報導,說Harvey Weinstein的公司準備拍一部電影,其構想和他的劇本有很相似的地方,他想如果說Harvey都願意拍這樣的電影,也許他可以試試找個經紀人來兜售自己的劇本。

他當時在韓國教小學生英語,不認識在美國的任何一個人,更不要說洛杉磯好萊塢的圈內人。為了找到經紀人的資訊,他查看了歷年好萊塢黑名單明細(這也真是詭異的地方,他最初查了黑名單找到了經紀人的聯繫方式,後來自己的劇本還上了黑名單!),不是為了看哪些劇本入榜,而是想查到這些劇本的代理經紀人是誰。找到幾個經紀人的資訊後,他給他們發了一封詢問信,信很簡短,主要就是簡單介紹了劇本大綱,很快得到了Scott Carr的回覆,Scott表示對他的這個題材很感興趣,希望看到完整劇本。Jonathan發了pdf版本給Scott,但之後幾個星期了無音訊。

Scott有一天突然想起還沒看靜靜躺在自己郵箱中Jonathan的劇本,於是抱著嘗試的態度看了看,本來以為看10頁可能就沒什麼興趣了,但想不到一口氣讀完了,而且非常喜歡。Scott立馬給Jonathan發信,問他是在洛杉磯嗎,如果在,找個時間一起聊聊。

這時Jonathan才告訴Scott,他是英國人,而且他人在韓國!Scott當時可能有種「上了賊船」的感覺,Scott自己後來說,如果一開始就知道Jonathan的國籍和他身在何方,一定不會理睬他的query letter,因為太麻煩了,這個外國人無法合法在美國工作。但他那時已經看了劇本,而且很喜歡,這條船他已經不想下了!

Jonathan的成功既有偶然又是必然,套用一句俗話,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他靜靜潛伏在亞洲,拿著微薄的薪資,享受著自由的時間,不忘記自己的真正目標。我想,如果他不能憑這部《斯隆女士》出頭,也一定會通過之後的創作取得成功,要知道《斯隆女士》就是他的一部習作啊!

下面我們來詳細解析一下劇本,編劇說他學習過麥基的《故事》,在仔細分析過這部影片的每一場每一幕之後,發現它是那麼工整,幾乎完全符合麥基說的最常見的三幕形式。

一、建立故事背景(前半小時):S團隊和前公司之間的對立關係建立

前面差不多半小時建立起S的女強人形象,工作等同於慢性自殺,已讓她陷入困境,這個困局如何破?

本片建立最大衝突的關於槍枝的議題出現,S對NRA的提議嗤之以鼻,隨後接受了NRA遊說對立方Schmidt的邀請;S前公司順利拿下NRA的案子;兩邊的衝突對立關係正式建立。

二、故事展開部份(共50分鐘,34』----- 1h25』):S團隊逐漸建立優勢的過程

S通過晚宴安排演員在晚宴上提問促使議員表態,這個事件恰恰是Esme事件的預演(就像Jane說的,S會給隊友安排在他們自己都不清楚的位置);S逐漸安排Esme從事幕前工作;S剷除內奸;對手方威脅掌握6張vote的議員Hank,但被S安排了遊行圍堵扳回這局;這一部份的最高潮出現在TV辯論上,Esme過去被揭示。

三、故事轉折部份(半小時,1h25』48』』---1h54』11』』):S團隊優勢盡失

S團隊通過Esme事件本來建立起優勢,只需要4票就能獲勝,但Esme差點被槍殺的事件又讓事情發生了反轉;各種對S的負面報導,女記者的刁難;對手為國會聽證會尋找出證據; 議員出示NRA的王牌——S填寫的為議員安排旅行的表格。至此,大家都覺得S團隊必輸,除非有一場地震。

四、高潮部份(10分鐘,1h54』11』』---2h03』46』』):劇情再次反轉

S的聽證會自述打出王牌,引發地震,劇情反轉,S團隊重獲優勢。

五、尾聲(最後3分鐘):

法案的最終結果出爐;影片最開始提出的困局基本解除,沒了工作也就不會慢性自殺;S出獄。

按照麥基的方法,以上的一屬於第一幕(30分鐘),二、三屬於第二幕(80分鐘),四、五屬於第三幕(15分鐘)。大家去看看麥基的第九章「幕設計」就知道編劇Jonathan是多麼好學聽話的學生,而且關鍵就是這樣的劇作設計是有效的,至少對於我來說,第一遍看的時候,字幕奇差,但也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到影片最高潮還會被煽到。

另外除了三幕設置外,編劇在全劇幾乎是每20分鐘,有時候甚至10分鐘就會出現一個小高潮,所以看上去一點都不會覺得枯燥。這裡具體說幾個:

20分,S拉著團隊跳槽,但助手Jane沒有跟著走;

30分,S在聽證會上不再用憲法第五修正案作為擋箭牌,她面臨審問不能再保持沉默;

48分,S在晚宴上使用了Plan B,順利讓發言的參議員表示對S團隊有利的態度;

1小時,S揪出自己團隊中的叛徒;

1小時10分,S在電視辯論上暴露了Esme的背景身份;

1小時30分,Esme差點被槍殺;

1小時55分,S在國會聽證會上作最後的陳述,引爆「地震」;

除此之外,整部片子節奏相當快,每一場戲2-3分鐘就結束,轉場非常迅速。這樣的節奏感也很難讓觀眾感到無聊。

剛看完電影就讓我想起諾蘭的《致命魔術》,兩者之間最相似的地方就是開片和結尾都有一段可以揭示影片關鍵的獨白。《致命魔術》是關於魔術的三個步驟,而這裡是S最開始說的關於lobbying的獨白,當這段獨白在高潮部份又一次出現時,觀眾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S一直先於對手一步。

編劇很擅長在影片各處安排各種重要元素,且這些元素會不斷出現以加強觀眾的印象。

比如吃藥這個細節至少出現了7次,它不僅說明了S被工作侵蝕的生活,處於慢性自殺中,還在聽證會上起了重要作用,正是因為參議員問到S嗑藥,S才發作,不再繼續用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作為擋箭牌;

再比如win(贏),這個全片反反覆覆出現至少六次,而對於輸贏,S前後的觀點也發生了轉變,正如在影片最高潮她的自述中說的,最開始她接受這個挑戰是因為想要贏,比以前任何一次都要贏地更多,但越到後來她越體會到遊說限制槍枝法案的通過是right thing to do(正確的事情),這才是更大的驅動,因而S從一個一心只想著輸贏的人變成了在某種程度上為正義和正確的事情而奮鬥。這裡的心裡轉變和工作過程中遇到的事情有關,特別是她利用了Esme,甚至讓Esme差點死在槍口下,在機場相見的那場戲中,她是有內疚感的,模範姐這一場戲的表演很有意思,在一方面你感覺她在做戲,包括擦眼淚的時候都感覺她是演出來的,但另一方面又會覺得這樣的表演很真實,因為S是一個不善於在別人面前流露自己真實感情的人,一旦流露出真實情感反倒會覺得虛假,甚至她自己也可能嚇了一跳,所以她需要趕緊馬上掩飾掉它。

另外,影片的首尾呼應並不僅僅是那段關於lobby的獨白,還包括自殺這個話題。影片剛進行差不多15分鐘,S跟她的醫生有一次通話,醫生稱她的行為就是慢性自殺。後到了影片結尾處,律師去監獄探訪S,律師問S:為了這個案子毀掉自己的職業生涯值不值得?S回答:「Career suicide is not so bad when you consider the alternative is suicide by career . (職業自殺並不那麼糟,如果你考慮到另一個選擇是被職業弄自殺的話。)醫生會告訴你這樣做其實符合我的利益。」S從最開始的職業困局中走了出來,這一問題在影片結尾處得以解決,雖然我們不清楚她之後的路會怎麼走 ,但至少不會太壞。

另外還有一個被提及了兩次的名字:蘇格拉底。最開始我一直想不通安排這個哲學家的名字出現到底是為了什麼,豆瓣網友也有做分析的,但都不太能令人信服。當然有分析說S就有點像美國民主制度的牛虻(類似蘇格拉底的自喻),這個我還是比較認同的,這是從意義的方面作分析。但我還想了解在劇情發展上這個小細節到底起什麼作用,後來又仔細看了看,我想到了一個理由,當然也不一定對,歡迎批評指正。第一次出現這個名字是S和助手Jane的談話中,Jane說自己要回去讀研究生,S說:你想把自己埋在蘇格拉底的書堆中嗎?Jane說:蘇格拉底事實上從來沒寫過什麼。而第二次出現蘇格拉底,是S在參加了party後凌晨三點給Jane打電話,S問Jane:蘇格拉底什麼都沒寫過?那其他人是怎麼知道他的?影片中,Jane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而鏡頭直接跳到了第二天白天的公司,S在幹什麼呢?她在填寫表格,填寫的正是為參議員安排旅行的表格,而這個表格在全片起了重大作用,正是這張表格成為國會聽證會的直接證據,沒有它,就沒有聽證會。所以蘇格拉底是什麼都沒寫過,但其他人可以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的著作認識他,但S從中得到的啟示並不是什麼都不要寫,恰恰是要寫出來,才能設好這個局。

這種反覆出現的元素還有不少:比如蟑螂;還有地震;再有5年,這個5年每一次都代表的是作偽證的判刑是至少5年;又比如叛徒,S在真正抓出叛徒之前就已經和女手下涉及到這個話題;再比如贏得女性的支持,在S跟老闆正式說自己的pack已經募集了1500萬美元之前,已經有至少兩個地方在表現她在拉女性支持了,而這個想法最初是由NRA方那個老頭提出的;關於說客不能為國會議員安排旅行的說法至少出現了三次。

這些是為了什麼呢?一方面是給你下個hook,引出後面的重要情節,另一方面要知道觀眾的注意力是不可能特別集中的,你得不停去強化一個元素,這個重要元素在後面才能發揮出其不意的作用。種種鋪墊在劇作上有著重大意義,是一個故事能否講得通順而天衣無縫的重要環節。

編劇Jonathan的心思之細密,甚至連那個試圖殺死Esme的槍手也不僅僅出現了一次,之前有一個大螢幕的鏡頭,螢幕上是Esme在宣傳限制槍枝,而背影那個穿著帶帽外套的男子就是槍手的第一次出現。

當然,劇情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特別是S因為快輸了而發作,憤怒地把桌上東西都掀到地上,這個情節特別不合理,因為S明顯是大局掌握在手,這種情節設置完全就是在欺騙觀眾。

我認為這部片子的劇本真可以用典範來形容,編劇不愧是學法律出身,基本上全片情節安排滴水不漏,而其非線性敘事也把觀眾積極帶入劇情中,讓他們必須跟著一起思考。很開心看到這樣的電影,它就是一部編劇教科書啊。

(本文為習影記原創,如需轉載,請取得許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