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oshua

2017-04-10 02:01:13

在勝利面前,動機與道德的權重是多少?


大概是2017年至今為止,我看過了最喜歡的一部電影。節奏極快,刺激澎湃,政治鬥爭的陰險狡詐和血腥殘酷一覽無餘。很喜歡它原因有幾個:

查斯坦演的真的很好,感覺就像是曾經看她的《刺殺賓拉登》,個人覺得她在那部電影裡表現比這一部還要好。表演張力十足,能拼能打,思維敏捷,節奏飛快的女強人形像太深入我心了。同時,電影裡幾個很短的斯隆崩潰的場面,感懷愛爾絲,以及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的場面,感覺都演的很到位,並不是單純塑造了「強悍」這樣一個形象。換言之,每一個強大的人都有一個堅壁的內心,它們不容易被外人感知到,但是確實是存在的,演一個強勢的人不難,但是演一個深柔外強的人還是有難度的。

其次,可以出發探討的主題很多。

第一:從動機的角度想,電影很深層的問題有一個:人做一件事的動機有多重要?

斯隆在最後的庭審上說:她一開始接手這個案子,是因為這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案子,她的動機就是為了完成案子!這是她道德和三觀上的失敗之處。這話是她自己說的,說明她到了最後,開始思考,自己從一開始本著「挑戰自我」這樣一個動機,接收了一個可能會影響整個國家千萬人安危的問題,從價值觀的出發點上,就是不正確的。

換言之,雖然斯隆的所謂行為,與全國的禁槍人士是一致的,但是在內心深入,她是為了個人職場利益、個人挑戰勳章,而很多與她一條戰線的人,是切實從內心出發,從愛國愛家的角度出發的。這就是關鍵問題的所在:如果倒過來,如果擁槍是一個更有挑戰的case,她是不是就會變成一個想盡辦法贏得擁槍案的說客呢?

這樣的問題,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但是極少有人會去追究。舉一些例子,在國家光景好的時候,企業家辦廠賺錢,國家也能獲得就業機會和GDP,兩伙人同床異夢,貌合神離。但國家光景一不好,企業家出國多災,國家也沒辦法。應為國家和企業家,一個要就業GDP,一個要錢,根本不是一路人,這是深層次的動機決定的。再比如,一心想要評院士的教授,收到了一個只想一心一意做學術的學生,兩者一起合作發了很多好文章,看似也是一條心的。但是究其根源,一個是為了院士之名,另一個是為了學術發現。

這樣的例子身邊太多了。我們總是希望身邊到處是充滿情懷的人,但事實就是,很多人參與一件事,基於的往往不是一個太高尚的情懷:你住到一個青旅,以為在青旅打工的少年是一個GAP year打工遊學的少年,但其實更可能是一個找不到工作的無業少年,在你看不到的晚上,他出沒紅燈酒綠的場景,幻想著夜夜睡在希爾頓的總統套房。。。你看到一個博士生一直在研究癌症,你以為他想要造福人類,但其實可能他只是覺得博士學位有助於他找工作定居上海。。。

但是,這種「動機」判斷性質的問題,在社會上幾乎不存在。原因也很簡單,一個是很難判斷,你怎麼知道在你面前做剪紙藝術的少女是因為她喜歡這一個即將消亡的民間藝術,還是因為她沒有更好的擇業機會了?再次,用價值觀去強迫別人是很不合適的,部落格對於有些人就是追星的平台,對於有些人就是監督機構發出聲音的平台,你憑什麼說前者就是錯的呢?再者,無法追責,你不能因為有的人「動機不高尚」就剝奪他什麼權利對吧?就算在電影裡,斯隆最後自己都說自己在道德價值觀上犯錯了,也沒有因此入獄,入獄是因為她的間諜行為。綜上所述,「動機判斷」在社會中,幾乎就看不到。整個社會更多的,是一種以結果為依據的判斷模式。

那麼「動機判斷」重要嗎?當然重要,這裡也有例子:前不久的《刺辱母者》案件,從結果上看,就是於歡殺人,但是如果從動機來說呢?

哲學家康德的觀點,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哲學判斷,簡單來說就是:判斷一個人做的事情好壞與否的唯一依據,就是他的內心所想。換言之,加入一個女生有一個很壞的男朋友,但同時有一個暗戀她的男生,有一天這個女生生病住院了,她的壞男朋友不來,這個暗戀她的男生每天來無微不至的照顧,在這個故事裡,判斷這個暗戀她的男生行為正當與否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內心到底是怎麼想的:他是只想以朋友身份關心女孩呢?還是覺得這是一個挖牆腳的好機會?,在這個故事裡,無論女孩男朋友有多壞,在判斷暗戀男孩的時候,他的內心所想是唯一憑據。而這是不可知的。

第二:不擇手段獲取勝利可以接受嗎?

斯隆最為冷血無情的幾點就是,她自己都說,為了勝利,一切都是「Resource」。這個觀點正確與否決對值得拎出來討論,電影裡看起來復雜,可能是因為斯隆正在爭取的「勝利」——是一個看起來仁義的「禁槍案」。那如果斯隆正在爭取「擁槍案」呢?那如果斯隆正在爭取美國總統寶座呢?再說直白一點:社會上有的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是可以接受的嗎?

電影裡的每個人都是人,是人就對自己的生活有各種各樣的規劃和想法,愛爾絲有自己為自己設計的生活路線,如果自己的路線沒有干擾別人的路線,那麼愛爾絲就應該有權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斯隆憑什麼就在沒有跟她討論過的情況下,曝光了她的過往?

愛爾絲的情感需求,和Case的成敗相比?孰重孰輕。

斯隆對於愛爾絲的「侵犯」,在法律上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後來跟斯隆交流得律師,以及記者,唯一的辦法,就是將斯隆的這一行為,儘量通過輿論來擴大,但是如果定罪,估計是不行的。這也是斯隆的聰明之處,用各種手段,但是是儘量不違法的手段,那種就算別人知道了,也只會「噓」一聲,但是無法做出太多實質性傷害自己事業發展的手段。換言之就是:違徳不違法的手段。

這樣的問題在生活中也有:
面試的時候,公司要求員工自願簽「奮鬥協議」免費加班,你不簽就別來,這算是無法嗎?當然不違法。但是違徳嗎?
公司為了發展勸退34歲以上員工,這違法嗎,當然也不違法,但是違徳嗎?34歲了,你把人逼到出門找工作的地步,合適嗎?
學校實驗室裡,教授對學生惡語相向,人身攻擊,逼迫做實驗,用畢業、工資、推薦信各種威脅,這違法嗎?當然不違法,但是違徳嗎?年輕的學生把青春最好的時光貢獻給了你的項目,你不care他們有沒有成家,有沒有經歷獨立,有沒有好的未來……
也不一定是有權有勢的人會用這招吧:高校里評助學金,搞到最後成了「比慘大會」,那些想辦法把自己弄的很慘的學生,違法嗎?當然不違法,違徳嗎?

曾經有人說過:大部份成功的家族或者公司,最原始的資本積累,都是血淋淋的。他們找到了社會上「違徳不違法」的灰色地帶,貪婪極大地利用它們,用它們達成了自己的目標,然後轉而告訴後人:你窮是因為你不夠努力。

我覺得中國的社會之所以充滿壓力,很大一大部份原因,就是太多的壓迫是無法定罪的,壓迫者不是某個階層,而是大部份的人,有一點點「灰色」權利的人,都可以往下攫取利益,被剝削的人,又會繼續往下剝削,而剝削的底層,他們在網際網路上連聲音的發不出來,他們在雲南山區的希望小學裡,相信著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第三、從角色的角度出發,我想討論一下斯隆這個角色。

斯隆這個人,不相信任何人,所以對於別人幾乎沒有情感輸出,換言之,幾乎沒有因為情感會帶來的弱點。我們正常人,無論多好的大學畢業,到一定的年齡,父母老了,總是要回家的,因為這是親情。很多的情侶,無論雙方事業有多好,為了組成家庭,經常有一個是需要做一些犧牲,遷就另一方的,因為這是愛情。心底里住著的幾個朋友,借個錢幫個忙,我們在忙一般也是會想辦法幫一下忙,時間金錢地付出一些的,因為這是友情。這些東西本來只是正常的情感,但是如果你身邊有一個「斯隆」這樣的人再和你竟爭某一個職位的話,可能無可避免會影響自己的「競爭力」。

在這種時候,「心態」可能是唯一贏得辦法。你必須從價值觀裡相信跟父母住在一起,比升上經理職位更有價值,你才回釋然。可能未來你也會升上經理,獲得相應的榮譽,但是在心態上,只有充分放開的人,才能遊刃有餘,否則一定是芒刺在背。

斯隆這樣的人隨處可見,而且會給每個人帶來幾個問題:我願意加入她的團隊嗎?我願意成為她嗎?或者,我願意反對她嗎?毫無疑問,跟隨這樣的人可以帶來大量的業內經驗,其性質就是考慮跟隨了一個很牛,但是很push的博士導師是不是值得的。我願意成為她嗎?這就是一個好問題:愛爾絲最終離開,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她曾經從斯隆那裡獲得的經驗、歷練、知識、能力、榮譽,到最後也敵不過自己的內心堅守——她不願意成為那樣的人。同理,這樣的選擇,也在拷打我們每一個人。

我記得有一次聽中國著名科學家的演講,有一個男生站起來問:我身邊有很多Aggressive的人,導師和學生都有,他們對於科研文章非常專注而執著(我估計男生想說的是太Push沒人性,但是不好意思說而已),而我不是一個很Aggressive的人,雖然我喜歡科學,但是我不希望像他們那樣生活工作,我想問問老師怎麼看待這樣的人?那位科學家的回答是: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上看,我敬重這樣的人,他們或許不討人喜歡,或者有些事情太過份,但是沒有他們,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速度都會減慢。但是,我必須說,我有一個女兒,我非常不希望她以後嫁給了這樣的人,我只希望她永遠快樂,而不期待她成為不擇手段,獲得成功的人。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