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oyjay

2017-03-31 00:58:31

《分裂》Split|美女!野獸!!老太太!!!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寫在最前面:

各位人員注意!各位人員注意!受不了劇透的請立即關閉此頁!同時,你看到的內容不是《X戰警》前傳或《變種人》外傳或黑化的《蜘蛛人》!這倒不是由於「串戲」的問題!

它也不是沒完沒了的第多少次《驅魔》!他姑且還是個可以真實存在的「人」……

另外提示,以下無法精準提供關於精神分裂、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等詞彙的科學解釋,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對電影本身的看法,不涉及對原著的看法。

從純粹揣摩懸疑犯罪心理到電影快到尾聲時的恐怖「狼人」暴走,前後風格反差之大、秒變之劇烈,我是吃了一驚。

我彷彿產生了「幻覺」,這難道不應該拍成一部統一風格的電影?對於案件改編成的故事(24個比利),又可以升級成近似「科幻」的恐怖。這樣的魅力之作,我真的開眼了!

演技爆棚!

女孩(安雅·泰勒-喬伊)、「狼人」(一美)、心理學老太太(貝蒂·巴克利)都在「不約而同」地肆意飆戲。

SPLIT,這戲需要靠同時具備豐富表情、語言天賦和機敏大腦的優質演員來撐起。當然,對於一美來講,這些用於暴走時裸露的腱子肉也是要培養的。

女主角安雅•泰勒-喬伊,受害人,演員年齡即將滿21歲,面容合格,身材「合適」,鏡頭花邊感十足,乃「世代傳頌」型懸疑恐怖片必配元素。

布魯斯·威利斯的結尾一幕乃最完美的醬油。(我可沒提那部《不死劫》……)他也揭示了為什麼一美要剔到幾乎是光頭。

暴力的傳遞之童年陰影:

暴力通過情感可以在不同個體間傳遞。往往負面起源於受害者幼年,待其成長後,體內積蓄的負能量終將爆發,使受害者變成加害者,對外界與自我產生擴大傷害。(論一個正常且優質的成長環境的重要性)

多重人格產生根源與發展過程:

首先,多重人格起源於極度暴力的傳遞,往往是慘痛的童年陰影。

當心智由外界作用產生嚴重損壞時,大腦功能開始紊亂,受害個體將潛意識印象錯誤地輸入記憶並與原有認知結合,「塑造」出以真實為依託的不同傾向的虛幻人格。(每一位與本體相距甚遠的人格角色可能都來源於觀察真實環境的記錄)

如果創傷未能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正確對待及引導,當被污染的個體達到成年心智階段的時候,其體內(大腦)多重人格根深蒂固,難以自主控制,亦無法徹底消除。

人都是多面的,甚至或多或少有點多重「人格」,但超過五個以上確鑿存在的人格的確有點「極端」了。根據結尾兇手鏡子前的自白,我猜,暴走的一面,即BEAST,其實是兇手的主人格,其他包括變態角色在內的多重人格圍繞(或牽制於)BEAST,並為這隻藏得深、且不常激發(週期性)的猛獸服務。

兇手體內所有出現的人格可以粗略地按功能劃分為四類:1.與外界正常對話人格,負責外交、外聯事務(比如,能和女孩們溫和地說話、出門買花時對店員面帶微笑);2.自我樂趣人格,用於放鬆身心、解放天性(比如在密閉房間聽音樂時的手舞足蹈);3.專門用於「智斗」心理醫生的人格(我就是故意在逗你);4.用於肆意釋放黑暗的、負責大規模殺傷性的「終極」人格——BEAST。

正如前面所講,以上1至3條都可以自如發揮來掩飾、偽裝內心本源的大Boss「BEAST」。

那麼對於「挑戰者」而言,在草率地掛掉前,需要通過兇手自我人格切換的細枝末節找到破綻,冷靜地施加對應的策略,以達到續命的目的。(哈哈哈,不保證有用……)

另外,即便「目標」處於第2條相對最放鬆的狀態,他也依然具備高度敏感的警覺性和條件反射。稍有察覺,即刻引爆。

各位,你們是在跟一顆極有思想的「雷」在對抗,建議提前買保險……

相對於BEAST,我們可憐的女主和心理醫生老太太似乎也具備深度的情感意識。

僅僅對於「對抗」中的兇手和女主來講,為什麼兩個不幸的人,一個最終分裂成「魔」,一個卻在陰影中還算正常成長?

我只能理解為,女主和男主的天生腦部構造和所經歷的暴虐程度與種類……等等這些差異導致了「一念成魔」的原理——關鍵不在於「魔」,在於「一念」之差,即純粹的個體差異對意志發展、變化的絕對影響和偶然影響。(當我什麼也沒說……)

然而,面對眼前同樣的傷痕(心靈與肉體),野獸如同「憐憫」同類一樣,最終放過了美女。

美女與野獸,此刻,他們也許都在哀嚎、共鳴,只不過一個受制於積攢恐懼,一個是把過去的壓抑釋放到極致。

此役過後,我認為少女會決心像獅吼一樣吶喊出自己隱藏的遭遇。因為這次陌生人的刺激,她反而會選擇去揭發自己的叔叔。

這是獲得勇氣、勇於揭發,還是(出於)「獸性」(的)反抗?

警車中,看似驚魂未定卻「回望」獅子雕塑的那一個鏡頭值得推敲,相信每個認真看過影片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

多重人格間的相互關係與作用:

上文提到本次美女(隱藏多重人格特徵)與野獸(爆發多重人格特徵)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抵抗。

多重人格間的相互關係與作用,簡言之,就是互相對話之中有對抗,互相合作之中有分歧。

矛盾永遠存在,即一個個體只有一個母體的空間卻承載了多個意識,而多個意識必然意味著不能順暢地服務於同一個母體(載體)。即便不產生對外界的負作用,個體本身狀況也是生不如死。日日夜夜,如野獸般掙扎,必會像野獸般爆發。

那麼,真實情況下,「極端」的多重人格是否具備藝術創作者喜愛的「超自然」能力呢?

我認為,至少精神世界的複雜與富饒,可以帶來更加敏銳的條件反射。比如,敏感且易怒。

當意念強大到足以操控機體極限時,所謂的大於常人的「超自然」力量就顯現了,比如「暴走」、「鐵頭功」、生肉擋子彈。同理,參考母親於危難之中捨身救子的那些驚人案例。

在這個奇特又顫冷的事實下,為了歌頌正義、取代負能量,似乎文學作品把不同的人格分成了聽上去感到十分「和諧」的兩類:受人喜愛的和讓人反感的。

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那是偉岸的;鬼子進村,那是邪惡的。(我怎麼會想到這裡?)

如果說集合不同人格特徵於一身的現像已被證明存在,那麼集合多種心理學病症於一身的人也一定存在嗎?

也許,這類被簡單稱之為「邪惡」負能量的他或她就在某個角落裡,等待著小說家們的挖掘。

換句話說,我並不認為多重人格一定是病變。但由於一些無法自控而造成社會負面影響的事實,社會大眾和早期心理學領域普遍為這些少數「異類」貼上了「患有恐怖病症的惡魔」的標籤,甚至茫然地用電擊來「刺探」、「研究」這些特別的「實驗品」。

這不是揭開這一人類科學奧秘的正確方法,也不可能有效發現並控制其負面影響。但對於影片中那些無辜的受害者,特別是一直對兇手進行心理輔導的老太太,她們的隕命似乎都在駁斥我。是否由於更多誇張或故意強調某些字眼的創作而導致社會對遭受人格分裂困擾人群的恐慌和歧視,這是一個應該正確思考、明確責任的問題。所以,當年那位真實的兇手被美國法官宣判無罪時,這等報紙頭條必然博來大眾好奇的眼球和議論的慾望。

電影中的心理醫生老太太子乎在最後一刻前,始終試圖用足夠的耐心、包容和關愛去理解兇手,勸解他放下邪念。但是恐怖電影對於這類情況的處理通常就是「無情無義」的,往往血腥處之,引來看客。能夠面面俱到(指大意、大道),還突出「簡單粗暴」(指情節、效果)。

吹走「娛樂性」的恐慌氛圍,對於現實生活中普遍的研究人員來講,在釐清思路、最終找到複雜問題的答案前,每一位致力於探索發現的人都應該盡力做到像電影裡那位老太太一樣,擁有過人情商(感情剝析能力)之餘,飽有耐心、細心、善心,否則不要觸碰任何研究對象而造成無辜的互相傷害。

同理,對任何社會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和使用,應當遵循這一基本要求,否則你就不是那個最終能有幸觸碰真理的人。

受困女孩具備和老太太相似的特質,所以我們能意會到,她在努力用理性的情感邏輯和智慧面對劫持她的「對手」,通過不斷觀察與了解對方,堅持不懈地進行斡旋。

本片的額外特別(不相關)啟示:

一、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來源於電腦領域和人體科學(人腦)的研究。防止一台「思緒交錯」的當機A.I.暴走,這也許不再是一個科幻問題。當任意一枚智慧體自身產生的意識超過其自身能理解的範圍時,我們往往把這種現象推向了神與魔的境界。

二、頒獎季……

至於這戲能不能參與年底各太重量獎項的評選,我還得查查它們的選片標準和入圍規則。即使條件滿足,也唯恐那些「潔癖」型的評審不會為外部看似風格「分裂」的電影叫好。

最後說一句,動物園是個好地方。除了承載了很多童年(或成年)的美好回憶外,這個場景符號往往在藝術作品裡給予我們警示:有時人類的意識比動物的野性還要「行屍走肉」。

讀完以上內容,你還覺得恐怖嗎?

圖片版原文在此分裂

來自joyjay

微信iSee電影

iseedianying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