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神奇大隊長 Captain Fantastic

神奇队长/ 神奇虎爸(港) / 神奇大队长(台)

7.8 / 234,908人    118分鐘

導演: 麥特羅斯
編劇: 麥特羅斯
演員: 維果莫天森 喬治麥凱 Samantha Isler 安娜麗絲巴索 Nicholas Hami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楊歡喜Metiche

2017-03-13 20:07:54

你說它太理想化?我說這才是理想!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一切並不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奧斯卡熱度終於消散得差不多了。每年從春節前都要趕場似的把頒獎季提名的電影審閱一遍,哪個熱點沒跟上好像就要被頒獎禮的某個梗落下,看著看著就審美疲勞了,就跟同樣每年一次的北影節高潮一樣。可第二年還會樂此不疲地繼續,影迷症候群吧。但這一部,它就像趕場時的清風,讓我重新為之一振。它跟那些政 (yao) 治 (yan) 正 (jian) 確 (huo) 的套餐不一樣,它沒抱著目的(波瀾不驚地有個最佳男主的提名,也當然波瀾不驚地沒有獲獎),它只是講了一個它想講的故事。

它叫《神奇隊長》。

Ben有六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由父母自創的名字。他們住在一個山谷里。Ben和妻子將他們全部的人生投入到對孩子的養育之中:

在自行設計且高度發達的學術課程中將他們培養為嚴謹而有批判性的思考者。

各種project

在每天嚴格的時間安排中將他們訓練為幾乎能和職業運動員比肩的體能。

雷打不動的登山訓練

在荒山和瀑布中鍛鍊他們不依賴現代科技在野外安全地茁壯成長。

兒子在這裡摔折了手成為日後岳父要挾Ben的理由

在夜晚營火邊有的彈琴有的讀書有的向其他人分享一天的收穫。

營火邊也可以留作業

他身體力行地向孩子們展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妙之處,以及作為人獨立思考的重要。

他們創建了一個健康優質的家庭,而遠勝常人的孩子們也用超凡的洞察力和幽默感探索著世界。但是當Ben的妻子Leslie在與躁鬱症長期鬥爭後自殺時,Leslie的父母不允許一家人出席她的葬禮,他們認為是Ben害了她。Ben帶著孩子們離開了他們自己創造的世外桃源,只為出現在自己妻子的葬禮上。

因此,「與眾不同」開始走上「格格不入」的道路,這段由田野到城市的旅程挑戰著Ben烏托邦式的教育,質疑著他教給孩子們的點點滴滴,也最終改變了他們的人生歷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他們以這副模樣出現在了自己媽媽和妻子的葬禮上什麼是烏托邦?

特意查了一下Wiki: A utopia is an imagined community or society that possesses highly desirable or nearly perfect qualities for its citizens. 幾個關鍵詞,imagined→電影並沒有太明確交代Ben和妻子從城市來到田野建立這個獨特的家的原因是什麼,也沒有說他一切的「教材」和教育理念的來源是什麼,我們姑且認為是他「想像」出來的吧;nearly perfect→無論是從物質到精神環境,還是從體能到認知能力,這幾個孩子都的確是接近完美的;citizens→六個孩子就是這座烏托邦的公民。

可是,我們忽略了另一個詞,community,孩子再多,家庭也只是家庭,一個家庭變不成社會,而這應該就是Ben一家離真正的烏托邦的距離所在。出了這個家,就是山水叢林,沒有別的人類可以交流,沒有別的矛盾能夠解決,而一旦進入有「別人」的地方,悖論一下就出現了。

但好在,這對父母都是社會人,他們了解文明的樣子,知道在孩子多大的時候,引入什麼樣的文明。因為遠離週遭的媒體輿論,他們可以自己控制引入文明的內容和力度。或者說,他們只引入最基本的文明,他們把繁冗的禮節做了減法。「吃飯的時候不能光著身子。」言外之意,其它的一些時候,想光還是可以光的。

Every man has a penis, it's nothing. 諷刺的是我卻要打馬賽克

而弊端,是傲慢。有父母對子女隱隱的法西斯般的傲慢,比如儘管接受18歲是教育時限,之後孩子可以自主選擇人生路,可前18年早已養成的獨斷式教育(「老子的教育方法最好」),讓即使收到了各大名校offer的大兒子依舊無所適從以致不敢告訴父親,當然父親知道之後果然也是一頓雷霆。

也有子女對外界的傲慢,比如「Don't make fun of people, but of Christian.」父母潛移默化地就把自己的宗教觀灌輸給了暫且不知道宗教為何物的孩子,而且同樣,無從比較所以根深蒂固。後患無窮。

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設定。對這些孩子來說,與「社會人」打交道都是訓練的實戰演習,也就是說,他們之前所有體能心理的訓練都是為了有朝一日和「社會人」真刀真槍地來一場。這確實會將本就不屬於社會人的孩子們更加疏離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但同時這何嘗不是對他們的保護。

孩子們生而如此,與眾不同不是他們主動選擇的人生,第一次走出深山,遇到我們這些「妖魔鬼怪」,當然會害怕,精神甚至靈魂都會受到衝擊。但「進城參加葬禮」是他們自主選擇的,那麼只有找個理由,讓衝突在他們心中不那麼真刀真槍。驚恐總是會埋下仇恨的種子,爸爸把苗頭扼殺在了搖籃中。

我們都該接受的訓練

將維度縮小至Ben在和孩子日常溝通時制定的種種規章制度,摘選幾個。它們幾乎完全符合我自己心目中「教育」應該有的樣子,竟然被一部電影全部說中,這種感覺太奇妙。

1. 有什麼直接說,如果別人猜錯了,錯的永遠不是別人。→要直截了當

2. 不說(對方)聽不懂的語言。(即使你自己會說10種語言,或者說話人來自不同國家) →要尊重他人

3. 和別人談論事物需要描述感受的時候,不能說interesting。(it's a nonsense word.)→要言之有物

4. 你想說服別人,就要證明白己的觀點。→要有理有據

所有這些都是在Ben和孩子們的對話中出現的,感覺他們應該有一大厚本《溝通守則》,而每一條都是如此一針見血。多年前,剛剛認識伏地魔的時候,他(就像第3條那樣)跟我說,Never say I don』t know. Because you have a brain, you always know, at least something. 他認為「我不知道」是個poisoned word,它讓人隨時可以逃避,可以偷懶,可以不去思考。但那是有害的。我像個孩子一樣聽進去了,並沿用至今。Have anything I don』t know? Then go find an answer.

第3條是發生在開車進城路上,Ben讓其中一個女兒口頭給他講看完某本書的讀後感的時候。之後,坐在稍遠處的小女兒,手捧一本《The Joy of Sex》之類的書。然後和正在開車的爸爸發生了如下對話。

聯想到最近的性教育教材……

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在這個過程中,Ben也不是一直鎮定自若,他兩次試圖找別的話茬轉移女兒的注意力,並且在第二次成功了。電影對於真實性的展現令人敬佩。

生而為人,要不要對不起?

看完電影,和一個好友有一場較為激烈的爭論。他認為,Ben才是法西斯中的法西斯,最最自私的那個人。他沒有經過孩子同意,直接讓他們的生命開啟hard模式,因為自己鄙視學校教育,就直接剝奪了大兒子想上大學的願望。而電影還要讚美這一切。

然後引申到生育這件事。這個朋友是個不婚不育主義者,他到現在依舊認為生孩子這件事是個悖論,孩子被動地出生,被動地接受一切,卻要馬上被賦予很多主動的要求和責任。這在根源上就是不公平的。他對「美好人生」的構想是「沒有出生,或者出生時當場死亡」。

他的話我思考了很久,也很慶幸我有如此的朋友。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我們作為人,有沒有權利質疑這種規律?當然有,因為前面說了,我們有腦子。有質疑就會有改變,我的朋友就身體力行地實施著他的改變。真誠的人都應該這麼做。但是回到電影,我認為他言重了。

Ben不過也像他一樣身體力行地跟隨內心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只是他的願望更大一些,他的改變也更大一些——他想影響更多人,從後代開始。我沒有孩子,所以總不太敢多說相關的話題。但在我的認知中,所有「孩子」都很容易被低估,他們也許在生命初期容易被影響,但永遠不要低估他們駕馭自己生命的能力。

我和我的朋友到最後更多是在自說自話,因為誰也說服不了對方,因為誰也都沒真想清楚。但它帶給了我們思考,這就夠了。生而為人,先儘量對得起自己。

文明和法律

豆瓣上有一條被點了101次有用的一星差評:教小孩玩刀玩槍玩政治,學法律,然後去超市「大採購」。嗯,神奇隊長的教育還真是偉大。

那一段簡單說,也是這家人的一項被排練很多次就等真上戰場的「任務」——搶超市。老爸裝心臟病發,趁著工作人員忙亂找大夫之際,幾個孩子各司其職分毫不差地從超市順走了需要的東西。不耽擱,不多拿,因為完成團隊任務最重要。

思想liberal的人往往伴隨的一個特點就是,不那麼看重法律。當法律中的某條和自己的行為準則起衝突的時候,他們更多選擇稍稍冒險,然後遵從自己。他們的險也不是隨便冒,有邏輯,有計劃,有備選方案,有團隊合作。中間如果出現任何狀況,即使無法兵來將擋,也能以隨遇而安的心態淡然處之。生活給我檸檬,我就做檸檬汁咯。

曾經和伏地魔在美國看電影有一個默契,就是在看A電影之前就查好,當它結束的時候另外哪部(B電影)剛剛開始。而這部B片也不是瞎找,一般文藝片或外國片不會坐滿,所以選它們。然後利用美國電影院所有廳進口出口通道都一樣,看完A快速竄進B影廳,一張票錢,完整看兩部。

我這麼尊重電影的人,最開始的時候和他大吵過,你怎麼能這樣bla bla bla。他的理由也簡單,既然有制度的空子可以鑽,既然有沒賣出去的票,既然怎麼都是他們賺錢,why not? 況且這過程又很fun。很明顯,伏地魔和Ben是一類人,真缺那張票錢嗎?挑戰的成就感才最重要。

也算是激勵法制更完善吧。

What if

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突然彈出伏地魔的微信,說他剛剛看完。認識10多年了總有這種詭異的巧合。其實從看電影的第一分鐘,就覺得男主是一隻留著大鬍子的伏地魔在我眼前來回晃悠。所以我當然知道他會有多麼喜歡這部電影。一個有著只屬於自己的迥異於他人的世界觀,並且一輩子奉行不顧旁人眼光,給愛的人打造一個全新的世界,為彼此創造全新的價值體系,與大自然為伴,敢於質疑成規。多麼迷人的性格。

只不過回到塵世間,要面對的多了老丈人和丈母娘。同是家人,不願傷害;但也同是別人,不願妥協。一個男人不怕與全世界為敵,唯有當自己的人生信條讓所愛之人腹背受敵時,最是孤立無援,也最是絕望。看著Ben目睹女兒因為「完成任務」,而從房頂翻滾掉落受重傷時的眼神,我太理解了。無論是自己做那個獨樹一幟的戰士,還是選擇愛上那個戰士,需要的勇氣是一樣的。到這裡,Leslie的躁鬱症似乎並非一個平白無故的情節了。

伏地魔說,你一定要在文章里說導演住在Berkeley。我說,你竟然查了資料。他答,看的時候就猜是這樣,果然。難怪。Berkeley是伏地魔母校,他到現在畢業快20年了依舊隔三差五要回去逛一圈,美其名曰返老還童。喜歡美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儘管這個國家有時那麼左,有時那麼右,有時總統像個小丑,卻總有一個地方可以自由。

導演和老婆在位於Berkeley的家中

很多人評價電影太理想化了,我卻覺得這恰恰就是理想本身。任何虛無的夢想被執行後都有可貶斥可詬病的地方,但執行夢想的過程永遠都應該被鼓勵,即使它只是發生在電影中。有了實現可能的夢想才是理想。

人的社會性必然有其意義,就是因為社會秩序井然,才能允許有Ben這樣的家庭稍稍游離在社會之外,以供養那些無政府主義者和悲情患者。

當然也能給他們繼續堅持自己的希望和動力。

當然,如果關注⬇️則會給我希望和動力。????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