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柏格曼:光影封印--Trespassing Bergman

打扰伯格曼/柏格曼:光影封印(台)

7.3 / 567人    107分鐘

導演: Jane Magnusson
編劇: Hynek Pallas
演員: 托瑪斯艾佛瑞德森 伍迪艾倫 魏斯安德森 哈莉葉安德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章魚

2017-03-09 09:03:06

帶你認識小半個電影圈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是一部紀錄片,但是卡司的強大令人髮指。

其實內容非常之簡單,就是網羅全世界的大牌導演來到伯格曼晚年居住的法羅島進行朝聖拜訪。然而本片找到的這些導演幾乎湊成了電影圈的半壁江山,份量等同於汪峰老師之於中國歌壇。

先來說一下本片的絕對主角,英格瑪·伯格曼。這種上古神獸級別的導演真的很難去定義和評價,安東尼奧尼呀,費里尼呀,伯格曼呀,塔科夫斯基呀,我相信電影教科書上不會少了他們的筆墨。

如果論作品,伯格曼產量非常之高,關乎宗教和哲學,死亡和生活,歷史上地位顯赫的作品比比皆是。《芬妮與亞歷山大》、《野草莓》、《假面》、《第七封印》、《婚姻生活》、《處女泉》等等等等,若是說一下他的藝術生涯,估計一本書也是不夠的。

以上只是簡單介紹一下主線人物的背景,影片一開始交代,伯格曼晚年搬離斯德哥爾摩,在法羅島上過上了隱居的生活。本片出現的導演和演員們,大部份被帶來感受心中偶像的隱居住處,談一下自己對伯格曼的崇拜之情。

我會按照出場順序逐一介紹。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

前些年大熱的《鳥人》導演。「墨西哥三傑」之一,廣告導演出身,以《愛情是狗娘》出道,後連續拍攝出《21g》、《巴別塔》、《鳥人》和《荒野獵人》,可謂前途無量。

早年本以為他只是擅長一種風格的導演,因為《愛情是狗娘》、《21克》以及《巴別塔》都是多線敘事,線索穿插這一風格。然而從《美錯》開始,風格突變,開始專心講一個故事,《鳥人》可以視作他目前為止的高峰,無論是敘事還是鏡頭,都讓人驚嘆他的才華。

在這部紀錄片中,他談到了伯格曼對死亡這一主題的迷戀。然而在伯格曼房間的小桌子上發現了類似小學生刻在書桌上的字,其中有伯格曼的前妻麗芙的名字。以及白板上畫滿的小愛心,完全像個情竇初開的青少年。

在法羅島上,伊納里圖發現了《假面》中著名的移動長鏡頭,興奮地假裝自己是攝影師跟著拍攝線路在移動。

Tomas Alfredson 托馬斯·阿爾弗萊德森

瑞典導演,對待電影態度非常謹慎,產量比較低,但質量特別高。08年憑藉《生人勿近》成名。2011年指導英國著名作家勒·卡雷的同名小說作品《鍋匠 裁縫 士兵 間諜》獲得巨大成功。一個陰鬱的導演排出一部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小說和電影都值得一看。 托馬斯來到伯格曼的住處,像遊客一樣拿著小照相機在伯格曼的住處瘋狂拍照。

在片牆上發現了艾曼紐貝阿主演的情色電影《艾曼紐》,併力讚這是一部非常有性感的電影。這部情色電影廣為流傳,拍了無數續集,成為青少年的啟蒙教育系列。

John Landis約翰·蘭迪斯

影迷導演,主要拍好萊塢商業喜劇片和恐怖片,參與過《恐怖大師》系列。最著名的作品是《福祿雙霸天》,音樂無厘頭喜劇,從這部電影看得出導演是個有強烈個人風格並且非常容易玩脫的神經病,屬於那種我知道我很有才華,但我就是不好好利用的討厭傢伙。

蘭迪斯說現在看伯格曼的電影會顯得有些好笑的人。他例舉的是《第七封印》,認為如今看來和死神下棋是如此的荒唐,但在伯格曼的年代這是非常先鋒的做法。

《假面》是最打動蘭迪斯的,他和朋友一起觀看時候為此著迷,而他的朋友們都睡著了。他認為,關於電影大家一直有兩個誤解,第一是電影的關鍵從來都不是創意和想法,電影的關鍵在於執行,如何把想法拍攝成型的實踐。第二、電影和你是誰,你多大年紀,你身在何處,你什麼時候看的都有重要關聯。就比如你問一個人你最愛的電影是什麼,他不僅僅告訴你這部電影的名字,還會說出他在哪裡,和誰一起觀看的等等因素。這是因為觀影的經驗非常重要。隨著人們變老、變成熟,人會發生改變。所以千萬要慎重觀看自己喜歡的電影,因為有可能你會突然覺得,怎麼這麼難看呢。

Claire Denis 克萊爾·德尼

法國文藝片女導演,成名作是《巧克力》,後來再也沒有拍出超越《巧克力》的片子。

克萊爾是典型的文藝女青年,在這部紀錄片中你可以從她身上看到一個文藝女青年的各種矯情、做作和神經敏感。剛到伯格曼的院子外時候,因為聽到狗叫聲而不肯進去,在伯格曼的房間內待了一段時間後觸發了自己脆弱的情感,以即將精神崩潰為由離開了房間並結束拍攝

Michael Haneke 麥可哈內克

德國著名導演,同樣是狂熱影迷,每部作品都有非常高的水準。當年最出名的作品是《鋼琴教師》,拍過非常特別的電影《趣味遊戲》,然而不知道什麼原因又跑到美國用不同的演員一模一樣的劇本翻拍了一遍,我至今想不通這是為什麼。2012年拍攝《愛》一片封神,獲得了當年坎城金棕櫚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看到哈內克再對比克萊爾就看得出文藝男青年的中老年比文藝女青年有魅力太多。

採訪中他提到《假面》這部電影在劇情片中融入了詩意的表達,這很偉大。

在伯格曼的觀影室哈內克找到了自己的《鋼琴教師》,而讓他傷心的是伯格曼只給這部電影打了四顆星,而不是五顆星。說這段話的時候透過鏡頭你都感受得到他的內心在滴血。

哈內克認為,暴力的誘人很難迴避,電影這種媒介以暴力和動作為主。而恐懼是一種文化動力,如果大家都幸福快樂那我們就不需要電影了。

Daniel Espinosa 我其實不太知道這貨為什麼出現在這部紀錄片中,可能是因為他是瑞典的新銳導演吧,但確實沒什麼拿得出手的作品。

在伯格曼的觀影室他發現了片牆上的《虎膽龍威》,而且是租金已付,說明伯格曼是租的這部影片,但因為不捨得所以並沒有退還。

評價《婚姻生活》這部電影,讓瑞典的離婚率增加了50%。我想瑞典政府應該很頭疼,本來就是人口負增長的國家,這下還怎麼搞。

同時他認為,我們現在的時代,是昆丁塔倫迪諾的時代。

李安

我想李安大概就不需要我們作介紹了吧。

伯格曼的迷弟,稱自己第一次看伯格曼電影那天是自己人生覺醒的那天,雖然看不懂,卻被完完全全地征服了,就如同自己的電影貞操被伯格曼奪走了一樣。這種感情還真是奇妙。

沉默是一種特殊的處理方法,李安本不想多用這種處理方法,但無意間他用了很多。他認為這和他華人的文化背景有關。西方藝術經常處理有關物質的問題,而東方經常處理空間問題。

李安指導簡奧斯汀名著《傲慢與偏見》

馬丁 Scorsese馬丁斯科塞斯

「新好萊塢」代表人物。相比科波拉、史匹柏和盧卡斯,馬丁是創作力最持久並且從不掉線的存在,雖然獲得奧斯卡的是他最不起眼的作品《無間道風雲》,但不可否認他在電影史的地位。

馬丁說自己是天主教徒,那時候教會裡有一個禁片名單的,幾乎所有伯格曼的片子都在這份名單上。並且在採訪中發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笑聲。

馬丁認為伯格曼的電影中總有一些東西比基督教文明還要古老。每次伯格曼的新片上映,你都要確定自己跟他一起成長,不然他的電影會把你帶到另一個層級,甚至讓人覺得跟不上步伐。

即便如此,他的電影中依然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更像是他一個人的喃喃獨語。

Robert De Niro 羅伯特德尼羅

應該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馬丁·斯科塞斯御用演員,無需多說。

德尼羅認為偉大的導演最重要的是要讓人覺得他無所不能。當你去嘗試的時候可以容忍失誤,而他會說,我也不知道哪裡不對,但是我們來看看怎麼解決。這也是他和馬丁的合作方式。

假如伯格曼還在世,給德尼羅打電話問他要不要演自己的電影。德尼羅說,我當然會說劇本大綱給我看一下,大半原因會因為他是伯格曼而接下這部電影。他會對伯格曼說,我會儘量做好我該做的,你有你自己的堅持,我們想辦法融合在一起。

Wes 安德生韋斯安德森

非主流強迫症導演,個人風格極其強烈,一眾代表作都有些奇奇怪怪神神叨叨特質,比如《瓶裝火箭》、《水中生活》、《天才一族》、《月升王國》等。曾經為自己的《穿越大吉嶺》拍攝前導宣傳片都請來了娜塔莉·波特曼,甚至在這部短片中讓波特曼貢獻了裸戲。最近比較出名的作品是滿足了全世界對稱強迫症胃口的《布達佩斯大飯店》。

安德森認為,伯格曼的電影是美國人眼中歐洲電影的巔峰,是教科書上才會有的電影。

Woody Allen 伍迪艾倫

中產階級文青的經典人物,論對電影的熱愛,我想世界上也找不到幾個人可以媲美。

第一次聽說伯格曼是因為大家都想看《莫妮卡》。而大家都想看《莫妮卡》的原因是裡面有當時電影罕見的裸露鏡頭。伍迪·艾倫抱著同樣的期許第一次開始接觸伯格曼。

看伯格曼的片子需要一些哲學功底,他自己是從五六歲開始思考死亡,而在他的影片中確實常常在探討死亡的問題,所以他對《第七封印》有很大的共鳴,對伯格曼也是如此。

後來在他的電影《獨家新聞》中,有過類似的致敬,影片從一艘將死人渡往彼岸的死亡船隻開始,而帶著死人們航行的領路人,像極了《第七封印》中的死神。

伍迪艾倫還認為,電影不能只有很好的評價或者很高的水準,電影有娛樂觀眾的義務。伯格曼的電影就讓他開心,沉浸在電影當中,這才是真正好的電影。

他和伯格曼有過談話,伯格曼每天要看一部電影,而島上的生活又特別無趣,所以有時候晚上要看一部垃圾電影才睡得著覺,比如《007》。這應該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虎膽龍威》伯格曼捨不得還掉了。

Francis Ford Coppola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新好萊塢」代表人物,《教父》導演,其作品影響力至今非凡,《現代啟示錄》、《對話》、《巴頓將軍》。其家族非常強大,女兒是《迷失東京》導演索菲亞·科波拉。侄子是爛片大明星尼古拉斯·凱奇。

科波拉認為,伯格曼這個時代的大導演可以自己創作劇本自己來進行拍攝,還比如黑澤明、費里尼。所以當他們想在自己的電影中加入一些惡搞的東西是沒有人能夠阻止的。這是最讓科波拉羨慕的一點。然而很多年後科波拉自己也變成了有權主導自己電影的人,他也常常會這樣做。

Lars von Trier拉斯·馮提爾

所謂粉到深處全是黑,拉斯·馮提爾就是對伯格曼愛到癲狂的黑粉,採訪情到深處甚至因為回憶伯格曼不給自己回信而委屈得要哭出來。名作一大堆,《狗鎮》、《黑暗中的舞者》、《破浪》、《反基督者》、《女性癮者》、《抑鬱症》,職業生涯幾乎不會失手。真正的才華者。

整部影片中說話最無所顧忌的一位。

他每次想到伯格曼一個人住在島上,那些圖書館、放映室,這些瑞典文化的最高殿堂都是他打飛機的地方。這裡還引用了伯格曼的一句話「老了以後還很好色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然後他開始幻想伯格曼的性器,射精的狀態。當然他說這些是要告訴觀眾,當你談論偶像的時候,要記得他也會拉屎。

他首先評價伯格曼的攝影師,因為伯格曼曾說過,他的攝影師會用蠟紙做濾光紙,這實在太了不起了。而馮提爾直接戳穿他,每個攝影師都會這麼做,伯格曼這麼說是因為他完全是技術白痴......最後他甚至補充了一句「這真是夠了」

伯格曼的晚年時孤獨得,一個人住在島上,不喝酒也不吸毒,在馮提爾看來這種生活是黑白的。

伯格曼的起步是編劇,早起拍攝的是大眾電影,因為他需要取悅觀眾來獲得更多的資金。而慢慢地開始變成觀眾來聽伯格曼的講述,從大眾電影變成有自己個人風格的電影。有很多人不能堅持在這條路上,總覺得我是不是該再拍回去大眾電影,但伯格曼不是這樣,他自己來決定自己的電影是什麼樣子。

他是唯一認為《芬妮與亞歷山大》讓人失望的導演,他認為,伯格曼一直預設自己的觀眾是知識分子,而在這部影片中,他卻認為觀眾都是傻子。這種世俗化的妥協讓馮提爾怒不可遏。

馮提爾堪稱真粉,對伯格曼又愛又恨。因為自己看過伯格曼所有的電影,一直給他寫狂熱的影迷信,卻從來沒有得到過回應,而憤憤不平。

他甚至把伯格曼當做自己的父親,幻想著伯格曼和他說,你來法羅島我們談一談,然而始終沒有發生過。但他依然愛伯格曼,深愛。

Alexander Payne亞歷山大·佩恩 《杯酒人生》、《內布拉斯加》導演,致力於獨立電影,質量保證。

坦言只看過十部伯格曼的片子,認為《第七封印》有些過譽了。同蘭迪斯一樣,他認為如今再看《第七封印》會覺得有些好笑。但他其餘的電影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Ridley Scott雷德利·斯科特 老爺子大名鼎鼎,拍出過《末路狂花》、《黑鷹墜落》、《角鬥士》、《火星救援》等等等等,但《銀翼殺手》和《異形》註定會讓他名垂影史。

當時在一個可以抽菸看片的地方,看盡了伯格曼和黑澤明,在老雷心中二人地位相當。

老頭子說最近他也試圖重新審視《處女泉》,看看裡面的事情和邏輯是否還是成立,事實證明,《處女泉》到現在依然很耐看。

Wes Craven 韋斯·克雷文

著名的恐怖片導演,開創了《猛鬼街》和《驚聲尖叫》系列。

然而在片中並沒有說什麼有意義的話。

張藝謀 大中華國師,其實在歐洲電影圈還是個有頭有臉的人物,因為在歐洲他的作品還停留在《菊豆》、《活著》和《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第五代導演莫名跑偏的領路人,但總的來說,藝術成就還是值得肯定的。

國師認為好電影的要素是人,人的故事,人的情感,這個是全世界共通的。不知道國師還記不記得他說的這些話,不然《長城》這種片子是怎麼出現在院線的。

老謀子很坦率地說《野草莓》他沒有看懂,我想這是作為這個級別導演很有勇氣的一句話吧。

伯格曼打動人的地方在於他找到了人共通的情感,比如你隨機問一個人你現在活的好嗎?絕大部份人都會說不好,因為人總有各種各樣的困境,很少有人說我現在就特別滿意,無慾無求。

北野武 北野武也是不需要介紹的主,從一名傑出的相聲演員到綜藝達人,以演員身份進入電影界。當年《極惡非道》在坎城展映時候,轟動一時,其效果堪比杜琪峯的《黑社會》在坎城嚇吐了老太太,我想坎城一定對這幫暴力美學的亞洲人刮目相看。當然他們都有一種矛盾性,即可以拍出傑出的暴力美學,又有純真美好的文藝片,比如《菊次郎的夏天》、《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北野武高中時期看《處女泉》,因為當時覺得這是色情電影。結果當時的觀影體驗很無聊,這就是他和伯格曼的初次相會。

伯格曼的電影和日本文化有許多想通之處。比如日本人奉行少說廢話,不是必要時候不說話,大家更注重心領神會。有些話說出了就顯得格調很低,這和伯格曼對於沉默的處理異曲同工。

Isabella Rossellini 伊莎貝拉·羅西里尼

義大利著名演員,曾主演大衛·林奇名作《藍絲絨》。在做演員之前,她是80年代薪酬最高的模特。出身演員世家,她母親的最後一部電影正是伯格曼指導。如果你也愛看《老友記》,那麼她就是在Ross和Rachel戀愛期間互相列了一份可以上床的5人名人單,Ross的名單中就有羅西里尼,並且她本人也出現客串了這場戲份。另外她和演技大神加里·奧德曼有過一段美好的戀情。

據回憶,在一次影展中,羅塞里尼的媽媽,大名鼎鼎的英格麗·褒曼給伯格曼塞了一張小紙條,說我們都是瑞典影壇的大人物,為什麼我們不合作一次呢?於是伯格曼就為她量身打造了《秋日奏鳴曲》。這成了她的最後一部作品,因為當時她已經身患癌症,但最後一部影片和伯格曼合作,她依舊很開心。

儘管如此,她對伯格曼的老派觀念感到震驚,片中寫了一個作為鋼琴家的成功女性,但對家庭照顧不周。顯然這是伯格曼設想的成功女性的生活,但不是她真實的寫照。

Pernilla August潘妮拉·奧古斯特 Bille August的前妻,瑞典著名女演員,地位相當於中國的鞏俐吧,可能不太恰當。他的前夫非常牛逼,兩人合作的電影《善意的背叛》就是伯格曼寫的劇本,而潘妮拉本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參與了伯格曼名作《芬妮與亞力山大》。後來更是前往美國參演了著名的《星球大戰》系列。

片中她談到了和伯格曼第一場戲,《芬妮與亞歷山大》的枕頭大戰。伯格曼讓所有小演員完全放鬆下來,進入角色。

Laura Dern 蘿拉·鄧恩

好萊塢演員,出身演員世家,曾和母親出演同一部電影一同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女配。藝術電影有《我心狂野》、《藍絲絨》,商業片有當年了不起的《侏羅紀公園》。然而我並不知道她為何出現在這部紀錄片中。

蘿拉說,真正好的電影,如《芬妮與亞歷山大》,讓你看不出這是在演戲,而像是在窺視別人的生活。

Tomas Vinterberg托馬斯·溫特伯格

丹麥名導,代表作有《潛水艇》、《家宴》,曾經憑藉《狩獵》震撼電影圈。講述了心機蘿莉的震撼故事。 托馬斯在片尾片花中出現,講述了一段和伯格曼之間的奇妙故事。有一天早上他和新婚妻子早上醒來,不知為何想要看電影,於是選擇了《芬妮與亞歷山大》。看好電影之後,有一家媒體打電話來約當天採訪,要求他講一講對伯格曼的理解,當時他很好奇,認為這真是非常的巧合,結果採訪人告訴他,伯格曼在這一天早上去世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歐洲文藝圈早上起來是要看一部5個小時的電影的。

我認為這部電影的意義在於你看到了一個偉大的導演對其他導演的影響,這些加起來甚至影響了整個電影界。而你看每個導演說話處事的狀態和風格,你也會有所偏好,從中你可能發覺自己的藝術傾向,以及電影帶給你的影響。

FIN

個人影評公眾號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