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以你的名义呼唤我/唤吾汝名

7.8 / 315,114人    132分鐘

導演: 盧卡格達戈尼諾
演員: 艾米漢默 堤摩西柴勒梅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不散

2017-03-09 05:40:36

它讓我思考「同志電影」這個分類是否還有意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文|陀螺凡達可

那個吻和你的襯衫,是我從你那裡得到的一切。

有時候覺得不同的電影就像不同的病毒,我們會對一些電影無感因為我們已經對它們有了抵抗力,而同時我們也會抵擋不住一些電影的攻勢,在影片的某一時刻棄械投降。在極少的情況下,一些電影能讓我們完全失去抵抗力,它們在那兩小時內進入我們的血液佔領我們的大腦,讓我們在接下來的時日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當然每個人對每部電影的「抵抗力」都大不相同,而作為影迷更是將「中毒」視為一種幸運,這就像戀愛一樣,在看了太多電影后,只想再重新經歷曾經愛上某部片的瘋狂和痴迷,但實際上越來越難,抵抗力越來越好了。

我還清楚記得上一部讓我愛得死去活來的新片,是在2013年的多倫多電影節第一次看到它。在那之後雖然也不時給一些喜歡的電影送出五星好評,但似乎我再也沒有那時「中毒」的感受了。一直到今年柏林電影節,我在波茨坦廣場索尼中心的Cinestar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其實在此之前我對這部電影的了解微乎其微,知道它講了一個同性愛情故事,知道它的主創,聽說過它在聖丹斯電影節的好評,但心裡一直並沒有太多期待。這幾年的電影節經歷讓我很清楚的認識到,能在電影節上獨立思考不受影響同時又要足夠開明包容和純粹,真的是需要多年「修煉」而來,以致於我自己都開始懷疑我在電影節上看完一部電影的當場感受,時常需要通過二刷來「確認」。而另一方面,就算記者影評人們在電影節上是真心喜歡某部片而大力稱讚,可能會導致我們的期待過高最終失望。所以當《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在聖丹斯被譽為「比肩《斷背山》的經典之作」時,我也只是抱著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並沒有抱著這是一部傑作的期待。

而實際上《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確算不上傑作,儘管我實在太喜歡這部電影。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講的是80年代初一個義大利男生愛上一個美國人的故事。很簡單,沒有反轉沒有狗血沒有抓馬,但是創作者在這個簡單故事的基礎上不斷添加佐料,施展出色技藝,使得整部電影變成了一個豐富飽滿的情感氛圍一次情緒過山車般的電影體驗。

整個故事都是從少年視角出發,17歲的Elio可能因為母親是法國人,渾身散發著法國少年的氣息,在那個炎熱無聊的夏天,他讀哲學書,談鋼琴,和鄰居家的法國少女談情說愛。電影開始於美國人的到來,在接下來的六個星期內這個叫奧利佛的美國人將是Elio父親的研究助理。如同當時很多人第一次看《斷背山》時,不理解兩人怎麼就看上了對方,在經過細心網友的提點,或者自己二刷時,才注意種種細節、暗示和鋪墊。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第一部份中,導演選擇碎片化處理兩人之間的關係,戲很短剪得也快,就像由一個個看似不經意卻又意義重大的瞬間構成,一個眼神,一次肢體接觸,一段談話,一次郊遊,滿是帶觀眾入戲的細節。細節是這部電影成功的一大關鍵,導演選擇在自己生活過的小鎮拍攝,80年代的那些生活細節在影片中隨處可尋,比如兩人騎車郊遊騎累了,停在一個老婦人的家門前,詢問老婦人能否給點水解渴,老婦人笑嘻嘻的端出兩杯水,兩人一飲而盡,道謝後騎上車繼續前行。這場戲跟敘事跟人物都沒太大關係,但正是這種細節讓觀眾徹底走進「80年代義大利夏日小鎮」的氛圍中。另一種細節則是角色心理上的,在某次早餐時,美國人和少年父母正在享用早餐,這時候少年出現,美國人抬頭看著少年,但少年並沒有看他,而是來到父母身後,狠狠的親了下母親額頭,又狠狠的親了下父親額頭,然後就像美國人並不存在一樣坐了下來,由始至終都沒看他一眼。如果沒有背景,單就這場戲,我們會認為少年對美國人有所不滿,故意忽視他,但是這場戲剛好發生在少年表白而美國人選擇克制情感之後,這場戲就充滿了挑逗意味,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撩漢子」。

所以《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充滿了情慾的,瀰漫著荷爾蒙氣息,但是又沒有直接裸露的床戲。影片選擇通過暗示或者間接展示給觀眾留下了充足的想像空間,因為觀眾的腦洞才是最強大的。比如兩人的第一場床戲,在有任何裸露和過激的動作之前鏡頭就很快搖向了窗外,但又沒有立刻剪到下一場戲,而是讓觀眾看著窗外的那棵大樹,在室外的蟬聲和室內的喘息聲中先想像一會兒。再比如那場著名的桃子戲,又是一個無聊的下午,男孩躺在床墊上,無聊的把玩著一個桃子,玩著玩著,他就慢慢把中指插進桃子頂端下凹的地方,中指在桃子裡面掏動的聲音被放大,汁液順著手指流出來,滴到少年身體上,大螢幕前的我當場就吞了一下口水。

剛才提到,影片前半段是很碎片化的,但從一個重要的長鏡頭開始,敘事節奏就放慢了,每場戲都拉長了,鏡頭也越來越長。那個將前後兩段分割開來的長鏡頭,講的是一個炎熱的午後,兩人騎車經過一個戰爭紀念碑,男孩跟美國人普及歷史,美國人驚嘆說「你真是什麼都知道」,男孩說「我其實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兩人朝著不同的方向繞著紀念碑,男孩對紀念碑那頭的美國人說:「真正重要的事我知道的太少了」,美國人問「什麼重要的事」,少年說「你知道什麼事」。這麼一個長鏡頭,兩人隔著一個巨大的紀念碑說著內心的秘密,周圍環境的聲音幾乎讓人聽不見兩人在說什麼。這種情況還發生在兩人第一次午夜約會,美國人站在陽台上面對黑漆漆的樹林抽菸,少年走過去,靜靜的站在美國人身邊,美國人說「我很高興你來了」,少年說「我好緊張」,然後少年轉身走向室內,美國人看著少年的背影遲疑了一下,跟了進去。這場戲兩句對白,也是幾乎被淹沒在午夜的風聲蟬聲之中。兩場戲的效果都一樣,給觀眾一種窺視偷聽的感覺,讓本身就隱秘細膩的情感變得更加私人親密,也更容易讓觀眾走進電影的情感氛圍之中。

這種視聽和情感氛圍,正是這部電影讓我沉醉之處。故事設定在80年代初的義大利小鎮,單是異域風情和年代復古就已經將影片呈現的世界與我們隔絕開,與此同時影片也完全擺脫同志電影的一些特有元素,比如身份認同,比如家庭阻力社會歧視,兩人戀愛的整個過程中只有美國人在最開始表現出對兩人關係的擔心,但這份擔心更多是處於他和少年父親的工作關係,而不是同性身份,少年更是沒有表現出認同問題,當他意識到自己內心的慾望時,是完全的接受和追求,絲毫沒有壓抑和克制。所有的這些讓影片呈現的這個愛情故事徹底遠離我們的現實世界,讓整部電影被架空成了一個美夢讓我們不想醒來,但又因為豐富的細節和心理刻畫讓我們如此理解和認同角色。

構建起如此美妙的視聽和情感氛圍的,是導演盧卡·圭達尼諾對情慾對心理的刻畫,是《莫里斯》《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導演詹姆斯·伊沃裡的劇本改編,是獨立音樂人Sufjan 史蒂夫ns動人心魄的小清新配樂以及兩首原創歌曲,是助阿彼察邦拿下金棕櫚的攝影師Sayombhu Mukdeeprom的視覺呈現,也是幾個主演的令人讚不絕口的表演。曾在《國土安全》《星際穿越》中飾演過小角色的蒂莫西·柴勒梅德把少年Elio詮釋得非常飽滿,17歲男生的羞澀卻同時也有法國少年式的大膽和不羈,在影片後半段另一個重要長鏡頭中,蒂莫西需要對著固定鏡頭在幾分鐘之內展現出失去初戀後的複雜心理活動和多種情緒流轉,讓很多觀眾在影片結束後久久走不出他的那種情緒。

所以儘管我並不認為《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一部傑作,但它至少是一部很紮實的年度佳作,如果要放在「同志電影」的語境下,那我對它的喜歡程度和對《斷背山》是一個級別的。但面對這樣一部電影,我又在想「同志電影」這樣的標籤或者歸類是否還有其意義,雖然電影的確講的是兩個男人的愛情故事,是「同志故事」,但當電影完全抽離了所謂的「同志元素」,沒有身份認同沒有社會歧視,讓兩個人的愛情故事和異性戀沒啥區別甚至可以完全性別替換,這個時候我們要怎麼去定義同志電影,無論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這個類型和標籤是否還有其意義?

如果你還沒看過原著,同時比起閱讀體驗你更看重電影體驗,那我建議先暫時別看小說,幾個看過原著的朋友都對電影有不同程度失望,這也是很正常的事,任何小說改編的電影都要面對原著黨的嚴苛。

其實我在想,現在要不喜歡一部電影,還挺容易,這屆柏林某部主競賽電影好評如潮但照樣能讓我中途退場,而就像文章開頭說的,真心喜歡一部電影反而變得很難,似乎變成了一件幸運的事,畢竟我們都是愛電影的。

所以我有幸在今年的柏林電影節遇到了這部電影,再次完全讓我失去抵抗力的電影,導致我現在就像異地戀一樣,只能不斷循環片中出現過的一首80年代流行歌,獨自回味一起共度的那兩小時時光。

· THE END ·

這是「不散」的 第 352 期 文章,熟肉還得等3個月

不散所有文章都首發於微信號:busan-movie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