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為人帥表

2017-03-02 19:55:09

墜樓的孩子與海邊的曼徹斯特


2月27日,天津市一商場發生一起兩名幼童從高空墜落身亡的慘劇。現場民警表示,「事發時兩名幼童均由孩子的家長抱著,一個孩子墜樓後,家長想要去拉孩子,結果失手導致另一個孩子也掉了下去」。

「世界上什麼職業都需要資格認證,唯獨父母這個最需要資格的職業,沒有資格認證」,這句話據說出自日本作家坂本幸太郎之口。這幾天,在討論天津兒童墜亡事件的評論中,這句話出現的頻率很高。

兩個孩子不幸墜亡,孩子家長該負責嗎?當然應該,這一方面,保護兒童是父母應盡的義務,而另一方面,從保護兒童的效果來看,父母的責任越大,保護兒童的成本就越低。

所以,關於這位家長有沒有責任的問題,其實已經無需多說什麼了。

然而我仍然感到意猶未盡。

我不敢看孩子墜樓的視訊,聽說那位家長蹲在那裡嚎啕大哭。也許對於他這個當事人來說:什麼責任不責任的已經沒有意義了。他的人生可能從此都沒有意義了,他已經為自己的過失付出了最沉重的代價。無罪又怎麼樣?坐牢又怎麼樣?對他來說,這已經沒有什麼分別了。

當然,強調責任仍然具有社會意義,有警示意義。這是我們理性分析這件事的必要性。但我總以為評論不能僅僅停留在理性上,如果評論到此為止,理性固然是足夠了,但卻缺少了溫度。

那位家長不需要任何人告訴他對孩子的死負有責任,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呢?他需要的,也許是同情之理解,這有可能幫助他走出深淵,或者其實他永遠也無法走出來了。

講道理很容易,但理解當事人具體的情景和心境卻很難。倘若我們能夠輕易地把文章寫出來,只是因為這裡面的情感,我們還不明白。而即便我這樣說,也並不意味著我能夠理解那位父親的痛苦。

說來慚愧,這場悲劇之所以能讓我作此感想,是因為不久前我看了一部情節很類似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電影替我們想像了悲劇發生之後的故事。

這是一部特別壓抑的電影,凱西·阿弗萊克扮演的主人公,一天半夜出門買酒,臨走前給家裡的壁爐添了幾根柴火,卻忘了關安全門。而等他回來的時候,烈焰騰空,他的三個孩子全都葬身火海。

影片裡有這麼一段情節,當警察給他做筆錄的時候,他神情呆滯地講述了事情的經過,警察們憐憫地看著他,然後告訴他可以回家了。主人公抬起頭,喃喃自語:我沒事兒了?我可以走了?他站起身,慢慢向門口走去……突然,他搶過身邊警察的手槍,試圖舉槍自盡,然後被警察按倒在地。

在以後的人生中,他完全封閉了自己的內心,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沒有任何活力,沒有任何希望。那場悲劇變成了不能碰觸的傷疤,而因為觸景傷情,他已無法在故鄉曼徹斯特生活。而影片也就這樣一路絕望到底。

看完這樣的電影,回過頭來再看這個新聞,你就會發現很多話說不出口了。講道理嗎?指責對方嗎?對當事人來說,可能連同情都是一種傷害。

記得金庸在《倚天屠龍記》的後記里寫過這樣一段話:「事實上,這部書情感的重點不在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男子與男子間的情義,武當七俠兄弟般的感情,張三丰對張翠山、謝遜對張無忌父子般的摯愛。然而,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寫後記的時候,金庸的兒子自殺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