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美國心風暴 American Pastoral

美国牧歌/美国牧歌

6.1 / 11,714人    108分鐘 | Germany:102分鐘

導演: 伊旺麥奎格
編劇: John Romano (Ⅰ)
原著: 菲利普羅斯
演員: 珍妮佛康納莉 達科塔芬妮 伊旺麥奎格 Uzo Aduba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天象

2017-02-26 21:35:09

伊萬本人的父女關係和承載苦難的能力


作為喜歡伊萬(尤恩)的人,這個影評不是要八卦,而是表達對白左圍攻他的同情。

一、關於導演處女作的問題
這個電影是在導演辭職的情況下,由伊萬接替的,當時或者停拍,等待選擇新導演,那將帶來投資災難,甚至導致前期拍攝徹底報廢,伊萬作為男主熟悉拍攝的各方面,他成了導演的接替者,這跟他雄心萬丈地要當導演,不是一回事。

伊萬獲得歐洲電影節影帝的《影子寫手》,其實也是臨時救場。原定的尼古拉斯·凱奇,是好萊塢大腕,但他的經紀團隊看到了影子寫手政治上過份敏感,有可能無法在美國院線推出,堅決辭演,伊萬不怕,在導演波蘭斯基還在監獄待審,遙控拍攝的情況下,接替出演,穩定了整個劇組。

伊萬可能沒有政治正確的理念,也比較講義氣,僅此而已。

二、伊萬本人的父女關係
伊萬有一個紅到直接當藝術作品的公益廣告,叫《寶貝寶貝,我愛你》,嬰兒可愛的插畫,配合伊萬溫柔似水的詩朗誦,呼喚的是成人對子女的責任。其中的溫情打動了千千萬萬人,伊萬是英國公認的好爸爸,忠於家庭,愛護孩子,不然也不可能成為公益廣告中慈父的代言人。

不過他只有女兒,沒有兒子,是一家五口中,唯一的男人。他的困擾跟影片不一樣,他被抱怨的主要原因是更愛大女兒,還是更偏心其他女兒的問題。他教育女兒的風格偏軟,女兒抱怨他基本用法語(他太太是法國人),伊萬聽懂了也裝聽不懂。他家裡的權威是他太太,如果哪個女兒行為欠妥,由太太批評女兒,伊萬隻負責冷淡那個孩子,協助樹立妻子的權威。

但伊萬的女兒們據說非常乖巧懂事,一方面他其中一個女兒是毫無血緣關係的蒙古養女,是他騎摩托橫跨歐亞大陸,去往美洲路途上,探訪蒙古孤兒院時發現的,當時因為孩子太小,只有兩歲,在條件簡陋的孤兒院裡成活困難,旅途結束他回家跟妻子商量後,決定收養。但孩子來到後,最初幾年身體不好,有過緊急住院的情況。伊萬跟自己親生的孩子更親昵,但對這個養女最關心,其中的基礎是同情心,親生女兒比較好接受一點。

另外,伊萬年輕的時候,性格特別開朗,屬於跟誰都微笑那種人。但年齡漸長之後,出現了類似情緒低落期的問題,他長期在外工作,劇組人際關係複雜,伊萬那種遷就別人的柔軟性格,積攢下來許多負面情緒,他在外工作期間依舊狀態極好,但回到家裡,反而有可能不愛說話,活力降低,甚至萎靡不振。而這種情緒問題,最終反映到了身體上,他額頭原本有顆痣,在發生癌變後,進行了切除。在某盛大頒獎典禮上,由他來推薦癌患勵志紀錄片《抗癌的我》,幾乎是最有說服力的人選。可惜只有40多歲,就籠罩了這種問題。

妻子和女兒們對他的身體情況一清二楚,格外關愛他,他家裡招待客人的時候,女兒小小年紀,表現的禮貌、周到、親切,遠遠超過了年齡。他家裡的愛是雙向的,不是單單父親愛妻兒,而是妻子、女兒也很痛愛他。

三、伊萬那些死去的孩子們

有句開玩笑的話,叫做如果你想早死幾年,你就去做慈善吧。慈善其實是最容易惹起非議的事情。伊萬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義工,所以他作為冒險家第一次摩托橫跨歐亞美大陸時,將所得贊助款和播出收益捐給了該組織,結果引發了很多英國人的指責,說國內的事情不管,給聯合國捐款。伊萬對此的回應是,只有當我做的慈善傷害了別人時,我才是錯誤的,他對慈善的要求是沒有受害者就行。但這些指責促成了第二次跨洲的摩托車旅行,去的是戰火未停、愛滋病肆虐的非洲各國。這個紀錄片也很紅,不但贊助很多,而且播出費用較高,並且出版了暢銷書。這些收入成為蘇格蘭兒童收容所的奠基性資金。這會他確實把慈善款大部份給國內了。

蘇格蘭兒童收容所,並不是孤兒院,而是臨終兒童養護機構,免費幫助那些為救治得絕症的子女,經濟上被拖垮,或者身體上被累垮的父母,如果孩子確實沒有治療價值了,就送到這裡,有專人照顧,父母在工作之餘,可以陪著孩子同住。機構里並不是愁雲慘霧,而是將死亡進行了浪漫化處理,孩子們可以設計自己的葬禮,口授自己的悼詞,寫下幻想自己回歸天堂後的各種趣聞。伊萬多次為該機構捐款。

伊萬對孩子的愛,從家庭延伸到了社會,其實也延伸到了敵對國家。他在伊拉克戰後的各種動盪和恐怖襲擊頻發的情況下,來到伊拉克,拍攝了有關戰爭孤兒的紀錄片,他指出戰後重建,跟消滅獨裁政府同等重要,對英國政府對此毫無預案,推諉責任的做法進行毫不留情的批評。而且他不主張接納移民,認為只有出現環境災難的時候(如核電站事故),移民才是選項,伊拉克人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哪怕只是借款),完全可以重建家園。這個紀錄片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援助伊拉克意義很大,其實也影響了英國的移民政策。

伊萬的身體狀況和年齡,註定了他很快就會回歸他演藝事業起步的地方,即在BBC拍攝工作壓力較小的電視劇。所以英國公眾期待出現另一個和伊萬相彷彿,事業上成功,收入較高,同時又熱心公益的演員或者運動員之類,因為他曾經支撐的公益項目必將轉移出去。伊萬是個傳奇,但這個傳奇是不是可複製的?

伊萬以他在歐美演員中較低的身高,超細的腰肢,比硬漢脆弱太多的感情,承載了很多苦難,正如同他眼睛下方那顆淚痣,他曾經幫助過的孩子,很多早已不在人世,但我相信,他們在伊萬的微笑里,曾經看到過天使的樣子。白左們罵伊萬之前,最好想想他們又都付出過什麼?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