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最後那五年--The Last 5 Years

恋恋如歌/留给最爱的情歌(港)/最后的五年

5.9 / 9,407人    94分鐘

導演: 理查拉葛瑞夫尼斯
編劇: 理查拉葛瑞夫尼斯
演員: 安娜坎卓克 傑瑞米喬登 Meg Hudson Natalie Knepp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慢

2017-02-16 18:24:54

無從捕捉的時間維度:電影版的功與過


這部改編自音樂劇的電影我只能說導演盡力了、然而原版舞台效果太獨特,電影無論如何也沒辦法營造出「存在」與缺失的錯位感。「時間」這個虛無的概念本是用 「存在」 來展現。

* 下文的分析內容摘自音樂劇 The Last Five Years 劇評。喜歡專輯或者舞台版的朋友不妨來看一看交流下。

L5Y這部劇的精髓在於「交錯」和「缺失」。完全獨唱的編排下,奮鬥中不見兩人共同努力,面臨危機也沒有一起解決,只是各自掙扎。電影裡為了好好講故事,多數獨唱場景都穿插了另一個人的鏡頭,還加了台詞和互動場景,那麼這部劇微妙的感情傳達就被削弱了很多。最明顯的是 「See I』m Smiling」 & 「I』m a Part of That」.

女主第二首歌 「See I』m Smiling」 時間上是二人分手之前——我覺得這是全劇最好的敘事歌曲能排進我最喜歡的敘事歌前三名(就是好啊就是好)。

 「See I』m Smiling」 裡面 Jamie 沒有真正出場,一切對話要通過 Cathy 的回應來推測。從最開始的平靜溫柔到儘量妥協,然後怒氣爆發,歇斯底里,到最後的絕望無奈。每一次轉折觀眾都不由得猜想 Jamie 到底說了什麼,一段面臨破裂的婚姻逐漸浮出水面。這首歌的高潮部份又是個非常戲劇化的鋪墊:

You and you and nothing but you
Miles and piles of you
Pushing through windows and bursting through walls
En route to the sky --
And I...

Cathy 尖銳的高音一下子從天空跌到谷底,顫抖著泣不成聲。這裡 Sam Barks 唱到激動時好像不由自主似的站起來, 鋪天蓋地的「你」讓人聽得喘不過氣,說道自己時突然哽咽。然後全身脫力一樣軟倒在地,真能把人虐哭。。

至於那個甚至不過來安慰她的 Jamie,既然心不在此處,親臨有何意義?

電影版簡直就是輕描淡寫,男主 出境還把本來就沒啥表現力的女主給削弱了。導演試圖通過畫面來加強時空交錯的感覺。哀傷的歌畫面都是陰冷的,愉快的歌則是暖色調。電影裡畫面浪漫道具精細,兩個時空區別分明,敘述線索讓第一次看的觀眾很快就能理解。但電影最大的問題也出在這裡:畫面細節太豐富,故事太飽滿,反而讓人失去了代入感。


時間再倒回來一點,女主第三首歌 「I』m a Part of That」 是感情危機還沒有爆發的時候。開頭是她在外人面前訴說夫妻倆其樂融融的小日子,電影裡一會兒一個Jamie的微笑鏡頭,一會兒又特寫書稿封面的 「To Cathy」, 讓人以為小倆口還甜蜜著呢,對分手的結局完全沒有解釋清楚……

舞台版,Sam Barks 在最後不斷重複 「I』m a part of that」 似乎在給自己吃定心丸,卻越唱越是沒了底氣。在最後那句反問 「Aren't I?」 再也掩飾不住內心的疑慮,眉目間的焦慮揭露出二人貌合神離的事實。語調的反差讓人恍然大悟,這大概也是 Cathy 意識到感情裂痕的時刻。至於 Jamie 有沒有認可、有沒有回應、有沒有在 Cathy 身旁真正展示二人的幸福呢?咫尺天涯,Cathy 也不知道。

在劇院裡,演員的出場是真實的,而「不在場」本身也是一個隱喻。觀眾對發生在面前互動也會更加敏感。舞台上的這對戀人高唱著悲喜情歌卻沒有直接互動,一種難以言喻缺失感變得愈發強烈。

整部劇里唯一一段有互動的對唱是婚禮場景—— 「Next Ten Minutes」. 琴瑟和鳴,溫馨感人,可惜轉瞬即逝,這首歌連10分鐘都不到。在這首歌後面女主的一小段重複應該是對敘事手段最明顯的提示。站在一旁看著她對空氣唱歌的男主好像在看一道風景,無比留戀,卻已然置身其外。




觀眾們覺得他們應該去渡蜜月的時候,緊接著的 「A Miracle would Happen」 里 Jamie 就開始不安份,卻還是信誓旦旦地樣子。這裡的黑色幽默把一分鐘前的甜蜜餘韻完全衝散了。結尾一連串的 「We』re fine!」 強烈的自我暗示,跟 Cathy的 「I』m a part of that」 同樣沒信心。舞台另一邊穿插 Cathy 在戀愛時期的視鏡場景《等你回家》 「When you come home」,舞台另一邊Jamie一邊給 Cathy 打電話說我馬上回去,一邊看著遠處,背對著另一個時空的 Cathy. 不用說觀眾都知道,他此刻心裡想著的是別人。


其實電影裡也有一些穿插,比如說 Jamie 在慶功會讀書的時候,Cathy 內心是很不甘的。那段書的內容基本上解釋了婚姻破裂的緣由。每個人都有夢想,每個人都想要獨當一面的同時得到支持。他從中感到威脅,她無法放下執念。這個故事發生在紐約一定不是巧合。 稜角分明的人們——不僅僅是愛人之間——總在試圖建立感情紐帶又不妥協自己。真是個難題。

---------------------------------------------------------

2014年的電影版讓我終於搞清楚了人設和故事細節,電影裡男主Jeremy Jordan各方面都是上乘。 不過直到2016年底看了倫敦外西區復排我才真正理解到這部作品的精髓。

其實第一次看還是很喜歡,因為電影版讓我在幹聽專輯很久之後搞清楚了人設和故事細節,直到2016年底看了倫敦外西區復排我才真正理解到這部作品的精髓,也才明白了電影的缺陷。

就電影本身而言,男主Jeremy Jordan各方面都是上乘。不管怎麼說人家也是正經寬街准一線男旦(?)、被某劇評人稱為 「Voice of Steel」 ,曾經參演過電視劇 「SMASH」, 我最喜歡的他的音樂劇專輯是 「Bonnie & Clyde.」 《五年之癢》作者Jason Robert 布朗的另一部音樂劇 「Parade」 的一次音樂會復排主演就是 Jeremy Jordan,只是被我錯過了。。。

Jordan 的嗓音條件也是得天獨厚,加上演技一流,我覺得他演 Jamie 是兼具人氣和實力之下很正確的選擇。演個春風得意有點小才華、愈發自以為是的作家,感覺很對,關鍵是無論悲喜情歌都很感人。如果硬要跟NLB 想比,在後半部少了點滄桑沉重,在時間維度上並讓人察覺到 NLB的那種筋疲力竭之感。

至於出演女主的Anna Kendrick, 感覺就是讓金剛狼來唱冉阿讓一樣的妥協了吧(沒辦法音樂劇改變電影就是這麼多侷限啊。)她這種單薄的演法也就適合演斗歌上癮的高中生或者假童話故事裡的灰姑娘, 擔不住Cathy 這樣被感情支配又執著於夢想卻從頭到尾都很被動還意識不到問題的糾結角色。


電影裡還有幾個有趣的的客串:

 「A Summer in Ohio」 裡面那個 「Former Stripper」 的演員是 Betsy Wolfe, 即2013 外百老匯復排版的 Cathy




「I』m Climbing Uphill」 裡面的最開始的三個 Casting Director 中的女導演是Sherie Rene Scott,即2002年外百老匯初版、OOBC 專輯裡的 Cathy




還是這首歌裡面第二個視鏡場景的鋼琴伴奏是Jason Robert 布朗, 本劇創作者




「A Miricle Would Happen」 裡面的 temptation 女前台是Ashley Spencer, 即百老匯演員 「Rock of Ages」 原卡、電影版男主演員Jeremy Jordan 的妻子




劇組玩梗真是6666。加上劇組認認真真在紐約取景,我也就認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