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ydenyLau

2017-02-13 09:33:20

分裂:24個麥卡沃伊


觀眾的期望對於電影創作者來說是很危險的:期望是觀眾走進影院的最大動力——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已經在大腦中提前規劃和補充了想要看到的東西。而如何超越這個內容,才是真正的挑戰。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很少有人會比M·奈特·沙馬蘭更加樂於接受這一挑戰。早在他成為人人敬而遠之的爛片標配之前,他也曾經是「下一個史匹柏/希區柯克」的熱門種子人選——然而在《第六感》《不死劫》《天兆》這兩部半「好」的驚悚片之後,從自我放縱華麗轉身成為大製作螺絲釘,沙馬蘭迅速蛻變成了坑遍六大製片公司的災難型選手。雖然從未遠離我們的視線(2年一部的頻率雷打不動),但《神秘村》《水中女妖》《最後的氣宗》《重返地球》讓人不禁感慨:
好電影的時光都去哪兒了?
沙馬蘭的才氣和天賦難道都是炒作的嗎?
他早期的作品都是他自己拍的嗎?
難不成也是他爸爸捉刀代筆嗎?
然後在2015年,一部超低成本,無大牌明星加盟的驚悚片出現了。從許多方面來看,《探訪驚魂》都著實是個驚喜——尤其是在《鬼影實錄》系列掀起的一波偽紀錄片恐怖/驚悚大潮已經被(自己)玩壞的當下。而就是這樣一部裝神弄鬼卻出乎意料的驚悚片,預示著沙馬蘭職業生涯的正式復甦。
而這個復甦過程的第一步,就是《分裂》。
雖然和1977年的真人真事《二十四個比利》有著多處「巧合」(主人公同有24個人格,同樣最後逃脫法律制裁,也同樣有3名女性受害者),但《分裂》並不是傳記型電影,而是和《科洛弗道10號》一樣,精雕細琢的密室心理驚悚。作為沙馬蘭連續的第二部低預算電影,《分裂》集中於三個受困於室內的十幾歲女孩,面對一個患有解離性身份障礙的危險分子的生命威脅。
沒有高額預算或太過戲劇性的情節,沙馬蘭在《分裂》中重新找回了早期作品的恐懼氣息。雖然聯結《不死劫》的結局算不上完美(上一作也是如此),但電影依舊緊張和令人興奮,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詹姆斯·麥卡沃伊驚人的穩定表演。優秀的概念轉化,節奏穩定的劇情表現,總而言之,《分裂》是一部令人愉悅的電影。


沙馬蘭從來沒有打算隱藏自己對希區柯克的崇拜:在《分裂》中,我們就能夠明顯看到《驚魂記》的影子。但如果僅以懸念程度來說,《分裂》並不如《科洛弗道10號》那樣故弄玄虛,而是實打實地步步為營,不停向著「野獸」人格的最終高潮推進。我們很驚喜地看到,拿掉沙馬蘭標誌性的疑雲重重和誤導思考,沙馬蘭本身還是具備相當的實力的,整部電影雖然極少使用BGM,但氣氛和節奏完全處於掌握之中,絲毫沒有混亂的跡象。
而《分裂》最為亮眼之處就是在主人公的塑造上。需要指出的是,這不僅僅是詹姆斯·麥卡沃伊一人的功勞,也是沙馬蘭在編劇工作上的用心所致:一個信手拈來,一個維妙維肖。《分裂》並沒有傻呵呵地將24個人格來個走馬燈,而是集中少數幾個差異顯著的人格。這樣一來,觀眾在首次見到各種人格時候,可以輕鬆以著裝和行為將其分辨出來,而到了後期,就可以僅僅依靠角色的細微表情了:比如暴力的強迫症患者丹尼斯,喜歡侃爺的9歲小孩海德威,英國女人帕特里夏,以及時裝設計師巴里。雖然不同的角色在表現上只需要簡單的刻板印象,但詹一美·麥卡沃伊收放自如的表演將這些差異性的角色融合成了一個單一和具有威脅性的人物。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一個個不同角色,而是一個完整的,被不同人格交替控制的人。特別是當丹尼斯假扮狀態穩定的主導人格凱文遭受醫生的質疑時,一美細緻入微的通過眼神,面部肌肉和嘴角弧度的變化,乾淨俐落,亦顯自然,著實令人稱奇。
如果和《致命ID》和《禁閉島》相比,我們會發現,《分裂》中出現了此類驚悚片中少有的人文關懷:人格分裂的反派不再是片面和毫無人性的殺人犯,也有貝蒂·巴克利飾演的老醫生,堅信人格分裂症患者的身上同樣具有著巨大的潛能,並且這一信念最終昇華並聯結《不死劫》,成為了現實主義超級英雄主題的又一成員。「破碎者更進化」,這一《X戰警》式的宣言,由《大群》他爹詹一美在整部電影的高潮段落放出,顯然有其獨特寓意。
儘管懸念和黑暗的主題貫穿了整部電影,並涉及了從綁架到戀童癖再到食人主義,《分裂》仍然有著相對輕鬆的時刻,比如海德威人格和女主角之間的諸多互動,以及翩翩尬舞的身體幽默。這些內容有助於緩和緊張氣氛,讓觀眾更易接受故事,而不會由於過度驚悚產生距離感。


如前所述,《分裂》是沙馬蘭個人品牌的一次重要回歸。時隔多年,M·奈特·沙馬蘭的名字終於可以和一部好電影有所聯繫,著實令人高興。而詹姆斯·麥卡沃伊和安雅·泰勒-喬伊的搭配,十足就是17年前,布魯斯·威利斯和海利·喬·奧斯蒙的往昔再現。
所謂貴精不貴多,我們再次感謝沙馬蘭在《分裂》中貫徹的低預算和選角方向,以及有限的呈現方式——正是這種思路才能激發沙馬蘭最大的創作靈感。《分裂》雖然充滿了黑暗的想法和概念,但能夠以真正的魅力捕獲觀眾,並且摻入足夠的幽默細胞。
而至於大洋對岸的驚悚片創作者們能否從中學到什麼,又能做到多少,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