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76,762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浮生若夢

2017-02-12 17:04:17

偽理想主義者的世俗成功之路


開宗明義,我不喜歡這部電影,從導演的上一部作品開始,我就不喜歡。充滿了刻意的算計和討好,好像是一個優等生對解題方法十分清楚,對批卷老師的口味非常明白,所以精心安排了整體的佈局,任何可以安排高潮的地方,非常刻意的放置了迷影梗:比如對舊好萊塢的致敬,對片場制度的致敬,對傳統歌舞片的致敬,對老電影院的懷舊,對老電影的回顧,對傳統轉場方法疊化和圓圈遮擋鏡頭的使用,對蒙太奇的使用,對環繞鏡頭和快速橫搖的使用。問題是,滿篇的致敬梗,不斷讓人齣戲和跳戲,無法真正融入電影想講述的普通的愛情故事裡。

**愛情**

米婭完成最後一次試鏡後,她和塞巴斯蒂安坐在天文臺的長椅上。塞巴斯蒂安對她說:如果試鏡成功,你就要去巴黎了。米婭對他說:我會永遠愛你。塞巴斯蒂安回應道:我確信你一定會成功,這次試鏡一定會成功,你要盡你所能。我會永遠愛你。

這完全無法讓人信服。

他們的感情從相遇到升溫,到遇到波瀾再到塞巴斯蒂安從她家勸她回來參加試鏡,劇本層面上,已經完成了感情的破裂與彌合,不存在外部力量和環境對兩個人感情的破壞和干擾。即不是雙方父母阻撓兩人在一起,也不是現實困境阻礙兩個人感情的維繫,也不是第三者的出現使得兩人產生誤解,感情變質了。更重要的是:兩個人對夢想的追逐對兩人的感情發展完全沒有阻礙。你不能因為說米婭去巴黎拍戲,塞巴斯蒂安留在LA發展,兩個人就預感到的感情就會破裂,無法維繫。塞巴斯蒂安也不是中國人,不會因為護照和簽證問題就沒法去巴黎看米婭,這講不通。劇本層面,從塞巴斯蒂安回到米婭家鄉,對她進行勸說,到第二天清早,帶米婭回來,感情的小波折就已經渡過去了,突然講出我會永遠愛你這句話,意味著電影前面努力營造的兩個人的甜蜜情感在一個毫無信服力的理由之下如鏡子般碎裂。

讓我們來復盤一下吵架那場戲。首先,吵架那場戲,我很不喜歡。不斷的正反打,不斷的語音語調的提升,使得整個這一段在手法上很單調,在表現上很吵鬧,和前面營造的一種浪漫的,輕柔的整體氛圍不搭調,顯得特別突兀。

米婭對塞巴斯蒂安說:你還要巡演多久?他回答:還得好久,你可以到我這裡來排練。她說:哦,不行,我太緊張了,還有兩週就出演了。他說:沒關係,在哪裡都可以排練麼,我只是想要多點時間和你在一起而已。他說:你喜歡我做的音樂嗎?她說:挺喜歡的啊,你喜歡嗎?他說:挺喜歡的啊,觀眾也很喜歡。她反問道:是嗎?你什麼時候在乎觀眾喜歡什麼了?他回應道:可是觀眾喜歡,我能掙到錢,不是很好嗎,我也想成為一個更成熟的我,這樣才能給你穩定的感覺。倒是你,沒有觀眾喜歡,還能稱之為演員嗎?

這句話擊潰了米婭。

從兩個人在酒吧第一次相遇,到在party上第二次相遇,米婭對塞巴斯蒂安的所有感覺都建立在後者是一個懷才不遇的熱愛小眾音樂的文藝青年追夢人的基礎上。米婭在片場做咖啡店員是為了有更多機會試鏡,參加了很多次不成功的試鏡也是為了有朝一日能成為演員,就像她在片場對塞巴斯蒂安講的:有一個姑媽,是演員,從小帶她看老電影,因此她想要成為女明星。她在遇到塞巴斯蒂安之前的種種困境,在遇到塞巴斯蒂安的那一幕時,都化作自我投射,映照在塞巴斯蒂安的身上,滿足了她對於自身困境和際遇的全部想像和感受。

這是一個文藝青年在落魄時,或者北漂小演員在落魄時,最容易被打動的場景。你瞧,他也是文藝青年(我們志趣相投),他彈著自己喜歡的音樂,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們充滿熱愛,執著追求),他被老闆解僱(我們有才華,卻沒人賞識),另外,他還有點帥,尤其是在聚光燈下。在合適的場景遇到合適的人,米婭完成了自己孤獨心靈的慰藉,找到了她認為真正愛的那個人。所有感情線的發展,都符合了LA LA Land的浪漫能給予文藝青年的太空戰士。電影院,天文臺,路燈,踢踏舞,長橋,小酒館,一切一切都為這兩個人的浪漫之戀鋪路。

但問題出現了?米婭究竟愛的是什麼?

她愛的是塞巴斯蒂安,還是塞巴斯蒂安追逐夢想的樣子,還是塞巴斯蒂安懷才不遇拒絕向現實低頭,追逐夢想的樣子?

米婭讀了兩年大學,放棄了,來到這裡6年時間,不斷的試鏡,但基本沒有收穫。面試官對她愛答不理,同樣參與試鏡的女孩子個個漂亮,甚至可能也比她有更好的演技,那支撐她這麼多年堅持留在這裡的,只能被理解為是夢想。她遇到塞巴斯蒂安,看到了另一個自己,懷才不遇,現實不順,同樣堅持。人在困境時,往往想要藉助外界的力量來支撐自己的信念,因此,塞巴斯蒂安的追逐夢想,成為了米婭對自己夢想堅持的信念來源。她遇到的所有困境,所有挫折,都可以用這個人偶來寄託和慰藉,告訴自己,夢還在,還值得追逐,還可能成功。

塞巴斯蒂安的困境和努力,而不是塞巴斯蒂安對米婭的愛,構成了米婭對塞巴斯蒂安的感情的大部份的基礎(肯定不是全部,因為肯定也有男女單純的愛戀)。

這種困境和努力,以及塞巴斯蒂安對米婭不遺餘力的支持,對她所謂才華的相信,彷彿信徒對上帝禱告時,獲得的神啟和神蹟。這種神啟或神蹟,這種塞巴斯蒂安對米婭的支持以及他自己自身的境遇,構成了一個安全壁壘,使得米婭在這個壁壘里可以安心的做自己,做那個單純的,追逐夢想的自己。這種溫暖的包圍,安全的小屋,會讓人忘記現實的困難,讓人誤把創作激情當做創作才華,就像米婭被塞巴斯蒂安勸說開始寫劇本那樣。

兩人吵架時,塞巴斯蒂安對米婭說:你只不過是在我落魄時,見到我喜歡我,能夠使得你自我感覺良好罷了。我不同意這句話。米婭對塞巴斯蒂安的感情,絕非自我感覺良好這麼簡單。她實際上是把他當做一個更堅定的自己,一個更執著的自己。這種感情,與其說是因為男生的特質而喜歡,不如說是因為更愛自己而喜歡。她熱愛自己,愛著那個不斷追逐夢想的自己勝過愛那個愛著自己的塞巴斯蒂安。本質上,她是因為對自己夢想的不堅定,現實不斷的打擊而逼迫她尋找一個精神寄託。塞巴斯蒂安適時地出現了,他的那種落魄的形象,不屈不撓的鬥爭,都滿足了她的自我安慰。換一個場景,換一個男人,只要能滿足這個條件,她還是會動情,喜歡上的。這樣的感情維繫,如同普通人對超級英雄的喜歡,本質上是自我的放大,而不是兩個靈魂的平等交流。

塞巴斯蒂安的看似招安,實際上是想成為一個更成熟的自己,在為現實妥協的同時,更好的支持米婭的夢想。人們常說,愛情里,兩個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勵,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心甘情願的為了對方,那個愛的人,而成為更好的自己。塞巴斯蒂安從頭到尾都在鼓勵她,支持她,這種鼓勵與支持是無條件的,甚至為了她暫時妥協,這是為了愛情而做出的犧牲。反觀米婭,從頭到尾沒有對塞巴斯蒂安有同樣程度的支持,而是在自己的內心中固執的構建她想要塞巴斯蒂安成為的那個追逐太陽的誇父形象,那個追逐夢想頭破血流卻初心不改的形象。我從米婭的感情中,看不到真正的愛。

**夢想**

米婭的夢想究竟是什麼?

從她在咖啡店,看到女明星走進來的一幕開始,電影實際上已經告訴我們,米婭的夢想,並非對藝術的追逐,而是對世俗意義成功的渴望。因此,她才會因為塞巴斯蒂安的那句話而崩潰。

「如果觀眾不喜歡,那算什麼演員?」

音樂可以獨立觀眾而存在,因為音樂本身是面向自己的,是內省的,你得首先打動自己,讓自己的靈魂愉悅,才能感染別人。因此,當米婭在live house看到那一幕,才會產生不適感,掉頭走掉。

讓我們仔細看看那一幕。暗場裡只有塞巴斯蒂安彈鋼琴,人聲響起,米婭看得還是挺入戲的。突然,燈光亮起,艷舞女郎上台,人群開始熱鬧起來,米婭有點不適,但還能接受。中段,塞巴斯蒂安開始彈電子音樂,EDM,特別是表情和狀態都挺享受,這個時候米婭開始對周圍的觀眾產生不適感,退出人群。

讓她走掉的不是塞巴斯蒂安的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是他彈著當初在party上認為嚴肅音樂家不齒的電子音樂,居然還樂在其中,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精神偶像崩塌了,借用陳佩斯朱時茂的小品,「原來你個濃眉大眼的,也叛變革命了」。偶像的崩塌,讓她產生自我懷疑,而塞巴斯蒂安的那句話,更是雪上加霜。

塞巴斯蒂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鼓勵她,讓她不要在乎觀眾看什麼。問題是,音樂是內化的,是由內而外散發魅力的,你必須先愉悅自己才有可能愉悅觀眾。而表演不同,或者直截了當的說:當明星不同。沒有觀眾喜歡你,沒有人愛慕你,你自認為再好的表演也是空中樓閣,鏡中水月。因此,她才會在小劇場裡因為聽到觀眾對她的評價而崩潰,放棄,逃回家裡。

塞巴斯蒂安的那句話,擊潰了她內心中,潛意識裡真正的夢想賴以生存的全部基礎,動搖了她一切行為的意義。她追逐的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卻在現實世界中渴求一個精神層面上的成功。這兩者之間是撕裂的,矛盾的。

當她五年後成功了,成為了明星,走進原先自己任職的咖啡館,同樣的鏡頭語言告訴我們,她成為了別人眼中,嘴裡的那個女明星。轉頭的一瞬間,她的笑容得意而滿足。鏡頭再來到最終一場戲的酒吧里,她看到塞巴斯蒂安,滿眼都是他們兩個人如果一帆風順,全世界為你們讓路的蒙太奇。說實話,這段是非常噁心的。

這彷彿是一個家庭幸福又體面的中年婦女,看到小鮮肉,心中暗暗意淫:我真正愛的是那個才華橫溢的追夢青年,而坐在我身旁的,給為帶來幸福,體面,富足家庭的這個男人,只不過是我世俗中的老公,而非我精神世界的愛人。

這構成了這部電影最大的諷刺。米婭從來都沒有真正愛過藝術,也沒有真正愛過塞巴斯蒂安。她想要的,從頭到尾,都是世俗意義的成功,只不過她用所謂精神層面的追求來滿足自己貪婪的內心,掩蓋和欺騙真正的自己。最後的蒙太奇,構成了最大的諷刺,因為,真正阻礙你獲得蒙太奇裡面兩個人甜甜蜜蜜,全世界為你們瘋狂的,是你自己。沒有人阻礙你們在一起,沒有人阻礙你獲得成功,甚至沒有第三者插足。當你功成名就之後,還要滿足自己年輕時的缺憾,想要獲得愛情的認可,這不是貪心貪婪是什麼?路是自己選的,家庭是自己建立的,老公是自己嫁的,偏偏摟著老公還意淫著所謂轟轟烈烈的愛情,真是太貪心了。

回到當初米婭和男友吃飯,她一個小演員,費盡心思通過尋找有錢有地位的男友,試圖跨入那個階層,聽著他們聊生意,聊五星級生態會所,已經暗暗告訴我們,米婭全部的心思,都只是想要成為那個階層的一員,成為眾人愛慕的明星而已。她的夢與塞巴斯蒂安的夢想相比,值得尊重,卻不敢苟同。

**成功**

米婭究竟是如何成功的?

這真是一個謎題。我無法說服自己相信一個6年來不斷試鏡,卻始終被面試官打斷的追夢女孩,如何突然獲得了一次非常胡鬧的面試機會,從此就平步青雲,扶搖直上。我只能解釋為,這是在暗諷好萊塢的明星來的就是如此容易,如此隨機。一個看似不靠譜的機會,就成就了一個明星。

艾瑪斯通的演技絕對是非常出色的,尤其是在電影中第一次試鏡時,當她被別人打斷時,那種微表情的變化,極其精確到位。那問題就來了,既然演員的表面如此出色,面試官全完全無法get到,那究竟是演員表演的不夠好,還是說本身面試就是很隨機,甚至有潛規則的。

當米婭在小劇場演出後,在後台聽到觀眾對她演技的反饋時,我迷惑了。電影中觀眾是對米婭的演技完全不認可的,這種不認可,不承認,一方面與米婭6年來不斷試鏡卻從未有過什麼真正的表演機會的事實是吻合的,但從另一方面,更加說明後來的試鏡機會來的如此沒有根基了。既然大家都不認可你的水平,為何會給你機會?如果從艾瑪斯通的表演維度看,又更加奇怪了。既然你本身的表演如此出色,為什麼大家對你的表演如此不認可?這中間產生的認知偏差,是怎麼讓米婭突然就成功的呢?

最後的試鏡更是胡鬧。電影沒有劇本,參考表演者自身演繹而進行創作。米婭就講了一個爛俗的雞湯故事,偏偏這樣就獲得了成功。在這裡,我只能理解為,這是導演的自我表述了。本身有才華,卻不被欣賞和理解。最終還是通過一個俗爛的雞湯故事,打動了製作人,獲得了機會,取得了成功。這簡直是對好萊塢的莫大諷刺啊!我並非因為才華而獲得認可,僅僅是因為符合你們的套路和需要,就能獲得認可,這本身難道不是對好萊塢的明星體制,IP炒作的諷刺嗎?

如果在小劇場裡,安排台下觀眾對米婭表演的認可的戲,或者最後試鏡的機會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交待,我是能夠承認米婭是因為懷才不遇,努力奮鬥,卻沒有放棄,最終千里馬遇到伯樂,獲得成功的故事的。但這些都沒有,她的成功來的如此隨意。一個不靠譜的試鏡,一個五年後,成功便唾手可得了。那這種輕易的成功和兩個人當初的感情對比起來看,更顯示出,他們兩個人的感情只是米婭成功道路上的點綴。在需要的時刻(成了角兒,帶著丈夫來酒吧)隨時可以拿出來過個癮(最後的蒙太奇),這種感情對塞巴斯蒂安不公平,對觀眾來說太輕浮了。

如果這部電影,潛意識想講述的,是一個平庸的女孩子費盡心思嫁入豪門,成為女明星,但在追夢路上遇到一個單純的文藝男青年,產生了一段露水情緣的故事,彷彿這一切就可以講通了。

**天文臺和最後的蒙太奇**

我實在不覺得最後的蒙太奇有什麼驚艷的,更多的是干擾,是一種畫蛇添足,除非它就是我認為的導演的潛意識裡的對米婭的諷刺。只有這一層面的蒙太奇,我才能認可它的價值和意義。

如果最後的意淫越華麗,越浪漫,越令人迷醉,也就反襯處當初的米婭對塞巴斯蒂安的感情多麼虛偽,多麼空洞。

如果導演並沒有這麼一層意思,那這段戲完全是廢戲。只需要米婭到達小塞酒吧的門口,穿過酒吧看到台上的塞巴斯蒂安,四目相對,塞巴斯蒂安有點驚慌失措,醞釀許久在鋼琴上彈出《繁星之城》的前四個音符,那這個故事就閉環了,圓滿了,再多久會顯得多餘,非電影了。

另外,天文臺一場戲我也不喜歡。突然升起進入星空,從簡單的文本層面來說,是沒問題的。繁星之城,兩個人的感情昇華,浪漫,唯美,世界在我身邊,群星為我們而舞動。但問題是,升起的很不自然,突然出現的星空和剪影讓整個段落變成了迪斯尼的卡通片,而不是好萊塢的歌舞片。電影的詩意,最好體現在細微的地方,僅僅是把普通生活拔高一點點,突出一點點,抽像一點點,千萬不能多,更不能全面改換。如同《雨中曲》里,繞著街頭的路燈跳舞,只是畫龍點睛的一筆,讓詩意在生活中,在尋常的景緻里,超拔出那一點靈性即可。脫離了現實的詩意,卻配合這樣一個很俗套的愛情故事,會顯得形式和內容之間產生了脫節。我甚至覺得,星空亂舞那段還不如兩個人剛到天文臺,處於畫面左側時的嬉鬧更美。

**表演和技術**

表面方面,高司令不過不失,這種文藝青年的路子,對他來說毫無難度,量身定做,只是正常輸出而已。艾瑪斯通的表演確實值得肯定,非常出色,想到大陸她這個年齡段的那些女明星,在演技上的差距,真是天淵之別。

《繁星之城》在電影的中後段,用的太多,太頻繁。主題音樂不能濫用,你得配合你的場景和想表達的意義使用。《繁星之城》里講,所有的星星為你閃耀,實際上是一種浪漫的愛情表現,以及對愛人的無限肯定與讚美。音樂又透出一種不被認可的追夢人,互相慰藉時的帶著憂傷的甜蜜的感覺。兩個人感情好,來段繁星之城,兩個人鬧矛盾,來段繁星之城,兩個人多年後相遇,又來段繁星之城。感覺有點抓著一首好聽的旋律不停的使用,生怕你記不住的感覺。

歌舞表演,我只喜歡米婭在公寓裡那一段。開場的舞蹈有點跳戲。在還未給我建立起任何情感座標,世界基礎時,就突然加入一段舞蹈,讓我有點措手不及。米婭在公寓裡的那一段,鏡頭的運動和場景的轉移很流暢,很顯功夫,展示了導演對電影技術的掌握。四個姑娘對好萊塢經典舞蹈的戲仿和致敬,配合歌曲及歌詞,也能很好的表現追夢少女們的熱情和魅力。米婭和塞巴斯蒂安在party後的那一段踢踏舞,不能說不好,只是兩個人畢竟不是專業的舞蹈演員,踢踏舞的很多動作,同步性和細節沒有表現的特別好。當然,我也不是對演員吹毛求疵,我認為他們其實表現的已經很好了。只是這種功能性的段落,一是在致敬雨中曲的時候,沒有更好的通過編舞和動作給出舞蹈中蘊藏的活力,和兩個人的互相擠兌的感覺;二是兩個人跳舞時大多數段落分的太開,缺乏眼神之間的交匯和互相cue時產生的火花。其他的歌舞段落,說實話沒什麼印象了,只記得高司令的鋼琴確實彈的很贊。

另外還有個問題。很多旋轉鏡頭和快速橫搖鏡頭,焦都沒有跟上,看imax時眼睛很難受。開場舞小伙跳到廂式貨車那段,後面的很多段落里,跟焦都好像有問題。

整部電影使用了太多的tricky,太多的致敬,彷彿是對好萊塢的那些人講:你瞧,我多懂你們。對你們的歷史,你們的經典,如數家珍,悉數奉上。我都這樣了,你還不拍個手,叫聲好?我不能分辨這是導演的本意還是導演的熱愛。但事實上是,這樣的安排在好萊塢人眼中看來,是很懂事很聰明的選擇。好萊塢急需要造星,造神,年輕有很有技術,更關鍵是更懂得話語權和話術的達米安,對好萊塢這樣一個奉行美國價值觀和造夢原則的機構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人選了。無論是機緣巧合,還是有意所致,今年的奧斯卡,好萊塢肯定會對達米安大加讚賞,如同是朝廷對宋江招安,畢竟,誰都喜歡懂事又會做事兒的人不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