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國者行動 Patriots Day

爱国者之日/爱国者日

7.3 / 113,201人    133分鐘

導演: 彼得柏格
編劇: 彼得柏格 Matt Cook Joshua Zetumer
演員: 馬克華柏格 Dicky Eklund Jr. Michael Marchan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白羊先生

2017-02-05 06:32:29

《愛國者之日》:一座城市的主旋律之歌


一提起主旋律影片,在大陸長大的朋友恐怕第一時間腦海里都會閃現出波瀾壯闊的畫面以及「高大全」人物字正腔圓的吶喊,從小到大我們看過許許多多這樣的主旋律影片,甚至都產生了逆反心理。但以弘揚主流價值觀,謳歌人性美好為核心的主旋律電影並不都是這麼生硬,也有許多能讓人真正感動的,比如這部《愛國者日》。



2013年4月15日,美國波士頓市馬拉松比賽重點發生爆炸,包括中國留學生呂令子在內的3人死亡,近兩百人受傷。爆炸發生後,兇手塔梅爾蘭·察爾納耶夫和焦哈爾·察爾納耶夫二人又槍殺一名警察奪取槍枝,並且劫持了中國留學生孟丹和他的SUV車,妄圖前往紐約繼續進行恐怖襲擊。在給車加油時,孟丹趁機逃脫並報警,警方根據車上的GPS定位最終擊斃了塔梅爾蘭,活捉焦哈爾,前後歷時5天。

這部電影沒有主人公,而是採用群像式的拍攝手法,因此看起來有些像是紀錄片。電影將鏡頭對準了普通警員、一線警探、馬拉松參與者和兩名恐怖份子,詳細的描述了這些互不相關的人物是如何過著自己普通的生活,又是如何被一場爆炸所改變,發生交集。也從側面向我們展示了,這場恐怖襲擊究竟給這些普通人帶來了多大的傷痛。



這是一部十分冷靜和克制的電影,通過事無鉅細的平靜講述,讓我們看到了在那兩聲爆炸響起的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看到了警察也會崩潰哭泣、看到了被炸斷腿的新婚夫婦如何相互扶持、看到了恐怖份子的兇殘也看到了波士頓這座城市是如何團結一致。


在這麼多年的新聞宣傳下,美國人民給我們的感覺似乎是毛病多、不願意跟政府合作、喜歡過自己的小日子、不團結等,但這部電影卻向我們展示了他們共同抗擊恐怖份子保衛家園的樣子。有兩個鏡頭讓我印象最深:一個是警方在街頭與恐怖份子交戰時,一個小哥冒著槍林彈雨扔給子彈快打光的警察一把大錘,說「警官,我這裡有武器,幹掉他們」;另一個是當FBI對焦哈爾展開包圍的時候,他們發現一個大媽已經早就拿槍趴在了屋頂上,當他們勸大媽後退時,大媽說道:「這是我的地盤,我他媽才不會離開呢」。這兩段雖然有些搞笑,但卻讓我動容,因為這就是一個城市團結到一起時最具體的表現,人們也許能力不夠,也許火力不足,但他們為了自己的家園,絕不會後退半步。



在本片中,美國人也對自己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自黑」,比如:FBI並沒有電視劇里那麼神秘的黑科技,可以將監控錄像變得那麼清晰,他們得到的始終是些模糊的圖像;比如恐怖份子兄弟一直都在危險分子名單上,事先卻沒有對他們進行任何監控;比如對塔梅爾蘭的審訊並沒有按照美國人一直標榜的「人權自由」來進行等等。但正是這種「自黑」,才能讓我們看到破案背後的艱辛,看到一個個普通的小人物如何在恐怖活動面前團結一致、奮勇向前的。



這部電影太真實了,以致於很多現場的照片和影像資料穿插在期間幾乎讓人看不出來,也讓我們能夠切實體會到在這場恐怖活動中每個人的變化。當片中一名警察問由馬克.沃爾伯格飾演的警探這種事情能預防嗎的時候,他是這麼說的:「 我今天看到的,是善與惡之爭,愛與恨之爭。惡魔像那樣向你進攻,你能用之來反抗的唯一武器就是愛,這是他唯一不敢觸碰的東西,就算我們把他追不到底,殺了他,該來的還是會來,是不能提前預防的,我們彼此都有紐帶相連,愛是我們走下去的能量,我不認為他們有任何可能會勝利。」



愛,聽起來有些荒唐可笑,但確實是抵抗恐怖主義的最好武器,它能讓人們堅守在一起,去迎接生命的曙光。就像那個在8歲男孩屍體旁堅守了一天的警官、那個撲向塔梅爾蘭的老警察、那個瘸著腿滿街奔波的警探、那個對警察說「go get the motherfuckers!」的中國小伙,能讓他們如此做的,就是愛。



本片結尾的字幕是:獻給那些傷者、那些第一線的警員、醫護人員和所有的執法人員,他們在2013年的那個悲劇事件中展現出了應有的勇氣、熱情和投入。這部電影毫無疑問是部主旋律電影,也是波士頓這座城市的主旋律電影,更是全人類的自由之歌。



悼念逝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