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心際外的碎片

2017-01-20 08:19:38

《分裂》你決定你是誰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今晚,趁著香港比美國早那麼幾個小時上映,去看了《分裂》,看完之後,真的直呼過癮,以及忍不住要馬上寫影評。第一次,在電影院裡,邊看邊記筆記,生怕自己會漏掉一些當時的想法。


在看電影之前,其實對本片的關注僅來自於地鐵站和公交站的廣告牌。海報上寫著的24重人格,已經讓我覺得可看性非常高了。當年一部《致命ID》開啟了我對於人格分裂驚悚片的崇拜感,之後小李子的《禁閉島》創造的大反轉,讓我覺得恐怕只有高智商的電影從業者和觀眾,才可以享用如此驚人的視覺盛宴,不過,至此之後也真的很少看到此類題材的片子了。

到我買票那一刻,我對此片的認識,其實僅僅停留在爛番茄網71%的新鮮度上,連預告片我都沒有看。但我覺得對劇情我是有所準備的,因為提到人格分裂,不得不提一提這個主題的電影的靈感來源,就是「24個比利」。

在美國的犯罪界,有一個傳奇人物,叫做威廉·密雷根,小名比利,1977年,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綁架三個女生,並對她們實施強暴,而被警方逮捕。在審訊過程中,他不僅否認所有罪行,連受害人也認為「犯罪者與比利長得類似,而行為舉止並不一致」,甚至三個受害人描述的罪犯特徵都相去甚遠。後來,在4位精神科醫師和1位心理學家的背書下,被診斷為多重人格分裂,而獲判無罪。在後續治療中,比利被發現擁有24個人格。此事之後,人格分裂症才逐漸被人重視。1981年,作家丹尼爾·凱斯將此事寫成傳記《24個比利》,記錄了比利從小到大的遭遇和不同人格的誕生、出現、隱藏等。

去年底,小李子開拍的《擁擠的房間》就是照《24個比利》這本書進行改編的。沒想到他慢了一步,風頭先被「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搶走(其實,你們為什麼要叫他一美?),本片《分裂》基本上就是比利的故事的升級版,因為在人格分裂能造成同個人在不同的狀態下有截然不同的行為舉止之外,你的意識還可以改變生理結構,一旦人腦的防護意識被激發,人體會做出相應的防禦性生理狀態,換句話就是只要你覺得自己是神,你就不會死。(突然想起了前天看的那部《降臨》也用了意識改變物質的概念)
 

本片的故事情節,其實特別簡單,美少女高中生Claire在餐廳辦生日party,請了整個班的人參加,其中也包括不被待見的問題少女Casey,party結束後,因為沒有人來接Casey,於是Claire的爸爸說要送Casey和Claire的好朋友Marcia回家。在停車場中,Claire的爸爸被打暈,一美就這樣堂而皇之的登場,坐在駕駛室,平靜的綁架了三個美少女,用噴霧把他們帶走。

等三個女生醒來的時候,他們發現被關在一個封閉的地下室裡,三人尋求逃離方法,Claire認為要暴力反抗,但Casey認為現在局勢一切未明朗,要靜觀其變,直到他們發現一美穿女裝出現的時候,發現,原來綁架他們的人是個變態。

而實際上,一美是個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簡單點說就是人格分裂,一直在接受心理醫生Fletcher的治療。Fletcher在美少女被綁架的事件發生後,收到了一美的緊急郵件,但見了一美後,雖然覺得奇怪又問不出什麼。

直到一美的第三個人格出現之後,美少女們才發現他是人格分裂的,三人利用弱的人格,企圖逃跑,結果換來了分開關押的懲罰。而言語中,一美透露三個美少女是要被獻祭給即將出現的「野獸」的。

在Fletcher的努力下,她終於逼得一美承認,之前沒有在心理諮詢里出現過的人格,現在佔據了一美的主意識,而這種狀況的出現是為了迎接更為強大的人格「野獸」的出現。

期初,醫生認為「野獸」只是一美的幻想,而非人格,直到她親自來到一美的住所,看到了被關押的美少女,才發現一美早已失控,這個赤裸裸的揭露讓一美失去了對醫生的信任感,於是迷暈醫生,起身離開。

等一美再回來,他已經成為了那個野獸,殺死了除Casey之外的地下室的其他三個人,在最後關頭,Casey拿起獵槍與之周旋,但發現,確實如一美所說,當野獸這個人格出現的時候,他的生理結構發生了變化,刀槍不入。
 

本片的主體案件其實完全就是比利的case——綁架和囚禁三個少女。之前有很多關於囚禁少女的片子,大部份的描述重點在於折磨和營救,但本片的懸疑和恐怖氣氛,全都給在了壓抑和懷疑的心理上,也就是說,你不會在電影裡看到任何折磨的鏡頭,只會看到更加令人毛骨悚人的善意。
 
故事裡,一美飾演的男主,本體名字叫做凱文,他和真實的比利一樣,都因為小時候遭受過母親的虐打而造成了人格分裂,在「野獸」出現之前,他被認定為擁有23重人格。

凱文:本體,如果不是因為在打工的時候被幾個女高中玩大冒險的時候欺負,凱文的病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他也曾一直主導自己的人生,但這個人格抗壓性很差,非常敏感,不太容易接受現實,於是在2014年的9月,他在坐公車的時候被其他人格奪取了主動權。
 
Barry:身份是時尚設計師,性格開朗溫和,最積極接受治療,被醫生譽為陽光型人格。在凱文沉睡之後,他是主人格,控制著體內其他人格對身體的佔有時間,被稱為「擁有決定誰站在燈光下權利的男人」。他能夠體會到人格之間的衝突,也時常給醫生報備自己的狀況。
 
Dennis:有潔癖和強迫症,是凱文這麼多人格中最講紀律,最強硬且絕對不會被人佔便宜的一個人格,3歲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他堅信曾被父親「遺忘在火車」上的那個叫做野獸的人格,凌駕於人類之上,馬上就要降臨了,而它的降臨將會保護凱文這個本體不再受到傷害,而所有的人格也將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他綁架了三個美少女,為的就是給野獸準備食物。由他假扮了Barry,去跟醫生見面,好讓醫生以為Barry依舊是主人格。
 
Patricia:保守的信教婦女,穿高跟鞋,長裙,圍披肩,化淡妝,聽亞洲音樂,對生活品質要求很高。在奪權後,她與Dennis共同管理其他人格,從醫生口中得知,她與Dennis在此之前是從未見過世人的。最後,也是她和Dennis共同去迎接了野獸的到來,買花的那個就是她。
 
Hedwig:9歲的小孩,搗蛋鬼,愛玩,但實際上是他成功奪取了Barry的權利,成為決策者,而他聯合了Dennis和Patricia,成為主意識。喜歡聽搖滾,喜歡跳舞,常被其他人格取笑。
 
野獸:因為本體長期生活在野生動物園裡面,受到動物本能的薰陶和模仿,加上安全感缺失的情況下產生的新人格,這個人格接近於怪獸,肌肉發達,血管爆裂,吃人的腸,力大無窮,且刀槍不入,會爬牆。出生在火車上,人生的宗旨就是,凡是沒有被虐待過的人,都是受污染的人,都應該死。
 
以上這幾個人格是故事裡提到的主要人格,而以下人格,則是在片中通過視訊一帶而過的。
 
奧利:政論家,喜歡討論歷史上的政變。
汀止:用針管給自己打針的那位,應該是個吸毒者。
 
本片的主要4個人格,Barry,Dennis,Patricia,Hedwig,其實是分為兩派,這個跟《24個比利》一書中所描寫的比利的人格派別是一樣的,分為受人喜歡的人格和討厭鬼人格。討厭鬼人格不按照常理出牌,反社會,且經常打破人格們定下的規矩,因而是不被允許佔據主意識的,Dennis,Patricia,Hedwig都是屬於討厭鬼人格,而他們聯合之後,打倒了Barry,甚至在最後關頭謀殺了想要讓Casey找到槍打死自己以絕後患的凱文本體。
 

導演最想要在這個電影裡表達的點都通過心理醫生的演講課題表達了:人格可以控制意識,而意識除了控制行為之外,還可以對生理結構造成影響,例如一個盲人可以在人格分裂的時候重現光明,也就是說人格可以突破身體極限。狗在分辨人格這方面準確度很高,但人可以通過不斷的與人格溝通認識他們。

而電影裡發生的一切就是在一部一部證實以上觀點,當野獸出現的時候,鏡頭有點類似於狼人變身,肌肉極其發達,移動速度迅速,皮膚堅硬不易受損,力大無窮,甚至可以四肢奔跑跳躍爬牆。根據Dennis的說法,野獸的出現是為了保護凱文,保護這個個體的繼續生存。而當野獸誕生之時,巡邏犬發出了看到狼的時候的警告聲,也就是說,在生物眼中,野獸確實是非人類。

在Dennis第一次假扮Barry出現見醫生的時候,他雖然極力控制自己的強迫症,但醫生對Barry的了解太深了,小到一個眼神,大到一個動作,都清清楚楚的讓醫生做出了此非Barry的專業判斷,但她無法對一個自己不熟悉的人格下定論,所以她看到Dennis的地下室裡躺著美少女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半輩子的研究都失敗了。

 
本故事還有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一點就是Casey的小故事,Casey作為高中生,在面對綁架的時候的表現,冷靜的實在超出正常範圍,但這種冷靜,導演通過閃回鏡頭進行了鋪墊,在Casey的故事裡,她從小跟著父親和叔叔打獵,學會了如何對待野獸。而這個學習的過程恰好對應著Casey一步一步面對野獸到來時候的狀況。當她真的拿起獵槍的時候,野獸的行進過程也如小時候父親說的那樣,第一二槍,你一定會放空彈,打不到東西,但只要你不氣餒,一定可以收穫獵物。
在電影裡,Casey主動發起了兩次逃跑,第一次是騙Hedwig說Dennis和Patricia要欺負他,第二次,則是讓Hedwig帶自己去他有「窗戶」的房間,並強行用對講機求救。但這兩次都是華麗麗的失敗。直到野獸現身,她拿槍打他,也是到第三下的時候才命中。

而Casey自己把自己關在籠子裡,與野獸對峙,則對應著她自己故意闖禍,被罰留堂。野獸身上的黑色血管更是跟Casey身上受養父虐待的傷痕有異曲同工。在Casey的生活里,所謂的野獸並不是面前這個人格分裂的陌生人,而是從小開始就猥褻她的叔叔,她也曾舉槍面對叔叔,但最後還是沒能殺死他,只能把自己隔離起來。
 

導演在電影的最後還準備了一個驚喜,布魯斯·威利斯的出現真的應該是兩個人交情好,導演評分最高的幾部電影都是跟他合作,並且也都是懸疑片,而布魯斯·威利斯的這個角色,其實是2000年《不死劫》裡面那個精神病男主「玻璃先生」。頗有種,你看,這麼多出名的瘋子,都是我塑造的。我跟很喜歡《分裂》的這個海報,一張臉上加了玻璃裂痕,其實也就是要告訴大家,2000年的片子要看啊!
 

如果,我就是說如果,一美要跟小李子拿同樣的角色對比的話,我覺得小李子肯定又要丟奧斯卡了,原因在於,小美在這個電影裡面實在太出色了。分開扮演不同的人的時候,因為拍攝的原因,你有空間緩和,但一美再這個電影裡,還在1分鐘之間表演了A人格殺死B人格,C人格出來圓場,D人格出來奪權,E人格出來暴力殺人,這個套路簡直不能再考驗演技了,而且他純用頸部以上來表演的。我個人最喜歡的戲是最後不同人格的對話,在前面的那個一分鐘裡,至少一美還有一個轉換人格的動作,但這個對話戲是沒有的,人格轉換隻靠鏡頭在兩面鏡子中間轉換產生,而用不同樣子對話,是最難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