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72,728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heGZMovieGuy

2017-01-19 07:37:54

嚴肅影評#26:再看《愛樂之城》——依然2016最佳


1/24/2017更新:14個奧斯卡提名,在最佳影片的爭奪中持續處於領跑地位。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抱怨這部電影過譽了,但我依然認為這是2016年的最佳作品!希望大家會喜歡我的這篇影評,堅持看到最後會有彩蛋哦!喜歡的朋友求點一下「有用」幫頂一下唄 :) (不知道為什麼點「喜歡」沒有頂的作用…)

1/25/2017更新:我知道大家已經可以在網上找到熟肉了,但情人節上映的時候還是希望大家能進電影院去再看一遍,而且最好是跟喜歡的人一起去。畢竟大螢幕和好音效對於這部電影來說分外重要,我相信大家也會覺得這是值回票價的。至於是否需要看IMAX,因為畫面比例的關係,其實普通的電影院就可以了。

---------------------------------------------------------------------------------------------------------------------------------------------
2016帶走了太多人,包括凱麗•費雪和她的母親黛比•雷諾斯
2016是一個很奇怪的年份。

世界看起來更不和平了——貫穿全年的恐怖事件讓人覺得分外不安全,甚至在年關將至時還在世界各地發生著各種恐怖襲擊。但回想起近幾年來層出不窮的那些讓人不寒而慄的悲劇,我們似乎還是可以麻痹自己,假裝習以為常,保持鎮定。

世界變得更分裂了——先是年初的英國脫歐,再是年底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及後續不斷髮出有爭議性的言論。不過無論這些大事件是多麼違背所謂的真善美價值觀,所有的看法總有另外的一面,因此總有與我不盡相同的人享受著這些大事件的發生。況且對我們來說這些事件的影響可謂是微乎其微,因此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世界也繼續失去更多深受愛戴的偉人——從英年早逝的「王子」普林斯到體育界公認「最偉大」的穆罕穆德•阿里。但最讓人傷感的莫過於在年末最後的幾天內我們接連失去了星球大戰的公主萊亞飾演者凱麗•費雪,以及她的母親,那個以《雨中曲》名垂青史的黛比•雷諾斯。但死神是不會翻查日曆的,每年逝去的偉人也是數不勝數,因此這或許也並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吧。

當然,可能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2016年的電影似乎也沒那麼好看了。在超級英雄大片和翻炒橫行的2016,稀缺的成功原創作品讓我感到了不少的失望。《超人大戰蝙蝠俠》和《自殺小隊》(我的影評: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27446/)到底有多不好?我說不清楚。帶著所謂政治正確的標籤在年初名聲大振卻實則質量一般的《一個國家的誕生》跑贏在我看來上半年的最佳《瑞士軍刀男》(我的影評: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984389/)以及肯定會在奧斯卡上有所收穫的出色作品《海邊的曼徹斯特》(我的影評: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211350/),在年初的聖丹斯電影節上斬獲最高獎,也讓我覺得真心的莫名其妙。而在經歷了一個近年來最爛的暑假檔後,各大媒體終於迫不及待地開始討論電影是否已死,超級英雄片是否正在毒害電影界(我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這是一個需要分開討論的問題,不在此展開)。

至少對我來說,2016肯定不是一個最好的年份——姑且稱它為一個讓人疲憊不堪的失望年份好了。

2016......真的是讓人覺得疲憊不堪的年份
所以當我拖著疲憊不堪的狀態進入9月份的時候,當我得知期盼已久的《愛樂之城》在威尼斯贏得滿堂彩的時候,我迫不及待地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旅行的意義在於觀光,但對於我來說,這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僅僅是為了呼吸一下科羅拉多新鮮的空氣(大麻味?……),以及在特柳賴德電影節搶先觀看這部特立獨行的電影罷了。

達米安•沙澤勒的前作《爆裂鼓手》相信影迷們再熟悉不過了。這部在我看來2014的最佳作品,雖不完美,卻充滿了火花和能量,甚至讓人在觀影后感到不自覺的亢奮。我還記得當年我先後6次進電影院跟不同的朋友去觀看這部電影,就像是為了這劑會上癮的興奮劑一般。我大概只是需要去感受那最後20分鐘的澎湃以及電影結束後觀眾們的熱烈歡呼聲吧?也正因為這樣,我說走就走地去看《愛樂之城》,應該也只是希望沙澤勒能在這個羸弱的2016給我同樣的那種興奮劑般的感覺而已。

在特柳賴德上,《愛樂之城》毫無疑問地贏得了當時包括我在內所有在場觀眾的心,甚至在播放期間就收穫兩次歡呼。這部在威尼斯打響第一炮後回到美國的影片,看似反好萊塢,卻又再好萊塢不過。它是那麼的反好萊塢——沒有任何原始素材的音樂劇在當今的大製作人手中幾乎是不可能被搬上大螢幕的。誰讓年輕人們都不怎麼喜歡音樂劇呢,更何況就算有百老匯耳熟能詳的歌曲作為鋪墊的改編電影也不見得能做的多好,比如幾年前的《悲慘世界》就是一個不太成功的例子。所以編劇兼導演沙澤勒竟然能用6年的堅持把這麼一部電影奉獻給影迷們,實在是奇蹟而又反好萊塢的一件事。但它又是一部再好萊塢不過的電影——鏡頭下華美的洛杉磯,俊俏得過份完美的男女主角,以及那甜美而苦澀的愛情故事,無不是好萊塢電影最讓人熟悉不過的元素了。它是那麼的好萊塢,以致於當那碩大而懷舊的圓體The End出現在螢幕中,當Made in Hollywood(好萊塢製作)毫不掩飾地出現在觀眾的眼前時,我一點都不覺得有違和感。

而這份好萊塢感,這份沙澤勒所極力營造的感覺,除了給我那期待已久、似乎在2016無法感受到的興奮外,更多的還是一份感動。

《愛樂之城》——毫無疑問的2016最佳
都說《愛樂之城》是對追夢人的致敬,是對洛杉磯的情書。這些對本片最直觀卻動人的解讀,加上那絢麗華美卻不失現代感的音樂劇核心,以及欠缺佳作的2016年前9個月,讓我迅速愛上了這部電影(我當時的影評: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96042/),甚至認為這是明顯的年度最佳。但2016年是後勁十足的——包括《月光男孩》(我的影評: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59907/)以及《海邊的曼徹斯特》在內的一眾獨立電影作品讓人對電影界不至於失去信心,也讓《愛樂之城》顯得沒有那麼的完美。更讓我揪心的則是經過了特柳賴德時的蜜月期後,這部電影在我腦中開始慢慢顯得不那麼經得起推敲了。它是那麼的獨特而讓人喜愛,卻又是那麼的充滿缺點——略顯單薄的人物設定,儘是俗套的劇情,以及那華麗但看似缺少主旨的結尾,都讓它顯得那麼的欠缺。當我進行年末回顧時,縱觀2016我所看過的電影,它在電影技術層面上不及《月光男孩》和《小姐》般完美,在情感深度上不及《海邊的曼徹斯特》般深沉。我甚至開始懷疑9月時對它那過度興奮的反應是否僅僅是因為太久沒看過好電影而失去了應有的批判性罷了。

然後,12月來了,《愛樂之城》終於開始了大範圍的上映。我決定再次走進電影院,這次帶上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審視這部電影。

128分鐘後,我似乎再次失去了所謂的這種評判性的眼光,失去了客觀看待這部電影的衝動以及能力。於是我走出電影院,又買了一張票,再次去經歷第三次128分鐘的興奮和感動。

當我再次走出電影院時,在夜半寒風中行走的我,雖然既沒看過在坎城名聲大振的《托尼•厄德曼》,也沒看過馬丁•斯科塞斯歷經二十多年等待所製作的《沉默》(已看,我的影評: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289410/),以及還有更多更多的2016年影片沒有觀看,但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卻從來沒有這麼清晰過。

再看《愛樂之城》,它依然是我心目中毫無疑問的2016最佳。

瑞恩·高斯林和艾瑪·斯通所飾演的主角情侶可謂光芒四射
都說愛容易迷糊視線,我大概也不能太客觀地闡述為何我那麼喜愛《愛樂之城》。

我愛《愛樂之城》,可能是因為它是一部充滿靈魂,充滿性格和活力,充滿愛的電影。它把我多年來都無甚好感的洛杉磯拍成了如夢般的天堂——無論是把那為人詬病的堵塞交通拍成五彩繽紛的色彩炸彈,還是把毫無生氣的半山幽徑拍成男女主角眉來眼去的踢踏舞場,抑或是把格里菲斯天文臺這種充滿理性氣質的地標建築換妝成全紫色調的約會地點,都給予了我無法言喻的浪漫感覺。也正是這種浪漫感覺,讓作為觀眾的我們能明白開場戲中的一眾追夢者們當年是為何被這座城市所勾引的。

我愛《愛樂之城》,還可能是因為它那對已逝去的好萊塢的各種懷緬與致敬,以及它試圖以一種現代的方式去照應那些經典的橋段。當艾瑪•斯通所飾演的米婭面試失敗後垂頭喪氣地走入復古風的公寓累癱在床上時,一幅碩大的英格麗•褒曼畫像掛在她的床邊,這當然讓喜愛老好萊塢片的影迷們歡心不已了。而《卡薩布蘭卡》在片中不斷地被引用,除了讓更多的觀眾明白導演沙澤勒對老好萊塢的喜愛之外,似乎還有著更深沉的含義。當然作為音樂劇,少不了的還是對一眾經典的致敬——無論是以色彩斑斕的服裝對沙澤勒的摯愛《瑟堡的雨傘》進行致敬,抑或是傍晚時兩位主角迷人的踢踏舞對《雨中曲》的效仿,都那麼地讓懷舊的影迷們覺得格外舒心。

我愛《愛樂之城》,還因為它那值得一聽再聽的配樂。在懷舊的同時,沙澤勒沒有選擇強行把台詞以歌唱的形式展現在觀眾面前,而是讓歌聲出現在該有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作為音樂劇的它真正樂曲的數量卻並不龐大的原因。但數量上不去,質量卻不會下來。同為《爆裂鼓手》配樂的賈斯丁•赫維茲,這位沙澤勒在哈佛的同學兼摯友,譜寫了一眾讓人難忘的旋律來打動觀眾的心靈,更是在隨後的劇情中不斷進行不同旋律的混搭。當我們意識到音樂不僅是《愛樂之城》的簽名,更是述說主角們喜怒哀樂的工具時,我們也多多少少能明白為什麼歌曲大多出現在電影的開端——因為米婭和塞巴斯蒂安都還處於兩情相悅的甜蜜期,因為他們還置身在與現實不相符的幻境之中。但當他們的關係急轉直下時,當他們回到殘酷的現即時,那些悅耳的歌聲也悄然離去了。只有在最後他們試圖逃離現實,去幻想「如果」和「本可以」時,由之前那些動人旋律所組成的樂章才再次奏起,讓觀眾們為他們感到甜蜜與悲傷。對於這些充滿性格的配樂歌曲,就連飾演男主角的瑞恩•高斯林也說道:「我不應該再重複去聽這些配樂了,但這些旋律卻依然感動著我。」

當然,《愛樂之城》讓我如此喜愛,還因為它有著這一對鑽石般耀眼的男女主角搭配。這大概是當今螢幕上最過份美麗卻又讓人覺得無可厚非的情侶搭檔了吧?無論是瑞恩•高斯林俊朗外表下的幽默感,還是艾瑪•斯通那雙大得讓人不敢相信的眼睛下迷人的笑容;無論是高斯林苦練數月後那遊刃有餘的琴技,還是斯通完美詮釋的最後那段感人的歌聲;無論是他們兩個在霓虹色的晚霞照耀下合拍的舞步,還是他們兩個最後那讓人惋惜的四目對視。這些都無不讓觀眾們感受到這兩位演員作為影星所散發出的光芒,讓人不能自己地對他們所飾演的角色產生喜愛。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觀看電影是為了置身於一個脫離現實的幻境中。而缺少了這對應性耀眼的光芒,大概我們也很難說服自己去脫離現實,而《愛樂之城》大概也會因此遜色不少吧?應該說沙澤勒是走運的,因為他能使用這兩位充滿個人魅力的演員去詮釋他筆下的角色。試想一下如果主角們換成最初的邁爾斯•泰勒(《爆裂鼓手》男主角)和艾瑪•沃特森(《哈利波特》中的赫敏)來飾演的話電影會變成什麼樣,我反正是無法想像……

懷舊的導演兼編劇達米安·沙澤勒
但我最愛《愛樂之城》的原因,大概是除了對洛杉磯和追夢人的致敬之外,它還是對電影迷們的一封不折不扣的情書。當Cinemascope(一種五六十年代的老舊鏡頭樣式)的字樣隨著畫面的拉寬清晰出現在我的眼前時,當黑白的螢幕圖標漸漸被那Technicolor(一種二十到五十年代時好萊塢使用的顏色處理方法)般泛黃的顏色替代時,我作為一個純粹的電影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動。在大多數人都討論著4K和高幀數的今日,當IMAX那銳利得沒有死角的畫面不斷給觀眾們帶來更真實的感覺時,我卻為眼前的這幅與時代不相符的柔和畫面,這幅在角落裡不時能看到那不完美黑角的畫面而鼓掌喝彩和無比感動。

沙澤勒是一個懷舊的人。自然而然地,他筆下的角色便也是懷舊的人。女主角米婭害怕自己的舞台劇過份懷舊而不受歡迎,但猶如是沙澤勒替身的男主角塞巴斯蒂安則跟米婭說:「懷舊才是重點啊!(如果觀眾們不喜歡怎麼辦?)去他們的!」當然,《愛樂之城》的這種懷舊還體現在它作為音樂劇的身份上了。在這個所謂IP作品橫行的世代,毫無前身的原創作品要有上佳的質量可謂難度不小,而原創的音樂劇更是難上加難。但沙澤勒為了向他的最愛——法國新浪潮導演雅克•德米的音樂劇《瑟堡的雨傘》致敬,6年來不斷改進《愛樂之城》的劇本,終於在《爆裂鼓手》後得到機會完成自己的心願,把音樂劇以一種現代的形式展現在觀眾面前。可以說,從第一幕開始,觀眾們就能感受到這部音樂劇的與眾不同了。它不會為自己音樂劇的身份向觀眾道歉,因為正如塞巴斯蒂安所說的一樣,沙澤勒不在乎觀眾們的意見,他只是執著地想完成自己的夢想罷了。

但要不喜歡這部電影,大概是不可能的吧?從第一幕那將要成為經典的高架橋群舞長鏡頭(實際上是三個分開的片段在後期製作時接到一起的)開始,觀眾們應該不難感受到沙澤勒的野心,以及配得上這個野心的能力。貫穿影片那充滿能量的鏡頭語言猶如電影中另一個重要的角色一般,充斥著自己的性格。它時而活潑而靈動,比如上面提到的開場片段;它時而惶恐不安,比如男女主角在餐桌上吵架後手持畫面的不斷抖動;它時而有條不紊地為觀眾們展開興奮的幻想,比如末尾的蒙太奇。而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則是電影中光與影的使用。隨著角色情緒調整的光線在製造了唯美畫面的同時,更是讓影片的夢幻感更上一層。它彷彿不斷地告訴觀眾,歡迎來到這個與讓人憎恨的現實所不一樣的地方。

關於2016,我會記得《愛樂之城》所帶給我那最純粹的感動
這封對老電影以及影迷們的情書,大概在電影中秋季的最後一幕達到了高潮。當米婭完成最後那個動人的試鏡,當塞巴斯蒂安跟她深情對視時,他們互相與對方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永遠會愛你的。」這像極了那句《卡薩布蘭卡》中名垂千古的經典對白一般,讓人回味無窮。正如七十多年前亨弗萊•鮑嘉所飾演的里克與英格麗•褒曼所飾演的伊爾莎那句標誌性的道別「我們將永遠擁有巴黎的回憶。」一般,塞巴斯蒂安與米婭在道別時都明白,無論他們的將來如何,他們都會有著這一段不可磨滅的La La Land回憶。

而我,也不會忘記在2016年觀看《愛樂之城》時那純粹的歡樂和感動。因為那五彩繽紛而懷舊復古的畫面而歡樂,也因為那在夢想前願意放棄所有的勇氣而感動。大多數人都認為《愛樂之城》的結局是甜蜜而苦澀的——明明相愛的兩人終究不能走到一起,而只能在一首歌曲的有限時間內幻想在另一個時空的他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著。但在我看來,痛並快樂著,似乎才是更好的解讀方式。他們當然要為自私地追求夢想而不能相宿相棲而忍受著一輩子的痛苦了,但也正是這種自私讓這兩個角色更靠近生活和打動人心。或許這才是更合理的結局吧?米婭和塞巴斯蒂安在翩翩起舞時是那麼的動人,但在電影的其他時候卻失去了那種光輝,甚至用言語批判對方的追夢是一種罪。就算是結尾的蒙太奇也不能給予他們最完美的結局——在米婭成名的同時,塞巴斯蒂安也只能在身邊放棄他的夢想了。這個世界不是完美的,即便是Technicolor渲染下的《愛樂之城》也不是完美的,所以他們為了夢想有所犧牲的這個結局才是最合理,也是最深刻的。

當然,為《愛樂之城》感到快樂的除了我和眾多的觀眾之外,必不可缺的還有沙澤勒這位天才。「電影在過去的這個世紀裡被製作成反映現實的媒體,但音樂劇以感情的名義打破了這種現實性。而這,是美麗的——當你足夠地為這個世界感觸時,你會為之而歌唱。」沙澤勒這麼說道。而有多少觀眾在觀看《愛樂之城》後會因為被其觸動而希望舞動著走出電影院,希望高聲歌唱來表達自己的快樂呢?

相信肯定不止我一個吧。

當我回看2016年時,我會回想到文首提到的那些讓人沮喪的事件和情形,我會懷緬那些為我們帶來美好回憶但不得不說再見的偉人們,我還會為那些讓人失望的電影而感到厭惡。但我同樣會記得,在這個全世界都承受著莫大痛苦的2016,《愛樂之城》為包括我在內的萬千影迷觀眾們帶來的那亟須的快樂。在這個傳統的美好似乎與現實格格不入、似乎隨時都要被更不合理的事情所取代的年份,《愛樂之城》證明了那些所謂的高新技術在充滿靈魂的電影製作面前是那麼的渺小。

而這,正是《愛樂之城》成為我心目中毫無疑問的2016最佳的原因。

---------------------------------------------------------------------------------------------------------------------------------------------
最後,再用一張海報來解釋一下為什麼這是2016年的最佳作吧!
《愛樂之城》,又名《現實大逃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