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畢業風暴 Graduation

毕业会考/ 毕业风暴(台) / 毕作亏心事(港) / 全家照 / 高考 / Graduation / Family Photos / Recycling Feelings

7.3 / 11,991人    128分鐘

導演: 克里斯汀穆基
編劇: 克里斯汀穆基
演員: 弗拉德伊凡諾夫 Maria-Victoria Dragus Ioachim Ciobanu Adrian Titieni 華蕾露安卓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pring

2017-01-14 04:54:23

主角視角:未知與已知


回頭想想,我覺得這片子最啟發我的地方在於編劇,然後是節奏。至於鏡頭的運用啊美學啊,當然客觀地講是不錯,但不是我個人會迷戀上的風格,所以不談吧。

從一開始家中的窗玻璃被砸開始,男主以一種超出常人的激烈反應追出家門挺久挺遠,而戶外一副天下太平相安無事之狀。明明是一場捕風捉影的徒勞無功的追尋,男主幹嘛還要這樣做呢?我一開始就在心中打了一個疑問。而對比接下來男主的一系列行動,這個開頭還真算是意味深長吧。這是一個有自己的原則、會堅持到底追根溯源、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男人,唯有在與妻子的感情和關係一事上除外——那是大多數問題婚姻關係中的迴避姿態。在影片將近結束的時候,男主又(首尾呼應地)進行了一次「捕風捉影」的追尋。夜晚搭乘公車的他,看到車窗外站台附近有一個大鬍子男子,他敏感而警覺的將此人聯繫到了未緝捕歸案的襲擊女兒的罪犯。於是任性而冒然下了公車,跟蹤這大鬍子男子。這一路可謂拍的驚心動魄。對比一下《四月三週兩天》中同樣是在片末女主深夜一人去「棄嬰」的橋段,這裡更顯自然了許多。看著男主執著而疑惑同時帶著一絲恐懼地在黑暗中追尋,我們知道這樣的追尋肯定是沒有結果的,只是被導演的鏡頭嚇得擔心起男主的安危。大概是我想太多,感覺把這片子看作「懸疑片」也不為過。

嗯,從開篇的砸玻璃開始,導演暨編劇就不停地拋給觀眾一個又一個也許細小的疑問(賣關子)。並且,根本不care解答。人物關係、背景的交代都是不緊不慢,在人物對話和劇情推進中緩緩浮出水面。也許這樣說有點兒誇張,但每個人身上都是迷。似乎男主是最清晰易讀的角色了。他的性格他的一切幾乎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呈現。Oh wait,觀眾是被帶入了男主的生活,以男主的立場來看待生活看待這場戲(以及,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這樣的劇情大概會更覺得熟悉,有代入感)。從頭到尾,幾乎每一幕都有男主的戲份。因為男主的無處不在,我們的視角變成了男主的視角——連妻子給女兒洗澡的戲份都得由男主「看到」。觀眾對男主自己的目標他的想法有著清晰的了解,而對他人呢,我們就像男主一樣,幾乎一無所知。

我們看到,女兒不願意去英國留學,但其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僅從男主和女兒對話、從他們的相處之中,我們看不明白。女兒及其男友的感情真的很好嗎,男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我麼不知道,因為沒有他們二人單獨的戲份。我們看到,妻子每天憂鬱的抽著煙,做著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她究竟心中在想些什麼,她怎麼看待婚姻和家庭關係?我們像男主一樣,只能通過她的言語來猜測。甚至連男主的警察同學,跟男主說著一套話,為什麼又趁其不在場之時跟女兒單獨問話?警察究竟問了多少?我們也不知道,我們隨著男主一起闖入這場對話而只聽到最末的隻言片語。

伴隨著這種主角視角,情婦及其兒子的出場都設計的挺有趣。情婦先是以美妙的半裸的身體出場,作為一副body,而身份未知。在接下來的學校場景,看到一個著職業裝的女老師,才知道原來情婦是女兒學校的老師。而情婦兒子甚至第一次出場都沒露臉,戴了一個面具。第二次,當情婦委託給男主幫忙照看她兒子的時候,兒子才以正常小朋友的面貌出現,並且當然也是在男主視角下,「間接」入場。

就這樣,導演挖掘了一個角色,給出了一個「已知」,這個「已知」代表了羅馬尼亞中產知識分子的一種狀態,從而給我們展示了一些似曾相識的社會現狀。之後呢,已知帶出了一大推未知。而實際上,這個已知在面對無窮盡對未來的未知中戛然而止。直到影片結束,所有的疑問,沒有一個得到解答。導演沒有使用電影鏡頭特有的可以「客觀」、「全面」揭示事物狀態的能力(上帝視角),而是將攝影機僅僅的「片面的」綁縛在一個角色身上。

這是一種充滿未知的影片。我們看到一個個現象,一個個似乎是事實的東西,我們執著追求著,得到了大量資訊,可是我們依然迷茫著,困惑著,滿腹疑問不知所以。畢竟,電影劇本不是面面俱到的說明文,生活更不是。我們沒有上帝視角。這可能是生活無奈的一面,但也正是有趣和迷人的地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