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女孩青春紀事 The World of Us

我们的世界/我们/TheWorldofUs

7.5 / 303人    95分鐘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尹佳恩
編劇: 尹佳恩
演員: Soo-In Choi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kane

2017-01-09 05:55:25

友情躲避球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故事從一次躲避球遊戲開始。四年級女孩李善在人群邊緣露出尷尬的神色,她試圖融入這個歡騰的集體,但卻被排除在外。她可能並不是「被厭惡的」「被憎恨的」,而是「被忽略的」。有時,這種被集體忽略的感受並不比暴力更容易忍受。
李善的家庭不富裕,但並不是一個糟糕的家庭。她有總是可愛地笑著的弟弟,和有主見又慈愛的媽媽。父親出現在幕前的時間不多,我們可以從隻言片語間勾勒出他的形象——辛苦、粗枝大葉、愛喝酒。父親的這些特質也直接促使了李善和韓智雅的矛盾爆發。
在影片的前半小時,我覺得韓智雅是個很棒的朋友形象,她陽光、開朗又自信,也不吝惜幫助自己的朋友。但後來,這種人設逐漸崩塌。可能是由於李善和媽媽的親密刺激了單親家庭的韓智雅,也可能是因為消費水平不同的人難以成為朋友,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孩子們並不會偽裝。成人可以隱藏在一段關係中暴露出的不適,但對於孩子來說很難。
李善其實不是一個很懦弱的人物形象,很多台詞都讓我覺得這孩子還蠻成熟的。她也有一個明顯的優點——在友誼出現問題時,她總是能主動去試圖和解。李善是有和朋友交往的主觀願望的,在現實中,這樣的小女孩應該能夠交到一兩個朋友。
但影片強化了這種矛盾,這讓我在觀影過程中不斷感嘆「小女孩之間的關係真是複雜」。寶拉團體看上去是一個以搬弄是非為樂的團體,很不幸地,這個團體幾乎掌握了班級的話語權。起初,韓智雅憑著國外生活的經歷接近了這個團體,但由於韓智雅在考試中取代了寶拉的學霸地位,韓智雅和寶拉的關係也逐漸崩塌。
片中反覆出現的指甲是一條明線。從李善和韓智雅一起為指甲染上鳳仙花,再到韓智雅與寶拉團體討論指甲顏色。在李善目睹了寶拉的哭泣後,李善安慰了寶拉,大概試圖和她成為朋友,寶拉也借給她自己藍色的指甲油。但是小李善還是太天真太單純了,她善良,她會安慰一個傷害過自己的人,她也把對方想得太簡單,她說出的秘密最終成了寶拉藉以傷害韓智雅的武器,這也讓韓智雅和李善的關係更加支離破碎。
還是要誇一下李善的媽媽,這個女人在對女兒喊出「你為什麼總是擔心錢,這樣媽媽真的會生氣」時實在太酷了。雖然她沒有給李善買手機,讓李善受到同學的嘲笑,但捫心自問——四年級的孩子真的需要智慧型手機嗎?這也讓我想到最近熱傳的那張照片,幼稚園讓帶一條魚來觀察,當其他小朋友都拿來小金魚的時候,一個孩子帶了一條大鯽魚——很多人因此發笑,也有很多人想到了小時候因為和同學不統一而受到嘲笑的經歷。可是鯽魚就不能用來觀察嗎?為什麼和別人不一樣就該被嘲笑呢?
李善的媽媽真是個很得體的女人。雖然家境不算富裕,但她與韓智雅的奶奶交談時並不顯得卑躬屈膝。兒子被小朋友打傷,她給對方父母打電話,口吻看似客氣,但句句是責怪對方的意思。丈夫的父親生病,連丈夫都不去探望,是她帶著孩子一次次地去醫院看老人。即使生活在不富裕的家庭,有這樣一個媽媽也足以點亮生活。
李善的爸爸不願去看望生病父親的原因,影片中沒有明說,但借李善爸爸之口說出了「他對我們做出的那些事還不夠嗎」。雖然老人可能傷害了這對夫婦,但李善的媽媽卻不計前嫌,身為兒媳而不是親生女兒,也在老人病重時給予關懷照料。成年人的世界可以是這樣的,即使你傷害了我,但我們是親人,親緣關係不會因此改變。
而弟弟阿允的想法則更為簡單。玩伴一次次地欺負阿允,一次次地將他打傷,但阿允在被打了之後,仍舊高高興興地和這個玩伴一起去玩。大概男孩子的友誼是這樣的吧,據說男生會在打一架後成為朋友,「不打不相識」。女孩子呢?
李善和韓智雅最終還是陷入了互相傷害的怪圈。在韓智雅向全班宣揚李善的爸爸酒精中毒之後,被激怒的李善當著全班的面說出了韓智雅謊稱自己有海外生活經歷、在之前的學校受到孤立的事情。這場戰鬥中沒有贏家,只是便宜了看熱鬧的同學們。另外,我覺得韓智雅奶奶說的話可能要打折扣。韓智雅的奶奶既然不喜歡她的媽媽,會不會刻意貶低韓智雅的媽媽呢?畢竟在影片開頭我們看到韓智雅的媽媽是給她打了電話的。
不管是真是假,關於韓智雅的流言已經在學校里流傳開來。在最後的躲避球遊戲中,李善和韓智雅各自成了被孤立的角色。雖然李善又熱心地去為韓智雅說話,但這不一定會改變什麼。
這部影片雖然將小學女生的撕逼大戰表現得淋漓盡致,但在我看來,並不是極端殘酷——起碼李善的父母沒有將照顧小孩子的責任轉嫁到大孩子身上,也沒有重男輕女,李善雖然時常要照顧弟弟,但媽媽對她仍然關愛。學校的老師對於校園暴凌、冷暴力的處理也較為公正,他並沒有因為韓智雅是優等生而忽視對她品行的規範。而現實生活的情況我們都知道,父母常常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以大帶小、出了事情埋怨甚至責罵大孩子的事情也時常發生。至於學校,對校園暴力和欺凌的漠視已經引發了多次網路討論。從這個角度來講,影片反映的社會還不算太差。至少李善還有個溫暖的家庭,和即使成績不好也會在評語畫上笑臉的老師。
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也難以抑制地想到了我的童年經歷。我曾經被兩個同學欺負,回家告訴父母后,我爸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打回去就帶你吃肯德基」。於是在其中一個女生再次試圖欺負我時,我扇了那個女生一巴掌,她們就再也沒有來招惹我了。
但看電影時我覺得以暴制暴並不是什麼好的方法,就像李善最後終於鼓起勇氣對韓智雅進行語言反擊,但結果只是兩敗俱傷。孩子的惡意真是很可怕的,有時候可能比成年人更加可怕,因為成人至少懂得克制自己,但孩子不會。以暴制暴,可能會讓兩個孩子無止境地互相傷害下去,這樣的傷害何時會有盡頭呢。
好在我經歷過的童年和少年,並沒有這麼殘酷。因為惡意兒童組成的團體並不能佔領整個班級,所以還是能在班裡找到幾個同樣游離在集體外沿的孩子抱團取暖——雖然我們知道彼此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陷和弱點,但大概是出於尋找溫暖的本能,小小年紀的我們也學會了相互容忍接納。惡意團體和怯弱團體之間,雖然還是有差距,但以多對多,不必孤軍作戰,還是要好一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