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畢業風暴 Graduation

毕业会考/ 毕业风暴(台) / 毕作亏心事(港) / 全家照 / 高考 / Graduation / Family Photos / Recycling Feelings

7.3 / 11,991人    128分鐘

導演: 克里斯汀穆基
編劇: 克里斯汀穆基
演員: 弗拉德伊凡諾夫 Maria-Victoria Dragus Ioachim Ciobanu Adrian Titieni 華蕾露安卓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羅夏

2017-01-06 20:18:30

是誰?在不斷的敲打我窗?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電影有一個顯性的功能,就是記錄。這記錄可以是真實,也可以是虛幻;可以是淡如水,也可以是烈如火。

紀錄片作為電影的一個類型片,記錄的是真實。記錄真實的,卻不一定是紀錄片。比如是枝裕和,比如賈樟柯,比如這部羅馬利亞影片:《畢業會考》。

《畢業會考》由羅馬尼亞導演克里斯蒂安·蒙吉執導兼編劇。繼2012年拿下最佳編劇之後,今年蒙吉又憑藉這部電影在坎城電影節上艷驚四座,拿下了最佳導演獎。在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履歷表里,還有一部在60屆坎城電影節獲得金棕櫚的作品,就是《四月三週兩天》。可以說,《畢業會考》延續了《四月三週兩天》的所有風格,包括手持攝影的運用,而在電影核心上再一次劍指羅馬利亞的各類社會問題。

影片《畢業會考》的觀感是很特別的,整個觀影過程中,對導演克里斯蒂安·蒙吉的表達可以完全無障礙的感同身受。影片中的所有社會問題:升學,醫患,人際,治安,幾乎與中國無縫對接。這樣的人設,這樣的劇情,以及這樣的家庭在中國隨處可見,也就是說《畢業會考》這部影片如果移植到中國,可以完全契合我們當下的社會環境。

看一下羅馬利亞的近代史就會發現,1965年,通過了新憲法改國名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1989年12月25日,齊奧塞斯庫政權被推翻,羅馬尼亞救國陣線委員會接管國家一切權力,28日易國名為羅馬尼亞。成了現在的資本主義制度國家。

這樣的歷史變革所帶來的社會矛盾與問題,必然,與我國如出一轍。

說回電影,電影通篇採用手持攝影的第三視角展開。第三視角是客觀的敘事視角,創作者完全處於畫面之外。這使創作者與電影中人物之間的距離拉大,作為觀眾的我們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來理解電影中的人和事。

《畢業會考》以新聞鏡頭一般的冷靜視角,客觀記錄了羅馬尼亞一家在女兒參加畢業會考的路上遭遇襲擊(強姦未遂)以後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以及由此展開的一幅浮世繪般的畫卷。整部電影中敘述者沒有任何態度流露,在這種攝影方式下,事實已勝於表態。像這樣的攝影式視角具有較強的逼真性和客觀性,也更能引起很強的懸念。

比如影片一開始,第一個場景的空鏡交待了周邊環境,小區里早起的行人,路邊的施工者,老式的無電梯住宅樓,背景聲里伴隨著鳥鳴和人聲的喧囂,普通一天的開始。第二個鏡頭切入室內,導演保持了一段10秒的靜態畫面,可以清楚的讓觀眾感受到室內的陳設,以及看似平靜之下隱約埋藏著的不安,於是10秒之後,玻璃破碎,影片正式開始。

玻璃被砸事件,是全片開場的伏筆與鋪墊,文本層面上來說,是一個小危機事件的產生。也預示了後面女兒被襲事件的即將發生,這是一個flag的確立。

在電影中,我一直覺得門窗之類的設定都是具有極強象徵性的的存在。比如經典如《後窗》,比如保羅范霍文新作《她》裡面對窗戶多次的運用,都已經不再是普通現實世界的門與窗。過度一點解讀的話,窗戶與女性的性器官是可以等同的,《畢業會考》有沒有這麼一種暗示,暫不定論,只是參考《她》裡面的明顯像徵意義,約莫的感覺在《畢業會考》中,這也是成立的。

這只是整部影片電影技法上的冰山一角,但是已經奠定了一部電影的成熟與全片的基調,一如《她》的開場。

而像開場這樣的設置,全片還有很多,增強了電影在枯燥的推進過程中的懸疑性,如果沒有這些點的設置,《畢業會考》是很容讓人看睡著的。

具體的劇情不在文中談論,我是不喜歡去把一部電影的整個故事去詳述一遍,然後碼成一堆文字的寫法的。

說一些影片中有意思的點吧,比如女兒在警局被詢問時候的泰然自若,比如在面對很多問題時的鎮定,結果在深夜的時候一個人在臥室抽泣,以及影片的最後,女兒和父親說她在考場哭了,於是獲得了會考給予她的延時。女兒的形象,以及內心的種種活動,通過前後的這種設定,是被極大的豐富了的。考場上的哭是一場假戲真做還是真的悲從中來?你們自己去看。

再比如父親與妻子,父親與情人,父親與警局的同學,父親與女兒。每一場交集,每一次對話,都顯得格外的耐人尋味。這裡面的人情,這裡面的社會百態,這裡面的教育問題,全部在父親這個角色的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再比如全片直至結束,也沒有抓到犯罪者,以及全片很多處給父親的車動了手腳的人到底是誰,以及砸了他窗戶的又是誰,一概沒有交待。

所以,當整部影片的畫面定格在一張畢業典禮的全體照的時候,照片上的笑容,父女之間的冰釋,真的是昭示著一段全新的美好的生活即將開始嗎?

並沒有!這笑容背後,所有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如影隨形。

這窗戶的背後,這各個社會事件的背後,無形的一雙大手仍然在不斷的,不斷的,敲打著看似安全的每一個羅馬尼亞人民心裡的門與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