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重點是我愛你 Two Is a Family

Demaintoutcommence

7.4 / 14,696人    118分鐘

導演: 雨果傑林
編劇: 雨果傑林
演員: 歐馬希 克蕾曼絲波西 格洛麗亞科爾斯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eaudo

2016-12-29 22:52:10

《倫敦父女檔》:愛和溫情如何消融棄嬰悲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12月7日上線的法國倫理喜劇片《倫敦父女檔》(Demain, tout commence),人氣迅速爆棚,一週不到,擠入AlloCiné觀眾評價排行榜前十,成為法國年終賀歲片市場上最熱門的影片之一。
        薩繆爾(歐麥•希飾),黑人移民後代,普羅旺斯地中海峽灣和沙灘上有名的花花公子,白天給老闆娘做豪華遊艇駕駛員,晚上當迪吧派對主持人,憑藉著帥氣、幽默以及撩妹的天賦,獲得了來來往往各種年齡女人的愛媚。一天清晨,不速之客克莉絲汀(克蕾曼絲•波西飾),抱著3個月大的混血女嬰找上門,說孩子是和薩繆爾一年前的一夜情留下的,藉口付車費、拋下孩子走了。男主根據臉書上唯一的頭像,來到倫敦尋克莉絲汀未果,偶遇法國老鄉製片人貝爾尼(安托萬•貝爾納飾),在片場找到了生計,變成超級奶爸,讓孩子格羅里亞快樂地長大。八年後的一天,孩子母親突然出現,情況變得複雜……
        作品改編自2013年上映的墨西哥電影《非常父女檔》(No se aceptan Devoluciones)。以法國人擅長的表達人倫和情感衝突,對故事劇情進行了法國化的改編後,上映伊始就小有斬獲,影響力超過原作。這得益於2013年法國年度人氣喜劇片《觸不可及》後流行的新喜劇形式:用喜劇探討人倫與社會敏感話題。
        以法蘭西喜劇院為中心的法國悲喜劇(comédie)是法國社會比較獨特的喜劇文化,傳統的悲喜劇,用大文豪們的劇本,以諷刺、誇張、嬉笑怒罵、調侃等形式,針砭時弊。隨著時代變革,電影替代戲院,成為表現這種喜劇文化的舞台。
        作為有天主教傳統的國家,法國雖已經歷政教分離和世俗化,但墮胎仍屬於朝野上下爭議的話題,加上醫院墮胎手術複雜,非婚生育成了現實選擇,即使國家因人口老齡化大量補貼生育,但很多年輕人並未做好有孩子的準備、未承擔好做父母的責任,給法國家庭和社會帶來問題,近年,棄嬰、將孩子遺忘在車中、單親家庭悲劇等不斷出現在媒體社會新聞中。
         影片把最打動人的部份留給歐麥•希和法國小演員格羅里亞(Gloria Colston)的父女組合,導演給女童角色取了和小童星一樣的名字,並把劇情集中在從孩子三個月時一路啼哭、被未準備好做父親的薩繆爾帶到倫敦,一直到八歲的生活。如何演好組合,和陌生的兒童演員迅速建立起父女親密關係,對男一號提出了挑戰。導演說該角色是專門問歐麥打造,角色的性情和歐麥基本一致。歐麥•希在接受法國《20分》報紙訪談時坦言,和小女孩一起拍片,讓他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父愛或母愛缺席的家庭,如何和孩子解釋媽媽的消失?如何讓孩子適應單親家庭?這是共性問題。電影用了精心打造得像超級樂園的家庭空間、日常生活的盡情和投入,作為化解這種母愛缺席帶來的遺憾,薩繆爾和周邊朋友編織了一個「世界旅行的母親」和定期郵件等善意的謊言,使得母愛在小格羅里亞的心理中並未消失。這很好的維護了小孩的童年。電影對父女生活的成功,向法國社會傳遞了那些因各種問題而失敗的家庭如何走出破碎的方法——愛和溫情。
       在《倫敦父女檔》中,沿用了這類悲喜劇形式,繼續請《觸不可及》中擔任主角的歐麥•希(Omey Sy)擔任男一號、以及在南法地中海取景等元素外,並把法國社會近年幾個最熱門的話題——棄嬰、移民的法國夢、倫漂族巧妙地融匯於一體。
         如果說《觸不可及》是用喜劇消融了法國穆斯林移民的敏感話題,《倫敦父女檔》則採取了類似的敘事結構、音樂以及喜劇形式,探討法國社會的另一個敏感主題:棄嬰。
        塞內加爾裔巴黎郊區青年、法國喜劇新星歐麥•希,在《觸不可及》後,變成了這類喜劇形式的首席形象代言人,還被評為2016年法國受歡迎的人物。被《費加羅報》稱為法國影壇的「聖星巨獸」(monstre sacré)的歐麥,則成了移二代融入法國的成功形象。其成長於法國郊區伊夫林,2011年拿過法國拳擊賽冠軍、因為幽默的天賦被喜劇導演相中,在2013年大獲成功後,在成功後闖蕩美國好萊塢,成為大片市場的影星。
       法國郊區問題作為當代法國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何讓這些以北非和非洲移民後代為主的郊區青年回到正常的法國人認同,法國夢成了一項選擇。但在經濟危機下,法國夢渺茫,使得傳統教育作為這些青年的上升通道逐漸受阻,體育和娛樂成為出路,法國球星和娛樂明星成為這些郊區青少年的偶像。賽內加爾作為脫離法國的殖民地中,在法國社會中歸化得相對成功,歐麥•希的成功對法國主流社會來說是兩全其美。
       電影選擇了魁北克喜劇演員安托萬•貝爾納扮演的製片人貝爾尼這個角色,探討了在英法文化中游走的一群法國年輕人——倫漂族。金融危機後,法國經濟不景氣,加上公共部門的體制問題,使得新的就業崗位增幅緩慢,而倫敦由於世界各國大企業集中,加上歐洲之星高鐵的便捷,吸引了大量法國年輕人謀生和創業。根據2015年相關數據顯示,在倫敦工作與生活的法國人有30萬之多。
         而電影中的法國口音英語的各種喜劇片段,除了反映這一群人的生活外,還把在法國年輕人一改老一代不愛說英語、積極嘗試說英語當中逐漸改變的情況表現出來了。而貝爾尼這個形象,除了倫漂製片人外,還承擔了同性戀角色,製造了各種求偶、拋媚眼的搞笑喜劇片段,也觸及了歐洲社會這個熱門話題。
        最後,導演選擇片場影人這一類倫漂族,也是導演和歐麥•希自己現實工作與生活的呈現。影片的道具和製作非常精緻,這得益於出生於電影世家的導演雨果•戈蘭(Hugo Gélin)的功底,其祖父丹尼爾•戈蘭(Daneil Gélin)是新浪潮時期最重要的法國喜劇明星之一,其父親夏威爾•戈蘭(Xaiver Gélin)也是法國著名導演。在祖蔭的庇佑和薰陶下,從製片和短片導演起家的雨果•戈蘭,初出茅廬便小有站,《倫敦父女檔》中貫穿始終的倫敦片場、製片人和跑龍套情景,一定程度也是導演致敬自己和歐麥作為影人的歲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OTA1MzcxOA==&mid=2650524069&idx=1&sn=ee7109bcc0700d40c265306d673129b6&chksm=8fee425cb899cb4a6ce4a5251136226bc260aa9061e9d7c62f5f47d47779859a60054c5d9a6d&mpshare=1&scene=1&srcid=12292NA2PPG7ZZvxP3lJkFud#rd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