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神鬼駭客:史諾登 Snowden

斯诺登/斯诺登档案/TheSnowdenFiles

7.3 / 163,185人    134分鐘

導演: 奧立佛史東
編劇: Kieran Fitzgerald 奧立佛史東
原著: Anatoly Kucherena Luke Harding
演員: 喬瑟夫高登李維 雪琳伍德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arry2012

2016-12-13 00:16:37

自由與責任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2013年6月,美國前CIA成員愛德華•斯諾登洩漏了美國國安局大量秘密文件。由此引出了「稜鏡」監控計劃,即美國從2007年開始,對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進行電子監聽。美國對於製造這場危機的斯諾登,迅速將他列為「叛國者」,並展開調查。
之前已經有了關於斯諾登的紀錄片《第四公民》,由斯諾登本人冒險出鏡,講述了斯諾登是如何在媒體的協助下,揭露了稜鏡門事件。還獲得了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
有這樣優秀地展現斯諾登本人的紀錄片珠玉在前,電影應該怎樣去展現呢?畢竟電影並不是以還原真相為目的的。
這應該是一部意義大於內容的影片,故事要從2004年講起,斯諾登還是一個愛國的熱血青年,911事件的慘痛經歷讓他知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了報效祖國,為了反恐事業,他毅然選擇了三軍,結果小腿不慎受傷,無奈退伍。
但他愛國的心不滅,於是他從一個士兵蛻變成了程式設計師,加入了CIA。憑藉著他優秀的電腦能力,上級對他越來越賞識,他接到的任務也越來越私密。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任務要調查一個巴基斯坦大使,正式接觸到了「稜鏡」計劃。
通過這個系統,你可以對敵人的電話、語音、郵件、社交網路甚至攝影頭進行監視和監聽,把巴基斯坦大使查了個底朝天,最終搞得別人家破人亡。隨著工作的深入,他變得越來越懷疑自己,越來越不安,恐懼也一步步在擴大。後來他先是發現自己研發的安全系統被改造成了無人機的殺人機器,只要恐怖份子輕舉妄動,他們就能遠距離操作,向他們扔炸彈。
之後,他發現反恐只是一個幌子,真正在監視的對象其實是美國的公民,毫無疑問這和「言論自由」,「人權至上」的美國思想背道而馳。
斯諾登在尋求自我發展的過程發現了組織在監控大量公民隱私的行為。但一開始斯諾登本人也並沒有對這類政府行為產生強烈的牴觸感,他甚至想利用這層搜索系統來為自己服務。儘管最後因為與上級的觀念不合而告終。但不得不承認,斯諾登自己在這次不快的自我突破中,發現了一條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儘管充斥著對隱私窺探的強烈不適感,期間還經歷了幾次離職,但他還是一直從事著此類工作,並且在這個領域有了一定的成就。
他的精神壓力來自這數據分析監控本身繁重的數據處理量,與他心裡對這份工作的預期產生的偏差;以及NSA以國家利益為幌子的非正義監視民眾隱私的行為,讓他——一個充滿正義理想的人產生了疑惑。事業發展的侷限性,與他個人的認知產生了衝突,不僅影響著他的身體機能也動搖著他的思想意識。而越級以及對權威的挑釁,使他自己過早的成為了組織的監控對象,以致最終把他自己逼入死角。
這樣的連番打擊下,斯諾登日漸萎靡,最終,他決定揭露美國政府這一行為。他用魔方從總部拷走了所有的核心機密,躲過了安檢,並在香港把這些文件向記者公之於眾。
敢將這一切拍出來的,是導演奧利佛•斯通 。他出了名的膽子大,執導過一系列傳記片。《刺殺甘迺迪》、《天生殺人狂》、《尼克森》……在這部片子上,奧利佛•斯通以斯諾登向英國衛報爆料的過程為主線,在講述過程中一點一點插入斯諾登發現美國稜鏡計劃的全過程。誠然,斯諾登的下半生都將生活在恐懼中,整日為性命擔憂,顛沛流離。但他為什麼要放棄穩定而富足的生活,讓自己身犯險境,遠走他鄉呢?在電影最後,斯諾登本人作為彩蛋出場時這樣說道:我獲得的最大的自由就是,不再需要擔心明天將會發生什麼,我很高興我今天所做的一切!
導演奧利弗.斯通為我們還原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斯諾登,從事業與愛情方面,全面的了解這樣一個人物,並還原了整個事件發生的前前後後,讓我們看到了事情經過的全部過程。而且,約瑟夫.萊維特對這個人物從外貌與性格進行了高度的還原,充分展現出來了角色內心對他所要披露事情的高度緊張與不安,並摻雜著對愛情的保護與謹慎,努力讓人物變得真實感十足。於是乎,在電影裡面看到的斯諾登不僅僅有著天才的頭腦,更背負著愛情事業與心中理想的那份執念,他本來是以一個報效國家的心去對待自己的事業,可是當他見到了種種讓人髮指,令人感到憎恨與噁心的真相以後,他改變了自己的看法,當自己參與進去種種不可告人的項目當中以後,內心之中良知喚醒了他對真相與自由的渴望,從而走上了披露國家機密的這一條道路。他原本有著優越的薪酬待遇,可以過著富足的生活,但是他拋棄了這種生活,選擇背叛自己的國家而不再背負心中的罪惡,這種做法是勇敢的,更是值得人們敬畏的。
導演為了劇情不像紀錄片那樣枯燥無味,為角色加入了愛情故事,從而讓電影變得更為豐富多彩,也更能了解角色的生活,但不得不說的是,愛情的戲份在提升劇情的同時,也拖累了人物的發展,電影中的兩個人的關係處於一種極不自然的狀態之中,一方面想要表達愛情的簡單與唯美,另一方面又想要表示兩個人的關係處在扭曲又難以訴說的難言之隱之中,這讓愛情變得很糾結。電影最主要的目的是表達監聽項目的泄密事件,顯然愛情戲份並沒有主導或影響到整個事件的發生,完完全全是斯諾登自己一個人在處理整件事情,愛情只是一個分支的存在,兩者幾乎沒有任何之間的聯繫。如果說愛情給了整個事件背後的支持的話,鋪陳愛情故事會讓電影看起來更為感人,可是這裡的愛情幾乎和事件沒有一點聯繫,也就無法鋪陳出女主角所具有的重要地位,當整個機密在坦白的過程當中,完完全全是斯諾登一個人參與的,女主只是在整個事件披露以後才知道,打著以保護女主的名義來為愛情冠名,說是一種善意,不如說是一種無奈之舉。不過導演強行加入這麼一場愛情故事,沖淡了很多色彩濃重的政治氣氛,也讓電影的氣氛變得不是那麼的嚴肅與激烈,反而像是一種水到渠成的過程,沒有營造出令人膽顫心驚與恐慌的氣氛,減少了角色心中所呈現出來的負罪感與壓迫感,更像是一種鼓勵,也像是一種讚揚。
斯諾登的經歷並不是十分具有傳奇色彩,可以說是很一般,在電影中也看以看的出來就是過得一種普通人的生活。他並沒有真正的接觸到政府上層所涉及到的機密,僅僅處在一種項目的開發與技術的改進上,更多的是以電腦工程師的身份出現,他得到的機密只是偵測到的數據。也就是說他揭露出來的東西只是政府陰謀計劃的一小部份,能夠反映出來的東西也只是冰山一角,但是給人的反映卻是巨大的,因為它讓個人的資訊變得不再安全,個人隱私更是被人任意窺探,倡導的崇尚個人自由,保護個人隱私的謊言昭然若揭。這讓人麼頓時沒有了安全感,更對政府的行為產生了懷疑,那種不信任與不相信的質疑讓人們對政府產生了牴觸,如果連自己的隱私都保護不了,何談什麼人權可言?所以說在人們的心目當中,斯諾登可以稱之為是英雄,因為他給了我們這些普通民眾一個真相,那就是沒有隱私沒有自由,所有一舉一動都在政府的監視之下,而且還冠以一個保護安全的名義肆意的侵害我們的權力,這就是霸權,這就是強盜。雖然我們改變不了事實,但是能夠得知真相,至少還有一點心理準備。
不過可悲的是,當斯諾登披露了整個監聽計劃以後,在尋求政治避難的時候,只有一兩個國家公開接收他的申請,更多的國家選擇的是拒絕與逃避,這反映出來了其實每個國家的本質是一樣的,做的事幾乎也差不了多少。即便是披露了事實真相以後,得到強烈反映的也只是普通民眾,對於國家政府而言,已是秘而不宣的事情。這不得不讓人感到悲哀,我們所認為的英雄其實都變成了國家的公敵,被我們冠以英雄的稱號以後卻只能以一個叛國者的身份活著,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鄉,再也見不到親人們的面容,不得不說這樣的代價確實有點太大。英雄總是孤獨的,自古都是這樣,每一次英勇的壯舉以後,換回來的代價卻是一個人的流亡與孤獨,這是一個無奈的現實,也是值得唏噓的一件事情,唯一能夠感到欣慰的是來自人民的敬仰,也對得起自己內心追逐真相的渴望。斯諾登,一個普通人卻做了一件偉大的事情,他的名字已經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代名詞,更是這個時代的焦點人物,但他的人生卻是失敗的,他失去了一個正常人生活的權力,每天都過著躲躲藏藏的生活,被人監視居住,甚至面臨著終身牢獄的危險,要問這到底值不值,我想一般人是體會不了的。
電影宣傳的自由主義價值觀,明顯與美國政府的監聽計劃發生衝突。但還是有人敢拍,不管經歷再坎坷,它還是上映了,並在全球十幾個國家公映。這或許,也是一種自由。
與記錄片不同的是,影片從斯諾登本人的視角,更為感性的呈現了一個「人」的變化過程,而非僅對"斯諾登透露NSA稜鏡計劃」這個行為事件的簡單描述。探討這部電影的本身,其實就是在探討斯諾登本人。
從影片的刻畫來看,斯諾登是一個聰明、內斂、又頗具英雄主義情結、不安於現狀敢於尋求突破的人。從他進入NSA一開始,他的工作過程就充滿著不如意,不論是工作崗位、個人發展與上級的關係,都是處在極不和諧的狀態。他的懷才不遇與人際交往中的「矯枉過正」就如當今許多的「職場小白」一樣,在整個大的工作環境裡顯地十分格格不入。 如果它只是一名普通公司的程式設計師,他可以因為這種不適應感,而選擇離開或更換一個新的工作環境。但他所處的機構是政府高級情報機構,沒有存在更換環境的可能。不適應只能適應,要不就是在組織內部去尋求自我發展的途徑。
換個角度考慮,將NSA非正義地監控公民的行為洩漏出去,這是斯諾登一個置死地與後生的做法。斯諾登洩漏NSA機密文件的目的並不完全是出於公眾利益的考量,更多的還是在為自己尋找出路。是一個大膽的賭博行為,因為本身NSA的非正義性給了他這次有目的的泄密一個正義的說法。
其實他完全可以像許多媒體的線人一樣,不露臉,只說事。但他明白他這樣做並不能對他如今窘迫的工作生活困境有任何改變。所以他變被動為主動,在媒體高調露臉,將自己暴露在大眾目光之下,他反倒安全了。因為政府的非正義行為所造成的輿論壓力,反而沒辦法讓政府秘密地或者輕易地對他採取任何行動。而本身涉及個人隱私這類人權問題,在美國這個言論相對自由、政體相對民主的國度所造成民意影響力,也足夠把他送入神壇。所以,某種意義上說,他的人生因此而改變了,他被監控的危機解除了,他的英雄主義情懷與人生的價值也得到了實現,他不再僅僅是一個機構的附庸,他已經成為了一個歷史。
斯諾登的名聲大噪要感謝美國這塊相對民主自由的土壤以及網際網路數據大潮的助推,以及他自身過硬的技術才能與聰明的頭腦。在「斯諾登事件」中,媒體起了直接作用。數字資訊化是把雙刃劍,既能成為政府控制輿論、政治斡旋的把柄,也能成為資訊快速傳播發酵的有利場所。事物的矛盾性,推動事物的發展。斯諾登的這個「個人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推進了民主,順應了潮流,所以成為「英雄」。
自由,自由,自有道理是什麼?蕭伯納說:自由意味著責任,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都畏懼它的緣故。也許因為自由就意味著責任。行為者的責任程度與其自由程度應該是一致的;不幸的是,人們本性當中的東西使人們想要擁有更多的自由,卻不願意承擔更多的責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