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重返心原點 The Hollars

霍拉斯

6.5 / 9,090人    105分鐘

導演: 約翰卡拉辛斯基
演員: 約翰卡拉辛斯基 安娜坎卓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七幾良

2016-12-10 02:33:28

經歷生命的困局,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觀看這部電影的最初動機只是所謂的Anna Kendrick補全計劃,看完以後,卻是意想不到地十分喜歡這部美式家庭溫情電影。

 1.故事主要情節梗概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家庭的父親和他的兩個兒子與他們已經、曾經、將要成為妻子的三個女人之間的故事。三個男人分別處在人生的三個階段,各自面對著讓他們極其困頓、無助的境地。而母親的人生智慧似乎在潛移默化中對Hollar一家人產生了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撫慰。

2.主要人物形象與他們各自的困局
       父親已然年邁,他深愛著陪伴著自己一生的妻子,但是傳統、守舊的父親形象,讓他對於這種「愛」的表達顯得有些奇怪和不自然。他在一個小城鎮,經營著一家不景氣的小公司,面臨即將破產的前景,父親心中滿是苦澀,可是因為不願讓妻子為未來擔心,他始終隱忍不說。
       大兒子是一個相對潦倒、失敗的,正在步入中年的形象。觀眾大約可以猜測到,他幾乎沒有成長的度過了自己的青年時期,由於缺乏十分遠大的理想,讓他習慣於留在小鎮中,給自己的父親打工,而對於外面的打拼生活毫無興趣。對於建立家庭以及如何成為一個丈夫、父親亦缺乏長遠的設計與準備,最終導致他婚姻的失敗。影片中,他主動與妻子離了婚,然而卻在歷經人生以後幡然悔悟,拼命試圖彌補,然而使用的方法在觀眾看來卻是如此的幼稚、不合適,經歷了生活的洗禮以後,他終於領悟了些許什麼道理,可是他還是沒能夠體味到更多的東西,那些能讓他的生活發生本質的飛躍與改善的東西。
       小兒子則是一個舊規則破壞者的形象。影片中對於他的早期生活似乎沒有過多的介紹,但是觀眾同樣可以大概猜測到,他應該對於父親的生活方式、大哥對於人生的選擇並不認同,甚至由於某種價值觀念的衝突而最終導致他與自己的家庭矛盾重重,以致於最終幾乎與家裡不再聯絡。他們關懷著彼此,但卻受困於形式上的隔閡,而淤積於心中無法表示。他仍然沒有放棄初心,獨自一個人在紐約追逐著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人生,但是當再次見到病重的母親時,他還是親口說出那句大概他始終不願意承認的話——他已然意識到自己並沒有創作漫畫的天賦。現實生活的冷酷顯而易見無時無刻都在積蓄出愈加巨大的壓力,然而向生活妥協卻意味著獨立人格某種意義上的粉碎,這種矛盾在影片中從始至終壓抑著小兒子。事業、理想的這種困境,催生出他對於自我肯定的恐懼,Anna Kendrick扮演的女友是那麼看好他,認為他是一個好男友,也將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但是小兒子本人卻始終無法肯定這種評價,無法這樣定義自己,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異消磨了他的信心,讓他的生活充滿了畏懼與挫敗感。

3.側面描寫的關鍵人物:母親
       生命中每個階段都可能出現讓我們手足無措的困境,哪怕你原本所求得並不多,只是想要一個安穩的屬於自己的精神角落。
       父親想要經營好自己的小公司,讓妻子以及大兒子的生活質量有所保證,更進一步,讓自己的員工們也擁有一個穩定美好的人生,這大概是一個父親、一個成年男性最基本,但卻最為真實的驕傲。
       大兒子想要挽回自己的家庭,他只是希望擁有像父親一樣的穩定生活。他的所求比父親的還低。
       小兒子想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建立自己的家庭,並且能夠給予未來的妻子、子女一個安穩、有質量的生存條件。
       但在電影從頭到尾的進程中,這些願望都處於擱淺的狀態,甚至是面臨永久廢棄的危險。而一片荒蕪中的破局人物,就是在這部影片中那個引出了整個故事的、那個需要實施摘除腦瘤手術的母親。
       她默默無名,沒有自己的光輝業績,但是卻是整部電影中內在精神層面最堅實的一個角色。
       她已經失去了年輕時的容顏,但是她依然自信於自己,堅持打理的長髮,給它造型,因為手術必須剪光頭,而心情失落;
       她打理著家裡的開支帳目,明明已經知道了丈夫的公司瀕臨破產,但是她沒有點破,為自己的男人保留他所期望的最後一絲自尊;
       她患有糖尿病,不能吃最喜歡吃的玉米片和雪糕,但是兒子們都是如此粗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母親沒有點破,就只是收下了兒子的關心,刻意忽視了他們的失職,直到護士進來制止了一切。
        而母親臨近手術之前和每個家人擁抱時候的悄悄話,最集中的體現出了母親的良苦用心與她的人生哲學。她告訴小兒子的女友:她很優秀,小兒子配不上她;她告訴丈夫:堅持住,他們一無所成的大兒子還需要他;她告訴大兒子:堅持住,事業將盡,老年可能喪偶的父親需要他;她告訴小兒子:他的未婚妻和馬上出生的孩子需要他。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她並不是欺騙,更多的是點明、強化每個家人之間的聯繫,讓他們不再孤獨前行。
       影片從頭到尾幾乎都是在正面描寫父親,和兩個兒子,幾乎沒有母親獨自的戲份,但是觀眾卻可以從這些種種互動中猜想到,在醫院等待手術的日日夜夜,這個在Hollars一家中似乎最沒有存在感的母親,她都在想些什麼。
      母親是這個家庭得以如影片講述的那樣穩定在一起的關鍵。

 4.個人對本片的簡要的評價
       日本電影有很多這類的電影,讓我印象也十分深刻,比如2015年的《海街日記》以及今年的《比海更藍》。亞洲的此類電影,一般更加著重氛圍的營造,細緻的刻畫主要人物在電影情節中精神狀態的變化,講求「領悟」而不點透,觀眾如果不去仔細體味,會很容易產生「這部電影什麼都沒說」的感覺,但是一旦你跟隨主角們一同經歷一遍那些故事,你馬上又會產生類似「這部電影說明了一切」的感覺。
       而這部典型的美式家庭/溫情劇,在使用東方文化的審美準則的評價下,可能就會顯得不那麼具有禪意,不那麼具有生活的深度,結尾的處理也相對比較戲劇化和理想化。
                                                       
5.電影精神核心
       正如Stephen Guise的《微習慣》書中所寫:「當今世界的生活節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所以我們的壓力也更大了。生活並不完美,事實上沒有壓力,生活也不可能正常進行。」 如何面對壓力,如何面對人生的大大小小的困境成了每個人的必修課,情感失敗、理想幻滅、家庭破碎、事業受挫……這些狀態,在現代社會算得上是字字誅心,然而真相卻是,這些經歷幾乎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遭遇其中的幾個,甚至全部。並且,隨之產生的抑鬱症人群似乎也在逐漸進入公眾的視野。
        這類家庭溫情影片更多都是著眼於某種價值觀、人生觀的傳遞,而不是某種方法論的證明。喜歡它們,有時候更多的是因為它們給我們一種信念與力量讓我們繼續走下去,告訴我們在生活的漩渦中,我們並不孤單。然而在真實生活中,「如何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不是看電影的時候正能量滿格,看完電影該如何還是如何。」 這個更加真實的命題,需要我們每一個身處自己的人生困境的人各自努力,從而最終才能走過各自的人生低谷。

6.結束語
        我也正身處自己生命中的一段低谷期,是不是真的可以走出去我也不是那麼篤定,但是我肯定的是:每當我們面對人生的困境時總是會極度的質疑自己的一切,但是一旦你能夠挺住,熬過那段困苦的歲月,當你回溯那一切過往的時候,就必然會發覺,當初所謂的困境竟然都變得如此淡然。
        願看過這部影片,喜歡這類影片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所期望成為的那個更好的自己。
---------------------------------------------------分割線---------------------------------------------
【一些類似影片的個人歸納,持續更新】
P.S. 由於完全沒有相關電影知識的積澱,分類完全是按照自己喜歡
(1)基於亞洲文化基調的電影
《比海更藍》(2016),《墊底辣妹》(2015),《心花路放》(2014),《盜鑰匙的方法》(2012)
(2)基於歐美文化基調的電影
《霍拉斯一家》(2016),《說來有點兒可笑》(2010)
(3)基於視覺表現手法的歐美電影
此類電影多採用大量的分級鏡頭來直接展現主人公崩潰、晦暗、陰鬱的狀態,有些充滿的荒謬而不真實的情節,比起溫情/家庭劇,此類電影子乎沒有溫情可言
《猜火車》(1996),《污垢》(2013)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