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西方極樂園--Westworld S1

西部世界第一季/西方极乐园

8.5 / 534,778人    60分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北二

2016-12-07 06:08:44

意識的起源 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不得不說從純粹製作的角度來說,《西部世界》第一季還是有一定的瑕疵的,劇情發展也有一定的漏洞,但是瑕不掩瑜,《西部世界》最富有魅力也是最吸引的地方在於它引起了觀眾對於「意識」的思考。

影視作品 — 電影才誕生區區百餘年,電視劇不足五十年,從宏觀的藝術史角度來看是正在萌芽正在起步的初級藝術,正如大多數藝術類型一樣,電影(電視劇)的主題大多是圍繞人為核心展開,通常是講述的宗教,道德,幸福,愛,生死觀和自由等等主題,這也被成為「人文學主題」,也是我們在電影電視劇中常見的主題和內容,後來有一位敘事學的大師把所有人文學的主題進一步歸納為驅逐、禁令、背叛、勝利、婚姻等等敘事情節原型,稱之為「母題」(引自《故事形態學》),對於故事的熱愛與好奇是來自人類血脈深處的遺傳,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依然痴迷於各種各樣藝術作品中表達的各種故事。

故事學傳統
這是《西部世界》向我們展現的第一個層面,到底什麼是故事?為什麼人們如此熱衷於故事?
如今我們可以從小說電影戲劇等等藝術作品中汲取故事,在《西部世界》設定的年代,人們可以通過一種的新的方式體驗故事:參加到西部世界主題公園中,通過和機器人(host)互動,體驗潛在的故事線(line story),可以說這種體驗方式是一種不同於七大藝術之外的方式,它更近於遊戲,又保持著相當的真實性,它基於電影和戲劇的劇作傳統,又不會拘泥在刻板的劇本中,毫不誇張的說它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那麼為什麼人們對於故事唸唸不忘,對於西部世界公園流連忘返呢?其實從主角之一的威廉身上,我們就能略窺一斑,威廉不斷地返回西部世界,不斷地尋找迷宮的中心,不斷地尋找答案等等行為,說明了故事能夠讓人不由自主的聯想到自身,不由自由將故事的人物情節帶人到自己身上,從而獲得額外的生命體驗,這種短暫的擺脫現實生活,進入虛構的身份的模式正是人們在夢中才能體驗的感覺,但是夢具有不可靠性,人們無法在清晰的情況下感受夢境,於是便有了故事,便有了西部世界公園的模式:讓你能夠清晰的感受夢境,脫離現實。

其次在夢境這樣歡愉體驗之後,便是對自身的重新認識和發現,這也是威廉接觸到的第二個階段,這種故事的在遊戲和電影居多,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為所欲為,也不可能上天入地,而故事恰恰彌補這種我們先天的某些缺陷,徜徉在故事的海洋中,強烈的代換置入感,讓人可以體驗為所欲為的感覺,那麼在為所欲為之後,便是對於「我到底為什麼要幹這些事」的思考,這便是對於目的和結果的思考,對於結果的思考就是對於死亡的思考,正如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人終有一死,任何事物無法逃脫滅亡,那麼什麼是死亡,死亡的意識便引起了人的思考。如果認定了結果就是死亡,那麼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人愉快滿足的活在世界上呢?這就是生死觀。

第一個有意識的人類第一個思考的問題就是什麼是過去,什麼是未來,什麼是活著,什麼是死亡。如果對於死亡思考不清楚,那麼活著就沒有意義。當但是如何思考死亡呢?第一個就是觀察周圍生物的死亡,一顆小草春來冬至,十個月就死了,一隻小鳥,破殼而出,飛翔藍天,交配繁衍,最後幾年就死了,再到其他動物植物,甚至到人類本身,人存在的過程就是不斷見證他者的滅亡,從而反思自身的意義。在觀察其他生物之後,就是置入自身的思考,也就是撰寫故事的開始,第一批對於生命有了體悟的人撰寫了故事,傳至後人,這就是我們如何一步步將先祖的智慧傳至內心。

內心的聲音
在《西部世界》中我們不至於一次看到機器人主角們聽到內心的聲音,follow the voice,到底什麼是內心的聲音呢?影片中給的解釋是 這是阿諾德提前編寫好的模式——讓host聽到自己的程序。
也就是讓程序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執行這一段代碼行,不是程式設計師規定了程序,而是代碼行啟動了程序本身。變相的說就是自己執行自己,阿諾德稱之為自我意識 self consciousness

很少有電影或者文學作品戲劇作品在探討意識以及意識的起源,更確切的說電影或者小說本身就是意識的衍生物,你怎麼能用衍生物來探討源頭的本質呢?當然這只是不成文的規定,同樣是人類意識衍生物——哲學,就將探討意識、意識本質和意識起源視為本職工作,歷史上有很多哲學名家做出了關於意識的結論,有我們耳熟能詳的的馬克思先生——意識的起源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還有柏拉圖先生主張理念王國,而意識是理念王國和人類之間的一座橋樑。拋開先哲的理論不談,我們從《西部世界》的意識論說起,當然這不是全盤否定以上的哲學理論,只是分析另一種理論而已,不排斥以上的哲學理論。

《西部世界》中大部份關於意識起源的理論來自這本書《二分心智的崩潰與意識的起源》


這是起源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論的書籍,當然它不是完全照搬了精神分析的理論,而在精神分析的基礎,總結歸納和創新。
首先書中提出意識的基礎是記憶,如同影片中講的一樣,首先讓機器人host保留記憶,然後他們會處理加工記憶,其中尤其重要的痛苦回憶,現代醫學也表明痛苦能讓人分泌一種特殊的刺激素內啡肽(endorphin),這能讓人的大腦溝壑更深,換句話說能讓人記得更清楚,這也和動物的趨利避害性有關,痛苦使人(動物)銘記,從而避免下次發生。除了讓人記憶更清楚,痛苦還能讓人腦神經連結更加頻繁,促進聯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隱喻」和「換喻」。
隱喻和換喻是人類大腦的潛在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產生意識的重要支柱,其實在人類的做夢的時候,隱喻和換喻就表現為移置和凝縮,比如當你擔憂你的身體時,夢中就會以夢見房子倒塌,夢見毒蛇纏身等等形式展現,因為在人們的生活中「身體垮掉了」和「房子垮掉了」具有縱向的相似性,這便是夢中的隱喻,同理還有換喻,毒蛇和疾病都不好的食物,而且他們具有橫向的相似性,我們常常將疾病比作毒蛇,因為它們都是纏在受害者的身上,這便是換喻。隱喻和換喻是人類意識的兩大支柱,是人類思考的起點,也是無數藝術手法的起點,比如在詩歌中,我們看到用鶯雀的叫聲比喻內心的歡愉,用出生的太陽比喻前途光明等等,隱喻換喻的出現是人們開始初步進行抽象思維,開始講不能直接體現的概念用某種可以再現的方式表達。

藏在抽象思維後面的就是意識,也就是我們開始為了思考而思考,思考「思考本身」
就像是阿諾德講的一樣,意識和意識體系不是一個從下而上的簡單的金字塔式的體系,雖然我們可以試圖這樣理解它,但是實質是意識體系更像是一座迷宮,我們人類要在其中探索千年萬年,也許我們人類永遠不能得到答案,或許只有我們的製造物,才能冷靜地思考我們本身。
——所謂「當局之謎,旁觀者清」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