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半场无战事/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半場無戰事

6.3 / 17,771人    110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Jean-Christophe Castelli
原著: 班方登
演員: 喬歐文 克莉絲汀史都華 馮迪索 蓋瑞特荷德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iss power

2016-11-19 02:56:06

一個存在主義者如何回答「普度眾生」的問題?


李安的哲學是東方哲學(大乘佛教)與存在主義的深刻結合。這種結合在《少年派》中體現為海闊天空的場景構想和奇幻的宗教體驗。派是我們愛做夢的年少,對奇幻和冒險的憧憬。而比利林恩中,所有美麗和幻夢被導演冷酷地打破,只變成三個字,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美色,食物,金錢。

作為一個看《少年派》不下十遍的李安迷,我已經很習慣李安的套路。李安善用暗語,真正的表達和看不見的情緒推動,全部是在冰山之下,要前後結合起來思考的。在這裡,我慢慢把自己看見的一些暗線挖出來,昨天晚上剛看的,有很多細節之處可能會有偏差,還請大家指正。

讓我們先從「美色」這條線來看。這條線的明線是:林恩和姐姐對話,說明白己是處男。接著作為英雄接受採訪,十分鐘後跟美麗的菲姍make out。球賽開始,奏樂,在這個聖神的時刻林恩對未來生活產生極其美好的幻想,淚流滿面。歌舞表演結束後,B班和工作人員爭執,啦啦隊姑娘們來拉手走下去,此時林恩和菲姍有了第二次對話,這一段很平淡的對話裡藏了很深的玄機。最後,兩人在比賽結束後接吻,告別。林恩看到姐姐,又說了這句話:我可能到死都是處男。

在這條線中,大家可以先思考的問題有這麼幾個:

1、一個長得不錯的德州白人男生,為什麼19歲還是處男?(這不符合常理)
2、情緒高潮的性幻想,大房子,金毛狗,為什麼導演刻意安排的是女上位?為什麼比利當時會淚流滿面?
3、菲姍和林恩的第二次對話中,說道自己為了瑣事煩惱,提到(引擎作響,室友的貓把沙發抓破了),這兩句台詞是什麼含義?
4、告別的時候,菲姍對林恩表達崇拜,大家都解讀出來她愛的是英雄的標籤,為什麼最後林恩對姐姐說自己仍然是處男? (否認和抹去剛剛發生的一切)

第二條線則是「食物」,人活著,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就是吃飯而已。從《飲食男女》開始,李安對於食物的語言和意義就已經駕馭得相當純屬,吃什麼,和誰吃,怎麼吃,食物本身就帶來了一切盡在不言中的種種含義。我們回顧一下從影片開始:林恩剛剛回家的時候,母親說做起士焗雞給他吃,冰箱裡已經放滿了他喜歡的可樂和Dr.Pepper。家人的晚飯,菜品是可樂、起士焗雞(火雞)以及一大坨很難看的藜麥。進入體育場內,兩邊售賣的Papa Johns, Burger King 和各種香腸。剛剛坐下來的時候,他們盯著前面的觀眾端著大份的Burger和薯條,有了這樣一段對話:「你說這些人在想什麼呢?」「深沉的問題吧,哲學,上帝,生命的意義。」 接下來,是華麗的午飯,鏡頭特寫又落到了羽毛裝飾的火雞上,被裝飾得豐滿華麗的自助餐吧,然後是狼吞虎嚥的B班大兵們,嚇到了旁邊穿香奈兒套裝的一位老奶奶。餐桌上,一位頁岩氣開發商過來對話,然後被當成出氣筒罵了。之後,B班大兵回到座位上,買來的飲料是一人一杯咖啡。中間有人突然拿到一瓶Whisky,藏起來(重要,注意!) 並不知道那瓶Whisky是哪裡來的,只知道有人送的。另一個和食品有關的暗語是「頭疼藥」,一共出現了三次,從車上跟manager要,到了會場後manager忘記給他,後來見完大老闆之後給比利了。此外,牽強一點地說,死去的上校名字,也和食物有關,他叫「蘑菇」(Mushroom)。

在食物這條線中,大家可以思考這麼幾個問題:

1、為什麼死去的上校叫Mushroom(蘑菇)?你知道蘑菇是什麼的話,其實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導演會這樣取名了。
2、林恩的家庭晚餐,火雞,藜麥,可樂,整個餐桌上的畫面色彩是非常單調的。兒子載譽歸來,為什麼我們卻完全感覺不到歡樂、慶祝的家庭氛圍?
3、導演用食物渲染普通美國民眾,肥胖、臃腫、粗鄙,無節制的喝可樂、吃漢堡、吃薯條、披薩的樣子,是為了說明什麼?
4、在那頓很華麗的午餐中,為什麼導演要刻意渲染大兵們狼吞虎嚥,驚呆四座的樣子?當中有一句重要的台詞是:體育場的蛋糕太好吃了(The Stadium Cake is so good), 為什麼導演選中的食物是一塊沒有營養的奶油蛋糕 (而不是鵝肝、牛排等更好更高級的食物)?
5、「頭痛藥」前後三次的出現,都在說明什麼?
6、那瓶Whisky是從哪裡來的?怎麼忽然就有人送他們whisky了,那是誰呢?為什麼要送他們Whsiky呢?

最後,剛剛提出的所有問題,明線暗線,可能都要串聯到「金錢」「貧富」的主題上來。關於金錢這條線:從高級酒店,加長悍馬開始,我們有了一個華麗的場景開端。悍馬上黑人公關說,拍電影,一人十萬美金,然後他們開始討論十萬美金要拿來買什麼。鏡頭跳轉,比利回家,他家的樓很破,年久失修的樣子。和嫂子對話,說哥哥出去打工了(後來這個哥哥在整個家庭場景都沒有出現)。父親癱瘓。再到姐姐身上的疤痕,深夜打工開車回來被一輛奔馳撞了,在醫院時未婚夫甩了姐姐,比利憤怒地砸爛了有錢未婚夫的新跑車,才被迫入伍。大老闆,球隊的擁有者Ogasby,第一次問候他們、在鏡頭面前表達對英雄的崇敬,第二次出現則是和他們談合約,畫風突轉。吃飯時,談到退伍後,有一名技術兵說道自己可以去IT企業,收入很好。中間和waiter小哥一起抽菸,三個人說有人花二十萬美金只為了能買個座位的權利,而自己要養家,待遇太差了,也想去當兵,能拿到六千美金,還有很好的福利待遇。三個人默默無語,抽完一枝煙。再轉回拍電影,十萬的報價,希望落空,唯一的offer只要班長和林恩,變成了每人5500美金的巨大落差。到最後結束前,姐姐來找他,開了一輛顯然很舊的酒紅色二手車。

金錢,是現代社會中所有行動和所有存在的根本原動力。食物、衣著、住房,也無不跟金錢有關,在單純的金錢線中,我們可以思考的問題是:

1、林恩和B班的大兵們,從他們想買的東西來看,說明他們的原生家庭狀況如何?
2、從林恩的家庭結構和家庭成員來看,為什麼他們的家庭較窮?
3、姐姐想把林恩留下來,除了負罪感和捨不得,還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原因嗎?
4、關於金錢的矛盾激化,在老闆身上得到體現,老闆將他們請來體育場,在鏡頭面前各種尊敬和崇拜幾乎流淚,到會議室裡談電影Offer的冷酷無情,老闆在想什麼?
5、為什麼吃午飯的時候,做頁岩氣的企業家如此友好,卻激怒了班長?
6、劇中下台之後,大兵和工作人員發生第一次矛盾衝突,與在停車場內工作人員衝上來打人,為什麼這些基層工作人員對他們如此粗暴野蠻,甚至還要衝上來報復? (臨時工啊,臨時工)

好,三條線,幾個主要問題講完了。接下來我們一層層地把衝突、矛盾和價值觀的變化,重新構建起來,最終理解,導演在這部戲中,怎樣一層層地構建夢想,再打破夢想,最後來完成了——大乘佛教與存在主義深刻結合的哲學表達。

整部電影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是:比利林恩的自我價值,幻想,崩塌,與重建。

在第一層,我們看見的是榮耀,是大兵們犧牲自己而保衛國家,得到關注和榮譽。此時,他們的意義被構建為國家的英雄,是眾人的驕傲。大兵們自己也在這個角色中感到非常飄飄然,這是他們的第一層幻覺,我是英雄,我正在被崇拜、被欣賞,我們可以和真命天女一起演出,我們在全國上各種主流媒體得到關注。這是第一層的幻夢。

然後,第一層幻夢就很快被破掉了。「有時候我在想,我們這樣的人是不是值得被保護?」腦滿腸肥的,庸俗不堪,甚至對他們惡言相向的普通民眾。很快打破了這種我為人民的幻想。

當他們開始講冠冕堂皇地話的時候。當比利是為了避免入獄而不得不三軍的時候。當他們在媒體面前美化自己的軍旅生涯的時候。他們回到第二層的現實——三軍也許並非是一種主動的、為意義獻身的偉大選擇。它其實是每個人出於無奈,走投無路而被迫做出的選擇。就像此時此刻銀色勳章加身的比利,其實只是為了避免入獄、為了姐姐才不得不三軍。就像他們被認為是英雄的那場戰役,緊張、混亂而沒有章法,策略失誤和mushroom的犧牲。他因為那一天而成為英雄,那卻是他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並不光榮,也並不偉大的一天。

從無所不能的英雄開始,李安輕輕就破掉了這個雲端的幻夢,把他們拉到了深深的地底,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深淵中掙扎,都只是在美國社會中沒有選擇的普通人。比利問班長,如果你有選擇,你還會回伊拉克嗎?班長說了三次,我沒有其他選擇,所以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

其實,英雄是假像,沒有選擇,才是真相。那麼,我們因為窮,因為我們無能為力,因為沒有其他選擇,採取參與戰爭,我們是loser,這就是全部的意義和答案嗎?

這裡,還有第三層的幻想,我們曾經沒有選擇,那今天,當我們已經是英雄之後,是否可以用英雄的名義,來商業社會換一個合理的價碼,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補償。上媒體,站台,被採訪,都是虛假的光環,但隨之可能而來的「十萬美金」,卻是所有大兵們一直唸唸不忘最重要的事情。人可不可以單純地給自己一個對價,把自己當成某種商品出售呢?錢帶來某種安全感,選擇權,和人生被改變的喜悅。是否可能呢?

而十萬美金標誌著的,從「英雄」到「成功變現」的路徑,最終被證明走不通。每個人都會問自己,我的價值在哪裡?我真的有價值嗎?對於B班的同學來說,他們將自己的英雄價值,錨定在了拍電影的10萬美金Offer上。活在商業社會久了的人,都知道用價碼來衡量一切。那麼,什麼虛無的、愛國的的意義如果不能被「庸俗眾人」認同

班長與比利在老闆會議室裡,因為5500美金,而感到自己像乞丐般受辱,最後說:sometimes nothing is better than something。有時候,什麼都沒有,比有一點總好。這句話背後,其實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如果商業社會給出的價碼夠高,好,那麼我們其實是不介意賣自己的。但第二層,心理落差,帶來的價碼落差之後,就像「英雄值十萬」在三小時後通貨膨脹就貶值到了「五千五百美金」的時刻,就是自我價值摔得粉碎的時刻。

好,第三個商業變現的夢想破滅了。自我價值該去哪裡尋找?

這個體育場不屬於他們,這個社會,這些夢想,可能也不屬於他們。屬於他們的,可能只有戰場,真實的,伊拉克戰場,真實的遠方。他們只擁有彼此,也只屬於彼此。

回到悍馬車,開往營地。他們如釋重負地說,I love u。共同經歷一場幻夢,一場破滅,而最終,一切就像是一塊好吃卻沒有營養的奶油蛋糕,像是煙花瞬間綻放卻毫無真實。所以,任何事,其實都只是人,面對自己的本心,自己當下狀況的選擇。當它被標籤化,被闡釋、被放大,被解讀,甚至可以交換和買賣的時候,都只是帶來更多痛苦的妄念和假像。

印度教,mushroom,談因果,談something larger than life,象徵物是那一隻白象雕塑。佛教建立在三條絕對真理上,諸行無常,諸受皆苦,諸法無我。而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諸行無常和諸受皆苦這兩個法印,是古印度智者們早已發現的真理,「諸法無我」是佛陀自己發現的真理。那麼,李安選擇的是「印度教」,而不是「佛教」的象徵隱喻,恰恰是因為,他對諸行無常,諸受皆苦的兩個客觀真理作出的解答,和佛教不一樣。

諸法無我,是佛陀說,痛苦產生於我們的心,如果我們在任何當下都能達到無我的狀態,痛苦便無所依附,也無法產生了。

而李安說,諸行無常,諸受皆苦,人在社會中無力,又被各種幻象和外境折磨。我們做不到無我,但我們可以選擇全部的我,用最大的誠實,和最大的勇氣,來面對現實。縱使沒有選擇,縱使有軟弱和痛苦,但這,就是生命本身。這,就是存在本身。我們不再需要尋找,「賺錢」「做英雄」「保衛國家」這些虛無的,美國夢般的意義。夢碎了,人不騙自己。來這個世界上,人要向前走,人只能也必須向前走。

這是尼采,是加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答。

地藏王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每個英雄都說自己普度眾生。空中樓閣的意義面對腐爛又淺薄的大眾,你這一生所有的血淚真的是為這些人而流?
譚嗣同拿斷頭台喚醒觀眾,康有為終究被翻案定性為小人,檯面上的人都只留下標籤和臉譜,比生命中最慘的一天變成榮耀,媒體嗜血撕咬你作為一個人最深的傷口。終有一天,我麼不在尋求理解,不在尋求作為一個人意義上的解釋和訴說。

眾生不是你旁邊的那一個,它中就必須是個虛無到哲學意義上的概念。世界上有一些工作必需要去做,有一些責任必需要去承擔。存在的主體終究明白責任只是對自己的救贖,與他人有關,又與他人徹底無關。

存在先於本質是薩特,不動聲色地講Karma是李安。觀眾們在台下嬉笑怒罵隨意評論,英雄們存在與自己的存在。

因為,我始終明白,自己這一生的責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