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半场无战事/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半場無戰事

6.3 / 17,771人    110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Jean-Christophe Castelli
原著: 班方登
演員: 喬歐文 克莉絲汀史都華 馮迪索 蓋瑞特荷德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鴉火堂

2016-11-14 14:22:44

當大家都在談論120之時,這裡來卻要分析一下這片要表現的核心


看這部電影之前,心裡一直很疑惑,《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因為圍繞這部電影的全都是120幀、3D、4K這些字眼,依我看來,電影是蒙太奇的一門藝術,所有圍繞在電影內外的元素都可以成為藝術表現形式,當然技術手段也不例外。但之前還從未有一部在未公映之前如此大張旗鼓的無數次將技術手段擺在第一、

一度我以為,這部電影只有技術看點而已,但是,120幀,又不是所有人能看到,全球只有五家電影院能夠罩得住,也是老生常談。

不,這很不李安

這有一句話叫做「3D,是商人賺錢的道具,是大師拍電影的工具」,用於形容李安再恰當不過。 作為一名電影營銷人士,等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才了解到,為這部電影造勢的唯一方式,或許只有技術手段。因為真正的好電影,就是看完有千言萬語,但是卻常常無從說起。這些不是電影賣點,卻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下簡稱《中場戰事》)的內涵。

這部電影看了兩遍,一遍120幀,一遍普通版,至於二者區別,大家說得太多了我這也無需多言了。但當所有人在力挺技術革新、120幀、3D、4K等等。我偏不,我就是要研究這部有著高新技術的作品技術之外的內容。 那麼這部電影,究竟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這部電影《中場戰事》,究竟想表達怎樣的內涵呢? 李安,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既能拍好中國片,又能拍好外國片的華人導演。

這個頗具人文精神的導演,用句俗話來說就是「文化人」。他的作品中有著深諳中式傳統文化的《喜宴》《飲食男女》,也有用武俠文化打開世界之窗的《臥虎藏龍》。《斷背山》《少年派》讓他兩度封神奧斯卡。在東西方文化差異的面對。對於這個能夠通吃東西方的導演,他最大的殺手鐧就是人文。

反戰嗎?不!主旋律嗎?不!

一場華麗麗的中場秀,伊拉克戰爭中的國家英雄,被邀請至球賽的中場休息時亮相,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但表達的內容多種多樣。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反戰電影,老生常談。也有人認為,電影是在向西方世界諂媚,美國的主旋律。這其中無非是一個左或者右的站位。

但對於一位人文系導演,想必來自東方的李安,沒有必要在西方世界站隊。人文精神,是這部電影的核心。 電影中,這群來自伊拉克的英雄在中場表演中都面對了什麼呢? 滿嘴砲火車的製片人,利益為上的老闆,萍水相逢的拉拉隊員,在短短的一天之內中,經歷了從受捧、受擁護、被邀請、被開玩笑、被遺棄、被圍毆,這幫大兵們,用一句北方方言來形容,就是「生瓜蛋」。來的時候一無所知,走的時候一臉懵逼,很多人或許都搞不清這一天都發生了什麼事。然而結束之後,他們還要匆匆趕回伊拉克。 按理說,血氣方剛的小伙子們,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遇到這種事情,想必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老子不幹了,愛誰誰」。那麼這部電影就成為稀鬆平常的反戰片了。

然而最後,比利·林恩還是放棄了假的醫療證明,跟大夥回到了戰場上,難道是在歌頌這幫平民英雄,不計酬勞,也要為國效力嗎?那就成了主旋律了。

兩個世界的奇幻漂流

在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下,電影的資訊量其實很大。 從槍林彈雨的戰場,到載歌載舞的中場秀,以比利·林恩為視角,這幫大兵們來到一個陌生的世界,那些無法與世界產生聯結的感覺,在大量情節中被一一展示。或許當所有故事結束之後,所有人的腦中都是一個個「黑人問號臉」。

我們打仗究竟為了誰?我們應該是英雄,為什麼如今卻成了這個樣子? 之所以成為這樣的原因就是,就是因為當下這個美國大環境,任何人無法左右的事實,就是「Who care」你是誰。 就像美國大選針鋒相對一樣,不妨讓我們回溯當年伊拉克戰爭時期,美國的民間意願,有的支持有的反對,一場戰爭,能讓美國政界從中獲利,也能讓華爾街那幫人怨聲載道。在這個時候,戰爭英雄的光臨,是正確的人出現在錯誤的時間上。 殘酷的戰爭和荒誕的表演,雙面人生究竟哪個是真實的,哪個是真正的歸宿,我們究竟有沒有選擇。主角與大兵們在一天內的遭遇,卻是整個美國社會的剪影。

現在正在打仗嗎?跟我無關。 我管你是什麼戰爭英雄還是什麼高級人物,我們所關心的,就是作為老闆的我,能不能掙到更多錢。作為製片人的我,能不能接到下一單有噱頭的生意。作為工作人員的我,能不能順利讓中場秀順利結束。作為粉絲的我,能不能看到真命天女,能不能讓我支持的球隊獲勝。 你們從哪來,回哪兒去吧,該幹什麼幹什麼

戰爭與表演,你都無法左右

中國有句俗語:「用得著你,你就是孫猴子;用不著你,你就是猴孫子。」 不比二戰時期美國民眾群情激昂,不比越戰時期一邊倒的反對。如今這個時代,美國人的危機感不在強烈,「戰爭英雄」這個頭銜已經好久不見了。 你之所以上戰場,就是因為你是一名士兵,你救人,是你應該的。我之所以揍你,就是你們裝逼,阻礙我們的工作。 總之,他們不該在這裡出現 就像比利·林恩,之所以三軍,是因為給姐姐報仇,而不得不入伍。電影開場悍馬車中,幾位都將自己入伍的原因說了一遍,理由五花八門,但沒有一個是傳統意義上的那種「熱血青年」。

電影傳達的,有著人生的選擇,也有著無法左右的環境。 只是一場作秀,比利·林恩們已經被作秀哄抬到這個地步,假如這個時候選擇退伍,這才是大新聞。 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路,身為士兵,理應回到戰場,也不得不回到戰場。

一場作秀,幾位所謂的「戰鬥英雄」,終究是政治家、商人賺錢眼球和商機的道具而已。用完之後,就沒人管你們了。

李安的人文情結

在這個大環境下,沒人在乎你究竟幹了什麼。舉個例子,好比鍵盤俠,無論你費了多大勁幹了怎樣怎樣的大事,自我感覺很良好。然而對方打一行字就可以否定你的一切,你上哪說理去? 李安在這部電影裡,關注的就是這裡。既不反戰也不是主旋律,而是平心氣和的描述一個事實。而120幀,只是一個讓你身臨其境,切身感受的角色心境的手段而已。

有個特殊的設定,當處於第一人稱視角時與對方交談時,鏡頭拉得很近,幾乎就是面對面的感覺,對方臉上的痦子皺紋看得一清二楚。這在很多電影中都不會見到這類取景,就是為了讓你擁有一種VR體驗一樣。 大兵們來了又走了,用徐志摩的話說「不帶走一片雲彩」,當然也沒有留下任何印象。唯一的牽掛,就是家人盼望大兵們的回歸,至於那個萍水相逢的拉拉隊員呢,得知對方的想法之後一臉失望,是與愛人分別的那種失望?或許,她只是覺得你最後的想法不夠英雄,我的少女心想要的,只是一個「英雄」的你而已。

或許,在如今這個時代,「英雄」這的名字,只有在應付這件事上管用。 沒人在乎你是誰,真正關注你的,只有你身邊的人。但卻又不得不與他們的期望背道而馳。 還記得片中,伊拉克戰場上,有一尊人身象頭的佛像嗎?這是像頭神迦尼薩,在印度教中代表著命運之神。傳說是一尊兇猛之惡鬼神,後來依佛法,引率九千八百大鬼軍,鎮壓三千世界,奉守三寶,成就一切善事,在印度很多地方,也將其奉為財神。或許這尊佛像,代表著士兵們所期望達到的一種境界。戰場上英勇殺敵,載譽而歸,收穫人財。 但是,命運之下,這個期望在中場表演之後,又剩下什麼呢?恐怕從返程中,悍馬車中鴉雀無聲的大兵身上能夠體會。

愛人與戰友,家庭與戰場,一場亂入的中場秀,就像一場夢一樣,一名士兵,更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其實只是小角色、小把戲。120幀?則是讓這場夢更真實而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