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半场无战事/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半場無戰事

6.3 / 17,771人    110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Jean-Christophe Castelli
原著: 班方登
演員: 喬歐文 克莉絲汀史都華 馮迪索 蓋瑞特荷德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謝謝你們的魚

2016-11-12 00:57:44

所以,你們在高潮什麼?


關注小爺我有一段時間的人都知道小爺最痛恨兩件事情,一件是過度消費,另一件是過度捧殺或者貶低。而了解小爺的人應該都知道我一直對於李安這個導演沒什麼好感,當然,我的反感是來自於那個所有人包裝出來的李安,真實的他怎麼樣,我其實也不關心。

在小爺看來,李安就是一個拍電影僅僅是還可以,偶有佳作,但是個性不強的導演而已,放在華人導演的語境裡面確實非常拿得出手,但是離大師依然是非常遙遠。

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說,李安早就不是一個中國人了。

我對於李安的反感這幾年真的到達了一個巔峰,看著他在各種論壇出沒,賣弄著他的電影雞湯,各種團隊不厭其煩地做著他的各種包裝,真的讓人看的噁心,有時候,我都不覺得李安是一個導演,反而覺得他是一個長的很深的演員。

我不否認李安拍攝過出色的電影作品,但是現在我看到的李安已經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創作者或者一個優秀的匠人,反而,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油滑(不是圓滑),看到了急功近利,看到了不少道貌岸然的國內導演的影子。

就拿《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在大陸上映這件事情來說,從頭到尾就是一出荒唐的鬧劇,各種國內電影人的諂媚逢迎,各種假天空的阿諛奉承,各種過度的宣傳營銷,你看不到一點對於電影本身的尊重,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一群小丑一般的投資人、製片人以及明星膜拜一個偽神,並且還在沾沾自喜。

李安某種程度上和自己電影中的那個比利林恩有所重合,而片中批判的那群偽君子則天天圍著自己轉。

說回電影本身,《比利林恩》從開拍的時候就以120幀的拍攝方式標榜自己是一次電影技術的革命。

其實對於革命這個詞,小爺我還是很謹慎的,這個詞並不應該是一個創作者給自己下的定義,而應該是觀眾甚至後世給出的讚許。

至少在我看來,這部標榜自己是一次技術革命的電影不但和革命無關,甚至可能是一次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失敗嘗試。

首先,李安用120幀拍攝電影這個事兒並不是一個多麼值得大家嘆為觀止的事情。當年彼得傑克遜用48幀技術拍攝《霍比特人》系列已經是大家眼中一種技術上的突破,然而人家並沒有過多渲染這件事兒,現在李安做的事兒只是人家之前做過的事兒的提升。

技術是李安研究出來的嗎?不是,技術一直都在,而李安所做的只是拿來用了一次而已。

其次,在電影院觀看高清到不行的影像也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當年迷戀上高清攝影機的麥可曼從《借刀殺人》開始就一直用大家口中「缺乏電影感」的方式拍攝自己的動作影片。

至少在小爺我看來,李安所做的事情就是換了一個技術比較好的攝影機拍攝電影而已,對於很多人所說的什麼沉浸感的觀影體驗或者什麼逼真到不行的觀影感受,反正小爺我看了之後真的是一點也沒有感受到。

記得之前很多人批評郭敬明的《爵跡》,說它的表情捕捉技術讓動畫角色儘可能像真人反而產生了一種詭異感和矛盾感,現在李安幹的事兒不也是這個感覺嗎?一直在放大所謂的臨場感,反而讓電影的代入感越來越弱,清楚地看到角色的青筋又怎樣,畫面的每一個細節都看得清又怎樣,電影帶給人的感動是基於人物情感或者情節本身的,我相信不會有人因為電影畫面太像現實而感動流淚。

技術是一個不具有溫度的東西,故事才是。

而拋開了技術帶來的距離感不談,《比利林恩的漫長中場休息》也不是一部合格的故事片,我對影片最大的反感還是在故事本身,因為那個被你們封神的李安導演拍攝一部各方面都相當二流的平庸之作,你甚至可以用乏味、笨拙、沉悶來形容這部電影。

影片的敘事走的是插敘的路線,三條故事線齊頭並進,故事主線就是比利林恩和戰友們在美國各地的登場嚴重,一條複線是他戰場的經歷,另一條是他回家和姐姐之間的關於戰爭的種種交流。其實這種敘事一點也不新鮮,當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父輩的旗幟》的敘事方式也是這樣,甚至在故事的形式何主題上都有所重合,但即使老東木走的是美國主旋律的感覺,依然讓人在最後感受到了反戰的思考以及柔軟細膩的情感並且對人物的命運唏噓不已。而李安則是把影片拍攝成了徹頭徹尾的流水帳,每一條故事線的處理都簡單粗暴,看完之後別說是回味了,一點點心靈的激盪都沒有。

這個故事在一片死氣沉沉中開場,也在一片死氣沉沉中結束。同樣的從戰爭中離開然後回到戰爭,當年《拆彈部隊》的處理讓人在最後內心產生了一個巨大的漩渦,也意識到了戰爭對於人性的摧殘,對士兵的命運產生了複雜的感情,而在本片中,你看到的只有意義不清的轉變,因為現實太骨感於是繼續投奔無意義的戰爭?Come on!

影片試圖展現美國公民眼中的戰爭和士兵眼中的戰爭的區別,想發戰爭財的人的醜惡嘴臉,士兵犧牲的意義為何以及虛無縹緲的美國精神,但是這麼多東西雜糅在一起反而使得主題曖昧,情節鬆散,甚至多處地方情緒莫名其妙。

而影片在硬件上最讓人難以忍受的就是生硬的剪輯和特別沒有創造力的視聽語言,感覺上影片更像一部好萊塢新人導演的作品,而不是出於一個老導演之手,多處生切,閃回,low爆的疊畫都看的人一肚子火,戰爭場面的緊張感基本上為零,讓人無比懷念老東木當年的《美國狙擊手》。

最後,小爺我還有一個特別不理解的地方,就是影片中有幾處處理相當笨拙的「比利林恩腦洞小劇場」,不知道原著裡面就有這個還是導演自己加的,反正真的是蠢爆了。

我知道這篇文章會得罪很多李安粉,但是說到底,我不在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