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半场无战事/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半場無戰事

6.3 / 17,771人    110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Jean-Christophe Castelli
原著: 班方登
演員: 喬歐文 克莉絲汀史都華 馮迪索 蓋瑞特荷德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馬馬也

2016-11-11 13:08:30

人面對痛苦要心懷敬意,並向其學習



01
 《比利•林恩》算不上是一個好故事,原著的文學性大於可讀性。格局很小,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個十九歲的大兵比利•林恩一天的所見、所思。

這部電影並不是李安的首選,因為另外一部拳擊電影一直處於擱淺狀態,他才接了這部戲。

老基友詹姆斯缺席,沒有他對劇本進行把關和掌控,使得這個本來就絮絮叨叨的故事顯得更加意猶未盡。

拋開故事本身來說,120幀4k成了最能吸引眼球的新鮮玩應兒,實驗新技術似乎成為了李安接拍這部電影的最大動力。

國外影評人對此褒貶不一,否定的聲音更是不絕於耳。

記者問李安,為什麼要挑戰電影技術的新「極限」?

李安說,想一想我自己都是一個老頭子了,所以Fuck it。而且電影技術很久沒有革新了,這部電影就作為一個新的開始吧。

製作《少年派》的時候,李安發現3D版本裡的運動鏡頭與動作場面經常出現畫面模糊、卡頓、閃爍,而這與傳統電影每秒24幀的拍攝和放映有關。要解決這一問題,唯有提高幀率,於是他一直想嘗試製作一部突破技術瓶頸的頂配電影。

而拍攝120幀4k電影成本太高,不大可能拍攝很多大場面的場景。於是一部小格局,不需要大動干戈的《比利•林恩》成為了李安的首選。


 02

120幀4k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

全片使用4K攝影機CineAlta F65拍攝,畫面解析度4096×2160,是2K電影(2048×1080)的四倍。

在北京博納影城觀看《比利•林恩》,整體色調非常明亮,清晰度大幅提升。畫面質量的提高,帶來的是影片更加豐富的細節,演員每個細微的表情都看得一清二楚,甚至能看到演員臉上的毛細血管和肌肉輕微的抖動。

景深鏡頭容納的資訊更多,前後景同樣清晰可見,全鏡頭讓人覺得眼花繚亂、目不銜接,有種眼睛不夠用,看不過來的感覺。

有人詬病說,過於清晰的畫面使得電影感降低,在我看來這純屬無稽之談。

讓觀者更近距離地投入到影片中去,一直都是電影技術發展和追求的目標,就像《火車進站》嚇得第一批電影觀者落荒而逃一樣,新技術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李安在電影中加入了大量主觀鏡頭,就是為了讓觀眾全方位地沉浸於高幀率所創造出的無限接近於真實的虛擬環境中去。投給觀眾的橄欖球,射向觀眾的子彈,身邊突然升起的煙火,持槍突擊的主觀視角,讓觀眾的參與感大幅度提升,更是身臨其境地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場面。

唯一說得上遺憾的是,戰爭戲時間過短,大部份原因還是因為預算有限。

03

其實,縱觀李安所有的電影,格局都不大。

《比利•林恩》是男孩一個人的視角,現實和回憶兩條線的平行剪輯,成為了故事的主要內容。

19歲的比利在伊拉克戰場上搶救戰友的畫面被意外地拍攝了下來,一夜之間他成了英雄。回國走穴,宣傳英雄事蹟,最後一站是和碧昂斯一起,在橄欖球比賽的中場休息時間進行表演。

一群士兵站在飄滿美國國旗的場地中間,空中升起絢爛的煙火。流行歌曲、軟色情舞蹈和閱兵表演一起構成了美式的愛國主義氛圍,而對於賽場的工作人員和觀眾來說,這一切不過就是作秀而已,充滿了超現實的荒誕感。

表演結束,大兵們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沒有工作人員引導他們出場,反而卻嫌大兵礙事兒,耽誤了自己清場,甚至和大兵們大打出手。

前一秒還是人民的英雄,下一秒就成了礙眼的累贅。

雖然是好萊塢體制下的導演,但李安是個特例,他的電影一點兒也不好萊塢,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拍的都是燒錢的文藝片,只不過,他的作品一直都是有著非常高的投資回報比,所以《比利•林恩》這種題材的電影最適合他來導。

和以往的作品一樣,《比利•林恩》一點兒都不好萊塢,既沒有歌頌個人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也不反思戰爭的殘酷、嵌入反戰主義核心,不左也不右。電影通過一個年輕人的視角讓觀眾直接參與到戰爭當中去,體驗戰爭帶給一個普通青年人的心理創傷,以及整個國家的浮躁氛圍,從而諷刺了圍觀者對戰爭的漠視態度。

有錢人和當權者根本不在乎戰場上發生了什麼,他們只是注重標籤所能產生的價值。一旦某個年輕人被貼上了「英雄」的標籤,那麼利益最大化就成為了他們追求的目標。走穴,拍電影,展覽,直到價值被抽乾,他們會立刻轉移目標,把這些所謂的英雄繼續送回戰場上去送死。

更加諷刺的是,就連一般民眾也被這種浮躁的氛圍所同化。比利和拉拉隊少女之間本應該純真的情感,卻不可避免地被所謂的英雄的光環污染。

影片中最讓人心酸的一幕莫過於,比利和拉拉隊美女吻別,他動情地說真想和你私奔,女孩卻用十分疑惑地口吻質疑道,你是個授勳的英雄,你不能這麼想。林恩頓時醒悟,她愛的是英雄比利,而不是在戰爭中嚇得瑟瑟發抖的二等兵比利。
李安沒有在影片中植入任何觀點,而是不斷地通過細節來鋪陳戰爭給人帶來的精神創傷,比如母親狠狠地敲桌子,讓林恩想到突如其來的槍聲;舞台邊突然炸開的煙火,讓士兵們本能地躲避,因為他們以為是敵人正在開火。

大兵們的神經時刻緊繃著,即使周圍都是手無寸鐵的平民,他們依然沒有任何安全感,甚至會因為一句玩笑就勒住路人的脖子。

他們不能對平民開火,他們甚至覺得聖戰暴徒都比普通人好相處,所以,回到戰場才是最安全的選擇。多麼巨大的諷刺。
 
04

拍攝《理智與情感》時,李安從大明星、製片人艾瑪那裡學會一句話,人面對痛苦要心懷敬意,並向其學習。這句話似乎可以概括李安所有的電影。

他電影裡的主角都是這樣的人,對抗父權的痛苦,東西方文化禮教碰撞的痛苦,反抗體制和禁忌的痛苦。只有學會和痛苦抗衡和相處,人才會成長。

對於李安來說,最大的痛苦來源於不安全感,無論是家庭還是做導演,不安全感一直都是他想要去做點事情的原動力。他說,自己一旦有了安全感,做成了慣性,就會心生恐懼,怕被定型,怕江郎才盡,怕被人摸清套路而被淘汰。所以一直以來,他都在嘗試突破自己,有成功也有失敗。

《喜宴》一炮而紅,《飲食男女》口碑和票房都不盡如人意;《理智與情感》獲得大製片廠的認可,《冰風暴》,《與魔鬼共騎》又不太討喜;《臥虎藏龍》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接下來的《綠巨人》卻拍得身心俱疲,乾脆讓他有了退休的念頭;拍《斷背山》是為了休養生息,卻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這麼多年,李安一直在求新求變,觀眾會因為他某幾部電影的成功而形成既定的印象,但當他想要做一些跳躍式的嘗試時,觀眾會覺得有一點不適應。只不過,不管觀眾如何反應,當李安在創作上進行冒險時,他就必須承受雙重負擔,創作能否成功,觀眾能否接受。

因此,《比利•林恩》遭遇各種非議也就不那麼奇怪了。

05

如果有人告訴你,《比利•林恩》劇情如何如何感人,你可以大膽地罵句髒話,fuck it。

這電影特別不近人情,這故事就是為了讓你看得難受,真實的有點兒殘酷。就像是120幀4k讓演員素顏暴露在鏡頭面前一樣,赤裸裸地揭示了各種殘忍的現實。士兵們一腔熱血,兄弟情深,周圍的同胞卻像觀賞動物一樣對他們品頭論足。

影片敘事節奏始終不溫不火,缺少戲劇性衝突,情緒多過於敘事,著眼點在於比利內在思想的起伏,而非外在的種種絢爛場面。需要一點兒專注,不然容易分神,找不到導演想要傳遞的情緒。

李安的電影裡,人物情感表達都很細膩,比利這個人物塑造的特別李安。略帶羞澀的表情特別像斷背山裡的希斯•萊傑。

 06

比利•林恩吻別啦啦隊女孩,告別憂心忡忡的姐姐,邁進了加長悍馬,在腦海里和死去的戰友告別,所有本應美好的東西都被一一擊碎。他熱淚盈眶地轉過頭來,看見自己的戰友,每個人都對他說「我愛你」。這是他們的傳統,說不定明天就將戰死沙場。

可悲的是不知道究竟是在為誰而戰,為誰而死。

當終於領悟到這一切都沒有任何意義的時候,這個叫做比利•林恩的19歲男孩,終於在痛苦中獲得了成長。



本文作者:馬馬也
青年作家,編劇,影評人
更多文章關注馬馬也的微信公共帳號:聽馬馬也吹牛皮(mamayechuiniupi)

也可掃瞄二維碼關注-聽馬馬也吹牛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