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神鬼認證:傑森包恩 Jason Bourne

谍影重重5/叛谍追击5:身份重启(港)/神鬼认证:杰森包恩(台)

6.6 / 242,128人    123分鐘

導演: 保羅葛林葛瑞斯
編劇: 保羅葛林葛瑞斯 克里斯多福勞斯 勞勃勒德倫
演員: 麥特戴蒙 艾莉西亞維坎德 湯米李瓊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衛嘴衝剋子

2016-11-05 07:18:05

從鏡頭運用淺談神鬼認證5是狗尾續貂(多圖)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給一部電影差評要遠比給好評難得多。差評既然公之於眾,一方面要能夠說服讀者聽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能夠說服自己,尤其是對自己鍾愛的電影,比如伯恩系列。

神鬼認證5,或者說伯恩5在8月23日國內上線,我提前一週就開始聽新的ost,moby這一作的extreme ways比前三作更富動感,足夠超越快餐水平的既cool又hardcore的感覺,即使到現在聽也興奮不已。

但這部片子,能夠讓我興奮的也只有這一曲而已了。

簡單回顧一下:神鬼認證系列第一作在2002年公映,至今出到第五部,歷經14年。前三部的風格特點基本上有一個全片節奏從緩到急的變化過程,動作戲節奏越來越快,動作設計發展到第三部Ultmatum為止堪稱登峰造極。第四部legacy曾是爭議最大的一部,因為完全沒有伯恩本人出現,主創團隊和其他四作都不一樣,而且節奏又變慢了,不變的是維持了伯恩系列一貫的壓迫感(個人認為這才是伯恩風格間諜片的靈魂)。而第五部,就是這部伯恩5,受爭議的程度已經可以取代第四部了。

伯恩1到伯恩3風格的改變,體現的是從2002年到2007年好萊塢電影人對動作電影理解的改變。伯恩1還相對比較old fashion,有一種上世紀末期電影那種不緊不慢的節奏,到伯恩3就已經目不暇接了,這個系列所謂手持攝影機晃鏡頭的這種以訛傳訛的口碑也是這樣建立的。到伯恩4忽然節奏又慢下來,這種用新瓶子裝舊酒的感覺明顯讓我覺得不過癮,但能夠讓我感覺到主創團隊對伯恩系列靈魂——就是那種不酷不炫但步步緊逼的壓迫感——的一種執著。到了伯恩5各種大頭貼滿螢幕晃,真心有一種欺師滅祖的派頭,如果在德雲社這肯定要被剔出家譜的。所以在我心目中,真正繼承伯恩系列衣缽的,反而是伯恩4legacy而非伯恩5。

說伯恩5狗尾續貂,主要是從動作場面來看。不說劇情最大原因在於動作片尤其是間諜片的劇情本來就是各種腦洞,為腦洞去腦補毫無意義,還不如直接看顏值來的痛快(嗯,無論我怎麼噴,我也愛看瑞典小婊砸)。

前面提到過,伯恩3的鏡頭運用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waterloo station一場戲全程14分鐘,看的人掌心出汗驚心動魄,堪稱同類場景處理手法的教科書。說伯恩的動作場面,某種意義上就是鏡頭運用。空口說伯恩5鏡頭大特寫太差是很難說清的,下面我一幀一幀的拿伯恩3的鏡頭處理來說明伯恩3好在哪裡,相應的就是伯恩5差在哪裡。(95p)

伯恩出場。這是全程唯一面部大特寫,但是……
馬上轉到眼部特寫,目的是表現人物心理
列車外景。
再拉更開闊,前三作都有這種典型場景,痛快的大鳥瞰鏡頭。
記者出現,請注意基本上保持相對2/3的黃金分割位置,背景清楚
cia車近景記者在遠景,透視和比例暗示觀眾記者之弱小。
同樣的,沒有面部特寫,非常自然
cia director在指揮。人物構圖充滿16:9畫面
黃金分割,注意頭頂灑下的光,舒服吧。
噢噢噢!waterloo station!這場戲就在這。
1一組圖片來了。伯恩下車,沒特寫怎麼拍?就這樣拍。
2
3
4
5
6
7
8
9已經全糊了,但注意透視效果和構圖。這叫做動感,不是大頭特寫
10
11張圖,出站完畢。沒有淺景深,路人的臉都比伯恩清楚
這光線……這截圖如果是真實照片可以拿攝影獎了。
虛化是這樣拍的
前景記者,背景伯恩。要幹嗎呢?
prepaid phone,這是個必要的特寫,說明關鍵動作
伯恩在哪?左邊的黑絲女,右邊的中年男,亂吧?
伯恩只是眾人之中的一個而已。大隱隱於市。
倒霉的blue hood。景深並不淺,連站牌上地圖都可辨
還是blue hood,直接遠景,雖然手持拍攝,構圖一樣講究
側方位面對面,這是怕觀眾漏看了這個細節。
左側人臉清晰,站牌地圖比前面還清楚,就是不怕用大景深。
伯恩在上面全程監控。同樣構圖講究,車子從左側進站。人那麼小
同上,特寫表現關鍵動作。
環境看的清清楚楚,光天化日乾坤郎朗
記者知道厲害了開始聽伯恩的話。伯恩在後面的影子裡。同樣看構圖
接上圖,從伯恩的角度看記者,左側黑影是伯恩。
asset進場,構圖和角度,用車窗圍起來的畫面感覺略微微妙。
還是不知道記者和誰通話說什麼,無助的哥兒倆。說構圖我都說膩了
記者正式進入車站,這是個超廣角背後跟著走進去的,很爽的1秒。
mobile team進場
mobile team進場
mobile team進場。身邊都是人
asset on the way1
asset on the way2這還不給特寫?就不。
這麼多人,找到記者和伯恩沒?
找到了。亂啊。就是要讓人看的出亂。
記者走前面
mobile team跟後面
再糊也看得出誰要誰的命
步步緊逼
比上上圖距離更近了
伯恩介入
記者走到左邊
左側記者露半個身子,伯恩走入中間打斷右側的殺手。
特寫表現關鍵動作
mobile four is down……
伯恩引導記者進商店
team C進店
team C發現門被鎖,繞後路。
伯恩抄後路。
懵逼
來了


每個動作清清楚楚
伯恩救場

構圖
構圖
雖說手持攝影,但構圖不糊弄。

動作戲就要讓觀眾看清楚動作
如果鏡頭都在臉上算怎麼回事,對伐?

構圖留個空
是等光頭進來



picking them apart...


最後看一眼攝影頭,好像京劇裡面的亮相。
asset得到green light。鏡頭告訴觀眾槍從哪裡開
槍往哪裡打
廣告牌寫著be in it……這提示……
我盯半天神馬也看不到。正常人的視角真的看不見,體現殺手專業
target down
伯恩開始找人

一路追過去全程手持拍攝,但完全沒有特寫。


不見不散

發這麼多圖片,就是為了說明這14分鐘內鏡頭如何運用,能把室內室外這麼多場景這麼多人物的所有動作和意圖表現的明明白白。可以看到,所有的特寫鏡頭都是確實有需要才出現,而不是伯恩5裡面的各種濫用。伯恩3這場戲就說明,動作片也可以有極其豐富的鏡頭語言,手持攝影也可以保持專業的構圖。所以說伯恩系列就是晃來晃去真的是偏頗了。

最起碼的,伯恩系列是側重真實系的間諜片對吧?那如果真實肉眼的視角都沒多少算什麼真實系?最起碼的,假如伯恩3就和5一樣各種大頭貼的拍法,把背景中的路人都模糊掉甚至不拍,怎麼體現waterloo station這個busiest terminal in London是surveillance nightmare?

長期以來,有一種說法叫做細節決定成敗,但細節從哪裡體現?細節一定是在全局中才得到體現。如果個別細節就可以影響全局的成敗,那只能說明全局本身就有問題,而不該甩鍋給個別細節。就好像在家正常觀影的時候,多少人會注意到一塊4K電視面板上的幾個亮點?如果我們只揪著某一個細節說事,那就其實是只看到局部而忽視了全局。

例如我們給一棵樹拍照,每一片葉子占畫面的比例很小,這些葉子放大之後都是這棵樹的細節。而如果只給一片葉子拍照,這片葉子占畫面80%以上的面積,那他本身已經是全局而不是細節了,葉片上的葉脈才是細節。如果我們想表現一棵樹,那就不要把鏡頭總對著一片片葉子。全局觀可以體現一部影片的格局,也可以體現一個人的格局。所以我看完伯恩5一直想的就是:greengrass到底怎麼了?what the hell?

長焦鏡頭視角窄但可以對單一對象的細節更好的呈現,廣角鏡頭視野寬可以呈現出的更多的內容和更多不同類型的細節。而廣角鏡頭的使用是最考驗攝影師的技術的,因為場景內的內容太多了,很難控制,還考驗包括構圖水平、空間感、透視控制、光影控制等等方面。廣角畫面的資訊量非常大,每次重複看都可能發現新的細節。長焦畫面資訊量單一,都是那一張臉還能看出什麼?

更何況,以伯恩系列手持攝影機的拍攝方式,廣角畫面晃動的幅度小,長焦畫面晃動的幅度大多了,因此微距淺景深這種明顯是投機取巧的做法對人眼的傷害也極其大。國內上映時候各種噴特供3d imax,我一直認為,如果鏡頭運用本身出了問題,3d還是2d的差距僅僅是五十步。

我對濫用特寫的痛恨其實源於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萬沒想到在伯恩5上也被擺了一道。伯恩5也好、舌尖2也好,都是典型的把個交響樂的題材和體量拍成協奏曲的反面教材。舌尖2大特寫看的我眼冒金星,伯恩5看的我頭暈腦脹。全部喪心病狂的大特寫微距淺景深這都是糊弄外行的拍法,就是一個肉丸的餃子天天吃的節奏。有構圖、有空間感才叫高水平的攝影、攝影,就好像能寫交響樂的作曲家才是大師、能寫長篇小說的作家才是巨匠。

從伯恩1的原子筆傷人,到伯恩2雜誌捲起來做武器,到伯恩3 prepaid phone避開cia監聽以及後面拿書本教做人,以及伯恩4的狙擊打無人機徒手鬥惡狼,無一不讓人看的津津有味又樂道。而伯恩5在動作設計上的一個硬傷是:伯恩沒有了之前那種智慧,而淪落到泯然眾人(眾間諜)的那種小聰明。

整部片子唯一讓我心跳加速的地方,就是伯恩進會場看到槍手要開槍然後拉射燈照眼睛那一段,也是極少的幾個沒有大特寫的地方。幾個鏡頭快而不亂行雲流水乾淨俐落。這種鏡頭處理的方式,在時間點上,讓人物行為恰好比觀眾理解快一拍。最後的效果就是:雖然明顯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看的過癮又不覺得離譜——且不說能被射燈照一下就被打亂節奏失手的殺手,就光是那一剎那能把光線對準都幾乎不可能,細想一下都明白這是有意設計的橋段。明知是假的但就是過癮,看電影的樂趣其實也就是如此啊。

整部片子唯一讓我意外的角色,就是湯米李瓊斯。真的,上映前看他的劇照和預告片鏡頭讓我不寒而慄:臉上的老肉塊簡直要坍塌下來,所謂一嘟嚕一塊的節奏,蒼老的不行。但在片中一出場,那氣場就壓過所有人,也壓過前四作的所有cia directors。而且處理麻煩時候心狠手辣的手段也讓人印象深刻。發現小婊砸背著自己胡搞,直接讓asset把她一隊人全搞掉。台詞對白和情節安排也沒有預先提示和鋪墊,到辦公樓那一段戲就直接殺掉,小婊砸吃個大大的啞巴虧還什麼話也沒法說。好看,痛快,爺們就是這樣。相比之下另外一個弱雞不知道是怎麼上位做director的,智商和紙牌屋裡underwood搞掉的總統有一拼。

身邊很多朋友覺得伯恩1動作戲太少,我反而覺得這種四平八穩的節奏很舒服,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電影風格,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影人心態,當然也許是我心理年齡老了。現在再想,其實伯恩4legacy才是伯恩系列的發展方向:黑科技腦洞劇情,樸素平實但精心策劃的動作設計。我為什麼喜歡伯恩,就是因為他外形不是美女帥哥,就是個普通人,靠自己的言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讓我建立起對他的尊重,而大殺八方的劇情在伯恩身上完全是張冠李戴。

和做菜一樣,人心粗了,電影拍的多細緻也沒什麼意思。隨著年齡增長,對很多事情不再那麼較真,因為明白一個道理:對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較真其實就是在和自己較勁,有害健康。看完伯恩5,天色都暗完了,開車回家路上差點掛了一個自行車,這麼多年唯一一次,當時就提醒自己,別太較真,回家看看寶寶就都高興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