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獄 Inferno

但丁密码/地狱

6.2 / 190,424人    121分鐘

導演: 朗霍華
原著: 丹布朗
編劇: 大衛柯普
演員: 湯姆漢克斯 費莉絲蒂瓊斯 班佛斯特 伊凡卡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zts

2016-10-29 03:56:53

《但丁密碼》:一部揭示計劃生育重要性的電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部直譯為《地獄》的影片最終選擇了《但丁密碼》這個看上去賣相更好的名字,順帶還沾了系列第一部也是最成功一部的《達文西密碼》的光。然而,片方大打「燒腦」宣傳牌帶來的副作用之一,便是評論開始愈發尖銳且不客氣地指出蘭登系列已然套路化的情節和故弄玄虛的冷門歷史知識堆砌,令電影淪為了一部一流的觀光片和二流的懸疑片。
不論從原著小說的內容,還是從影片劇情來看,《但丁密碼》都更接近於一部主題先行的作品。這或許能稍稍寬慰一部份對蘭登和丹·布朗大失所望的觀眾。失憶,推理,冒險都只是故事的鋪墊和形式,作者旨在用這個故事呈現人口過度增長所帶來的生態和倫理問題,以及他對此的關切。

正如眾所周知的那樣,人口問題已變成一個全球問題。《但丁密碼》的演員陣容無形中也暗示這一點。《萬物理論》中的菲麗希緹·瓊斯,《少年派》的伊爾凡·可汗以及《觸不可及》中的奧瑪·賽這些熟悉面孔的出現似乎是一個亞非歐地區的籠統隱喻。當然,湯姆·漢克斯扮演的羅伯特·蘭登還是絕對中心,經歷了從陰謀到更大陰謀的環環相扣的奇遇。反轉的密集讓劇情堪稱跌宕起伏,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大量關於陌生的文藝名詞的不適感。片長上,《但丁密碼》是三部曲中最短的,也最為緊湊。
然而,以蘭登教授的失憶這一俗套設定開篇,或多或少地意味著這一次冒險的精彩度和新鮮度一樣,都要打個折扣。影片前半部份的驚悚感來自教授噩夢般的幻覺:燃燒著熊熊烈火的廢墟,決堤而出的血水,滿面瘡痍的猙獰行人。到了後半部份,理應帶給觀眾驚悚感的是真相,但卻顯得有點無力:一心想要削減人口的中二反派在不過問客戶底細的神秘組織的配合下上演一出假逃亡大戲,到頭來只是天才少女和她男友之間作為PLAN B的解謎遊戲。精巧有了,合理則要打個問號。
前面提到,個人認為丹·布朗在創作這部小說時是主題先行的,無論是但丁的死亡面具,還是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都是他進行佈置的噱頭而已。他真正關心的是全球人口問題。導演朗·霍華德顯然深諳他的用意,在影片一開始就讓反派佐伯里斯特率先露面,點明了主題。佐伯里斯特懷有超人的使命感和犧牲精神,意圖用他親手製造的病毒感染人類達到削減人口的目的。「人類是病毒,瘟疫是解藥」。
從他的做法上來看,理論上的確是人人均有可能被殺,無論貧富、年齡和階級。這也是當西恩娜遭受「釋放病毒是屠殺」的質問時堅信自己並非用意如此的原因。事實上,她只不過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激進。試想,如果只能有一部份人活下來,那是不是更強的人活下來更合理呢?於是希特勒下令殺害下等民族猶太人。在極端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面前,作為弱者的人被淘汰是天經地義的。

多年來,關於是否控制人口以及生育一直處在道德困境。中國曾經的國策計劃生育被西方視為迫害人權之舉;而在今天的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大量第三世界的移民進入並迅速繁衍壯大令其本土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的主體危機。在人口問題上左右為難的結果就是暫時維持現狀,但這一做法似乎又成了坐以待斃。關於這一點,丹·布朗在小說的「寫在前面」中就引用但丁《神曲》中「地獄中最黑暗之地乃為那些在道德危機之時保持中立之人而留」,似乎意有所指。
 
最後,在教堂地下蓄水池旁,正反雙方終於激烈交鋒。但可能是因為經費的縮減,全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是池中宛如血水的類地獄景像,還是靠紅色的燈打出來的。與小說結尾病毒被釋放不同,朗·霍華德用一個更好萊塢的結局取而代之——反派被擊敗,蘭登教授亦再度化險為夷。激進的佐伯里斯特沒有看到的是,人口問題絕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問題,更不是粗暴地改變一個數字能解決的問題,人類破壞環境的能力已遠非幾百年前的依靠人工進行。如今掌握軍工等重污染行業命脈的那幾個寡頭,或許要對此負上絕大多數的責任,只要他們還能不停運轉並進一步壯大,即便人口瞬間少了一半,生態也不會得到太多的改善。技術讓一個人類的破壞力超過全人類,只要他手中有原子彈。所以,反派的行動初衷在我看來是不成立的,他根本不是自己眼中的救世主,而是難以認識到問題複雜性的狂熱分子,用愛的名義把自己包裝成悲壯的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丹·布朗塑造的義大利人實在有點過於蠢萌了,一件重要的博物館文物竟能被人隨隨便便就揣在懷裡偷走,隨後又被放回去而不被發現,還是在有監控的情況下,整個安保管理團隊顯然都不怎麼靠譜。從這個角度看,《但丁密碼》除了是一部一流的歐洲觀光片,二流的懸疑片,還是一部調侃了低效而天真的意國民眾的喜劇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