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熱愛十七--Being 17

当我们17岁/17岁的那些年(港)/Being17

7.2 / 6,810人    116分鐘

導演: 安德烈泰希內
編劇: 瑟琳席安瑪 安德烈泰希內
演員: Sandrine Kiberlain Kacey Mottet Klein Corentin Fila 亞曆斯羅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玉勤

2016-10-21 04:48:45

同性戀者——為你們取得婚姻合法化的權利作鬥爭吧!


今天有個傢伙問我:「你怎麼看待同性戀?」我自然是把我的想法如實說了。中國同性戀者生存狀態很難堪,他們(她們)只能像走私者一樣躲在黑暗的角落裡,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司法部門以他們慣有的專政手段,很難會主動給他們提供生存空間。但是無論如何,他們眼前頂要做的事就是讓他們的生存權力得到合法化的認可——爭取到同性戀婚姻合法的資格。

        上午在豆瓣看到一篇帖子,指出中國的男同性戀者超過了2100多萬,其中1400多萬的配偶是女性。這一組驚人的數字背後衍生出了多少悲劇苦果,這還只是男同性戀者的數量,女同性戀者呢?她們的數字會少嗎?有誰為他們躲在人後痛哭買過單?我們能單純地指責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進入婚姻欺世盜名的惡劣行徑嗎?造成這一悲劇的結果不是萬千所謂的正常人加在他們身上的刑具結出的果?避免悲劇重演的正當途徑就是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權力,像任何普通人一樣客觀公正地對待他們。

        我無法想像在我們國家成長的新一代青少年同性戀者的生存狀態,他們也要在煙霾底下生存嗎?作為有別於傳統被人當成異類的他們,本身在戀愛機會上要少於傳統的異性戀者,若再加以敵視、打壓、孤立,他們會有多絕望?隨時可能有一個『維特』消逝在這世上,打壓他們的人,就是造成這命案的兇手。

        法國在同性戀問題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早期的同性戀電影題材,主人公們大多會受到家庭的阻力,2013年法國同性戀婚姻取得合法權力後,這種情況已有改善。《當我們17歲》主人公的愛情僅僅取決於自我的覺醒與認同,家庭關係在他們愛情滋生的角色中,成了愛情生長的催化劑。最後一刻,當湯姆狂奔著飛向他的愛人達米安的時候,我們相信同性戀的愛情也是神聖的。有誰能說他們不應該得到幸福?要扭曲自己的性傾向去跟自己不會產生愛情的對象交往?

        我很好奇我們國家的電影院是否會允許放映同性戀題材的電影,在對待人性的問題上,ZF的態度一直扭扭捏捏,可以高歌墮胎,但是不願意公開宣導性安全知識。《霸王別姬》出生的年份在90年代,有同性情節成份,然而縱觀全片,兩位主人公連牽手的鏡頭都沒有,程蝶衣最後更是死在這種無望的苦悶愛情環境裡。有人或許會為他的悲壯掉下幾滴眼淚,但是這無用的眼淚,又如何去彌補他所應有被尊重的愛情權力和人生的圓滿?

        記得看《北京遇上西雅圖》的時候,文佳佳狂吐的性字眼讓觀景者哄堂大笑,坐在我旁邊的隨行男同伴笑的時候轉過頭來看我,我沒有笑,不知道在笑的那些人何以能在這樣的對話中找到笑點,也對編劇拿這類台詞作為取悅眾人的噱頭感到厭惡。難道是中國人缺少幽默基因,我們只能在類似這種低俗的噱頭上找到可供取樂的笑點?在幽默的路徑上,難道我們就不能找出可以稱之為經典的,可以延續下去的路徑?譁眾取寵或許可以博得短暫的掌聲,但它終歸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有遠見的導演應該甩開捆綁在他們身上的枷鎖,找出可以歷經時間考驗的表述方式,讓電影超越於電影,成為活著的思想巨著,像《霸王別姬》一樣。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