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畢業風暴 Graduation

毕业会考/ 毕业风暴(台) / 毕作亏心事(港) / 全家照 / 高考 / Graduation / Family Photos / Recycling Feelings

7.3 / 11,991人    128分鐘

導演: 克里斯汀穆基
編劇: 克里斯汀穆基
演員: 弗拉德伊凡諾夫 Maria-Victoria Dragus Ioachim Ciobanu Adrian Titieni 華蕾露安卓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北迴歸線

2016-10-10 09:19:55

克里斯蒂安·蒙吉在二零一六


克里斯蒂安·蒙吉的新作《畢業考試》是一部格局相當工整的電影,就拿上一部作品《山之外》來對比就不難發現,蒙吉在本片中變得更不偏不倚了,收起了鋒芒,也收起了他賴以成名的長鏡頭,風格更圓潤也更世故了。導演本人在訪問中透露了一個細節,我們如今看到的結尾,其實並不是原劇本中的那個,並且暗示,原先的結尾比現在這個要突兀和殘忍許多。說到這裡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影片接近結尾處有一段莫名其妙的「恐怖片」橋段了。 在我看來,《畢業考試》最精華的地方在於劇本,坎城頒給他最佳導演獎,(當然因為金棕櫚和最佳編劇他都已經拿過了),多半也是衝著這個好劇本去的。一個其實可以壓縮到100分鐘就能把故事講明白的劇本自然是很有魅力。教育,道德準則,社會機器的運轉,知識分子對國家的期待和失望,太多或大或小的東西,都讓蒙吉像包餃子一樣捏合在這部電影裡,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對羅馬尼亞社會敏銳的觀察和講故事的能力。 我們從小寫作文就被教育說要「以小見大」,但真正做到其實是很難的。尤其在電影這樣的媒介中,如何在為觀眾呈現十足「生活化」「真實感」和避免流於膚淺說教的雙重任務下做到見微知著,是很見功力的一件事。作為都經歷過應試教育的我們來說,從《畢業考試》里找到共鳴不是難事,父母的殷切期待,他們在背後所做的努力,還有在個人願望和父母「規劃」之間的分歧,想必是每個家庭或多或少都經歷過的時刻。 但我要說的「以小見大」並不僅僅著眼於此,當我們開始仔細分析羅密歐費盡心機也要把女兒護送到國外的根本原因時,你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父親對女兒的呵護和關愛,還有一個知識分子對自己國家的複雜情感。影片中段,羅密歐向女兒傾訴,自己其實十分後悔當初回國的決定,導演在這裡舉重若輕地把個人,家庭和社會串聯在了一起。也是從這裡開始,《畢業考試》便不再僅僅是一部講家庭講教育講父女關係的電影了。 其實導演本可以選擇把這條暗線繼續強化和發展下去,片中有不少和羅密歐一樣身居要職可稱作社會「中流砥柱」的「官人們」,他們大多身懷良知,更深諳處世之道,還多少明白「東方」與「西方」的異同,他們背後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片中還有戲份不太多的母親,一位被刻畫成「堅守道德準則」而「失去」了其它東西的母親,跟著羅密歐回到羅馬尼亞的二十多年來,她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蒙吉並未讓影片朝這個方向發展,後半部份女兒男友 Marius 戲份開始增多,使整個故事發展繼續「緊密團結在」父親和女兒周圍。我們這次看到的是一個野心不那麼大的克里斯蒂安·蒙吉。 放映後的訪談,有一位東德背景的觀眾問到類似的問題,而蒙吉自己也說,羅密歐這樣的角色的確是千千萬萬羅馬尼亞那一代人的縮影,(我想他也在說他自己吧)。自1991年後,他們從對新國家滿懷憧憬到漸漸地和社會「本來的規則」融為一體,不是一句簡單的「無奈」就可以概括的。而這種源於理想主義的失落,又進一步融入到對下一代人生觀的灌輸和教育之中。然而,下一代的「花朵們」早已不像他們那樣肩負那麼多家國和情懷了。 在國家轉型的過程中,人們追求的東西也在不斷變化,兩代人不同價值觀之間的碰撞,蒙吉在《畢業考試》中通過教育這個母題,和「高考」這個切入點巧妙地給挖掘出來了。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雖然海報上是父親和女兒兩個人,但事實上片中只有父親羅密歐一個主演,甚至幾乎就是他的獨角戲。不管是戲份還是表演功力,女兒的扮演者 Maria ——這位曾出演過麥可·哈內克《白絲帶》的長在德國的羅馬尼亞裔演員——都要遜色不少。沒有一個血肉更加豐滿的對手與羅密歐對戲,這比影片缺少一個強有力的結尾還要讓人遺憾。 距離導演借《四月三週兩天》摘取金棕櫚已經過去了差不多十年,如果以伊納里圖的《21克》和《鳥人》,或者錫蘭的《三隻猴子》和《冬眠》,作比一個當代導演在十年里可以演變多少的標竿,那麼蒙吉無疑是要失色幾分。《畢業考試》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或許放在十年前一樣可以摘得金棕櫚的桂冠。但今年只抱回最佳導演這個安慰獎,也算是說明了些什麼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