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賣空--The Big Short

大空头/大卖空(台)/沽注一掷(港)

7.8 / 486,472人    130分鐘

導演: 亞當麥凱
編劇: 查爾斯蘭多夫 亞當麥凱
原著: 麥可路易斯
演員: 雷恩葛斯林 克里斯汀貝爾 布萊德彼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金尚

2016-10-10 05:28:18

狂歡過後的悲哀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直都知道這個電影的存在,也想看一遍,但是都被自我情緒的干擾中,不得實現。國慶假期的自我放棄中,打開了這個電影。確實,是我喜歡的那類電影。
      雖然宣傳圖片上有四個人物,但是在我還是傾向於將分成三組。當然這些都是不需要在意的細節。電影從這三組人的角度,展現了08年美國金融危機,最有意思的是用很通俗的例子,十分本質地解釋了金融菁英們用來迷惑普通大眾的複雜金融模型。
       美國的金融危機就是因為金融衍生品的濫用。將個人房貸打包,做成ABS,作為洋蔥第一層芯,然後再套上CDO,一層又一層。固定資產流動性加強,這是好事。但是利慾薰心導致對房貸申請人審查的鬆懈,給這個體系埋下了不定時炸彈。最終貸款人無力償還貸款,造成違約,與其對賭的合約價值一路飆升,幾位主人公賺的盆滿缽滿。
       於是讓我同樣想到了繁榮的中國樓市。一線城市的住宅價格節節攀升,商品房供不應求,開發商捂盤惜售。現在大家已經習慣於使用貸款買房,但是目前銀行對房貸的審查,還是比較嚴格的。ABS等金融衍生品也沒有這麼氾濫。同樣的連鎖反應路徑,發生的可能性應該較小。
       但是中國的金融體系中卻有另一顆定時炸彈——地方債務。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固然是好事,可以給大家更加宜居便利的城市生活環境。但是我迷惑於為什麼大多數城市似乎都有同樣的品味或審美,長條狀高樓,縱橫交錯的立交。對於GDP的追求,已近乎病態,當然論調似乎已經不再倡導,但是真的是因為不在意,還是提升的困難性。為了蓋樓修路,就需要舉債。債券到期需要還錢,稅收收入不夠,就賣塊地,房價高,地才能賣的貴,這個是我所想到的簡單邏輯。
       高房價,高還款額,於是收入的大部份都被那個鋼筋水泥的怪物吞入口中,持續10年甚至20年。還有多少錢能用來消費,用來在現實世界中流轉呢。房貸,這是讓我們年輕一代沉重的話題。
       電影中主人公因為準確預測賺錢反而對現實經濟的崩塌產生了沉重的無力感,那個深深的悲情無措,透過了螢幕,如黑暗的魔爪抓住了我的心臟。我無法想像中國的樓市崩盤所帶來的可怕後果。樓市不再火爆,和樓房有關的行業:建材、裝修、中介、傢俱等,都消靡下來,於是不需要那麼多的工作崗位。就業市場的競爭,使得工資下降。工資的下降使得消費下降,進而影響了更多的行業。買房自住的人,依舊住在自己的房子裡,但是因為銀行的合約,依舊需要支付大量的利息。工資的下降,不知道會不會使得他們生活捉襟見肘,甚至因無力償還而被收回房產。
       這一連串的想像著實可怕。或者樓市崩盤的影響路徑有另一條。地方政府破產,無力償還債務,銀行或者其他借款人無法收回資本。銀行遭遇恐慌性擠兌……
      好吧,無論是哪種路徑都讓人無法承受。
      以上都是我毫無邏輯的扯淡。即使是這樣,金融還是我執著的選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