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複製愛情--The One I Love

爱的就是你/我爱的那个人/我爱的那一个

7 / 39,307人    91分鐘

導演: Charlie McDowell
編劇: Justin Lader
演員: 馬克杜普拉斯 伊莉莎白摩斯 泰德丹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稻香之中

2016-10-07 21:42:19

你愛上的,是我的肉體還是靈魂?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了一部愛情懸疑電影,叫《愛的就是你》(the One I Love)。不得不說,這種詭異的氛圍讓我在回味電影本身之餘,還開了不少腦洞。
          電影講述了一對感情趨於平淡的夫妻向諮詢師尋求找回當年激情的辦法。諮詢師給他們推薦了一個度假的地方,據說去過那裡的情侶都是恩愛回來的。於是兩人驅車前往那個神秘之處。但很快他們發現,在那個度假區里,竟然隱藏著一對跟他們長得一模一樣的男女。不僅相貌如出一轍,連對他們的種種往事甚至剛剛夫妻倆的對話都一清二楚。他們漸漸分不清哪個才是真實的伴侶,或者說哪個才是真正愛的人。結局就不在此說明,是對讀者也是自己的一種保留。
          儘管電影是虛構的,但作為一個愛開腦洞的我而言,這樣類似「換身份」的幻想早就存在。小時候看過《魚美人》(艾瑪暴露年齡了)的人都知道一個情節:張子游與鯉魚精化身的牡丹幸福美滿地度過了一段時光,他從沒見過妻子如此天真爛漫,因此愛極了這可愛的她,愛極了這種相濡以沫的生活。但當他知道原來牡丹外表下的真實身份竟是他痛恨的鯉魚精,竟然寧死都不願接受。雖然後來他幡然醒悟原來讓他產生愛的感覺的人確實是鯉魚精,但這個改變認知的過程也是何其艱難。
         我曾經不喜歡一個親戚,但是有一天突發奇想,如果有一天我得知自己的真實身世——竟然是那個親戚的孩子,而我的家人只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我會怎麼想?也許從那一刻起我就意識到,人在一種關係中的依戀,恐怕不是基於表面的身份,而是除去身份之外對那個人的態度。我愛我的父母,假使有一天得知我並非親生,也不會否認對他們的情感;我不喜歡那個親戚,假使有一天得知我是他們的孩子,也不可能產生一絲好感。
         小時候的觀感只停留在考慮我喜歡一個人究竟是喜歡他的外在,還是感覺。然而這部電影引導我們思考了兩種出軌的區別——肉體出軌和精神出軌。關於這兩種出軌哪個更不能接受的辯論一直是無休止的。也許從「換身份」的角度我們能獲得一點新的啟發。
          第一種情況,是不知道對方不是真愛人而依然與之相愛。電影中女主第一次遇到跟丈夫長得一樣的男人,誤以為是丈夫,便與他幸福地翻雲覆雨。第二天她和丈夫都知道了原來昨晚出現的男人不是真正的丈夫時,丈夫只是有點吃醋。妻子一心想著他是丈夫並享受這種自己也不知道是錯誤的愛情,這時妻子的肉體出軌了,而精神沒有。
          第二種情況,是明知對方不是真愛人而依然與之相愛。女主慢慢愛上了更浪漫的「假丈夫」,真丈夫為了考察她,扮成溫柔的「假丈夫」吸引得女主角與之上床。可是第二天,他卻真正地憤怒了。因為妻子享受的感覺是「假丈夫」給的,這時她肉體沒有出軌,精神卻出軌了。
         這樣想,我似乎覺得關於「肉體出軌和精神出軌」的爭論也不那麼難想了。以前我們總是設想一個身體不忠的人心裡依然想著原配,或是與原配生活心裡想著別人,這根本就很難將兩種出軌完全區分開。一個心甘情願將身體獻給別人的人哪怕心裡還感到愧疚,我們也很難替他脫罪;一個能與原配生活的人,我們也很難比較對方精神的偏移與正常的情感平淡有多少差別。唯獨想像,當有一天你得知伴侶在以為對方是你的情況下與之戀愛,或以為你是別人的情況下與你耳鬢廝磨,哪一個更不能接受,也許會有不一樣的角度,儘管這樣的場景純粹是為辯論而存在的。
         回到上面張子游的例子。他認為自己愛的是牡丹,喜歡一起生活的對像是牡丹,因此以為自己是百分之百忠誠的。可事實上,他不僅肉體出軌了(與之生活的是鯉魚精),精神也出軌了(牡丹本是個大家閨秀,與他生活只有相敬如賓。而真正給他快樂的是鯉魚精的活潑可愛)。當他突然知道這個雙重打擊,覺得自己由一個忠貞不渝的書生一夜淪為全面出軌的渣男,豈有不崩潰之理?
         終究是幻想,現實哪用思考這麼多可能性來窺探人性隱藏的惡。我們會習慣一個人,會漸漸分不清喜歡ta哪裡。Ta不可能真的換上另一具的畫皮與你相愛,也不會有一具一模一樣的畫皮讓你誤以為是他。如果無論樣貌還是感覺都讓你覺得這個伴侶無可替代,那麼ta就確實是the one you love。
用一段歌詞結束今天的腦洞。

看不穿是你失落的魂魄
猜不透是你瞳孔的顏色
看著你抱著我
目光似月色寂寞
就讓你在別人懷裡快樂

愛著你像心跳難觸摸
畫著你畫不出你的骨骼
記著你的臉色
是我等你的執著
你是我一首唱不完的歌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