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ancy

2016-09-16 05:52:10

深層含義


              這部戲覺得不好看的人其實是沒看懂。表面就是說一個發生在未來世界裡人類之間的愛情故事。但再深一層,其實是對現今社會的諷刺電影。一個極大的諷刺。這層含義因為它的力度不大,隱晦,導致很多人看不出來。
       第一層含義:
       未來的社會倡導人類不應該有任何情感,一發現自己有情感就是「染病」,要治療,甚至被處死。男女主意識到自己「染病」後,從懷疑,到確定自己根本沒病,有情感是對的,再到相約離開這個誓要扼殺情感的地方。為什麼要扼殺人類情感?可能是為了不讓情感阻礙科技的發展,可能是為了提高生產力等等。現今社會何等相似,只是電影更極端化而已。現今社會,人們不熱衷討論情感,金融業,科技業變成世界各產業的主流,最高薪的職業也在於這兩個行業。這兩個行業最講求理性,最不講求情感。金融業里出現得最多的是數字,科技業是一系列的專業符號。而文學藝術這最講求情感的行業變成了小眾產業,賺不了錢,關注度低,從業人員數量遠不及金融和科技的。大學裡的專業中商科是永遠的大熱,電腦是永遠聽起來的高大上。文科生被貼上「沒前途」,「沒錢途」的標籤,藝術家被邊緣化,很多人對他們敬而遠之。人們普遍認為,一個擁有強烈情感的人是玻璃心,是脆弱的,成不了大事的;而一個人只有理性,才是強者。什麼時候,人類開始隱藏自己的天性,害怕暴露自己的情感,甚至嘲笑其他出現負面情緒的人?就是科技和資本出現的那一刻。科技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但不能以扼殺人類天性為代價。理智與情感應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在中國,理工科才是主流,文科是非主流,想起都痛心。一出街,冷漠比熱情多。人們成不了科技的主人,反成了它的奴隸。人類對情感越來越遲鈍,越來越不懂得去感覺,不懂應該如何去表達情感。物質世界愈加豐富,精神世界卻愈加荒蕪。所以第一層含義就是故事的作者諷刺這個以理性為主導的社會逐漸扼殺人類的情感。如果你不服從,有權力的人和周圍的人會用盡一切辦法逼你服從。
       第二層含義:
       如果你很不幸,身處與自己格格不入的群體,唯一的辦法是離開。我曾經兩年時間身處在一個充滿理性,不講情感的地方,你會發現你和周圍的人根本不是同種人。你也要像他們一樣隱藏你的情感,每天像行屍走肉一樣。沒有人會在意你的感受,你去在意其他人的情感也顯得多餘。那種感覺真的很難受。並不是誰的錯,只是你們不是同類人。找到和你相似的一群人有多麼重要。男女主他們,寧願去一個生死未卜的地方,也不願意被那些沒情感的人同化。從最初你和大家都一樣,到最後選擇逃離,是一個很掙扎很痛苦的過程,因為在這過程中你肯定試過無數次否定自己,也沒有人會願意承認,自己是這個群體的異類。到最後能明辨是非,並選擇抽身,是需要勇氣。男女主寧願冒險,也要去勇敢追求做自己,不願成為自己不想成為的人。現實中有多少人有勇氣這樣做?所以第二層含義是作者希望人們學會追隨自己的內心,勇敢做自己,離開不同等族群,尋找自己的同等族群,而諷刺那些害怕成為異類而隨大流的平庸之輩。
        最後,雖然男主已經喪失情感了,但他又重新對女主有了感情。證明人類的天性根本不可能被扼殺掉,科技和資本只是人類生存的手段,而不能取代人性。不能本末倒置,為了生產而消滅情感。科學技術的確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但現代人情感的缺失難度不是人類的一大退步嗎?
        這部電影也體現了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和中國的差異,西方價值觀首先尊重個體的價值,尊重人性和自然,但在中國討論這些問題,就像個另類。現在,能碰到一部比較像電影的國產電影都不錯 了,更不要說是會思考人類終極命運的富哲理性的電影。類似這種問題還有像哲學,西方人討論它們,研究它們是非常平常的。但在中國,思考這些問題的人非常少。為什麼呢?首先,教育部聲稱的「素質教育」真的是以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嗎?無數的貪官是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很多成績很好的學生連最基本的同情心都沒有,攀比,驕傲自大。這就是今天素質教育的成果。說「素質教育」真是噁心別人又噁心自己。在中國,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只有金錢和權勢,其它都不看的。在這險惡叢生的社會,不被人害已經很好了,人人自危,還哪有人會去研究那些高深的道理。所以,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們忌諱談論政治,談論哲學,談論倫理,說明這個國家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一星扣在看不出男女主之間有任何火花。另外是前半部份節奏緩慢,略顯沉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