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飛 二番

2016-09-13 19:04:21

神也不恕


Refn算是完成了從self-indulgent到narcissistic的蛻變。

這並非必然的遞進,但卻像是他命中注定的目的地。只能說自戀一直深植於Refn的內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顯然我們在討論的肯定不是卡拉瓦喬、米開朗基羅的那種自戀,導演通過影片彰顯出的更像是一種驕縱的狂歡,青春期的自我意識。他說他為年輕人拍攝電影,他也說他的心裡住著一個16歲少女。

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少女,她一定比電影的女主角更美。雖然Elle Fanning甜美可人,但算不上絕色傾城之美。結合早先的另一個選角對象,Carey Mulligan,不難看出導演對於Jesse這個角色的定位,一直以來都是「天真懵懂,人畜無害」,引用片中的話,是一種deers in the headlights的茫然。幸虧最後沒有選Carey,她近幾年的幾個角色可沒少為她積攢綠茶氣。



Jesse在電影中象徵著極致的美,究極形態的美,通俗點說:Jesse就是「美」(重音在「是」上)。每個人對美的定義和理解不盡相同,既然沒有一個女演員可以代表所有觀眾眼中的美,讓所有人都買帳,那不如就找一個相對不那麼美的姑娘。這不失為一個討巧的辦法,也很好地傳達了一個資訊:電影討論的是像徵意義的美,不是狹義上的顏值。

在現代語境下,「美」總是被無端膚淺化,廉價化。當我們有意無意選擇無視眼前的美,而徒勞地將目光投向所謂的深刻時,我們錯過的又豈僅僅是悅目之愉。正如中,王爾德借亨利勳爵之口道出了他對美醜的看法:「只有膚淺的人才不以貌取人,世界的秘密在於表象,而非內裡。」導演在本片中不遺餘力的慶祝和讚頌,把美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或許說到這裡有讀者會有不同意見,認為電影實則對美進行諷刺。私以為,電影從頭到尾諷刺的都是美的附屬品:虛榮、妒忌、貪婪、凋零等等,而且也從不迴避美與這些附屬的醜惡的必然聯繫。但對於美本身,導演的態度一直很堅定。

於是就不得不提Jesse之外的三個女性角色,她們象徵人類對於美最純粹最本能的反應。Sarah妒忌她的美,Gigi試圖得到她的美,而Ruby被她的美色吸引。我們就不難理解最後她們吃Jesse的動機,Sarah單純是想毀了她,Gigi妄想藉此獲得她的美貌,而Ruby則在冰戀中得到了最終的高潮。

Jesse處在三者的包圍中,四人的關係也就形成了劇中反覆出現的四個小三角組成大三角的符號。在這個充滿靈性意味的符號中,三者互相制約,達到平衡狀態。而一旦這個穩定的結構被打破,就意味著的毀滅。Ruby家中的豹子,揭示了她捕食者的本性,她對獵物虎視眈眈,伺機而動,成了打破平衡的罪魁禍首。基努大叔早先斥責Jesse大門敞開,招致禍端,也可以理解為他警告了這個初出茅廬的姑娘城市中暗伏的危險,雖然他並不一定出於好意。



導演對於色彩的運用完全沒有被他是個色盲的事實而限制,反而是更誇張大膽,霓虹燈管閃爍出強烈而極致的燈光形成一種頗具傾略性的美感,讓人不安。紅藍兩色所代表Jesse不同的狀態已經被廣泛解讀過了,在此只想提幾個紅色的意象。因為畢竟電影叫,既然是demon,那紅色一定是主導。首先Ruby的名字就是紅寶石的意思。她第一次出場就在擦拭女主身上的假血,和最後沐浴在女主的真血中,這種首尾呼應很巧妙。另外Ruby曾提到了Red Rum,熟悉庫布里克的觀眾都知道這是把Murder這個單詞反過來寫(很多影迷分析了片中的三角形,其實片中還有不少M形,好吧這是過度解讀了沒錯)。

電影值得解讀的地方還挺多,然而當藝術片的晦澀讓觀眾覺得是在解謎,那恐怕就很難作為一部好電影而成立了。如果說還是兼顧故事完整性和流暢性的,是導演百分百沉浸在自己美學和哲學的個人化表達里,那到了,誰他都不會放在眼裡(除了Liv),只要自己開心就好……倒是很期待下一部作品會有多脫線。


本文首發於「三分熟影評」訂閱號:MediumRare
請掃瞄下方二維碼關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