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天才無限家 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

知无涯者/数造传奇(港)/天才无限家(台)

7.2 / 47,059人    108分鐘

導演: 麥特布朗
編劇: 麥特布朗 羅伯特坎尼格爾
演員: 戴夫帕托 傑瑞米艾朗 陶比瓊斯 Devika Bhis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米粥

2016-09-12 04:17:58

知無涯者:科學的驕傲與謙卑


知無涯者:科學的驕傲與謙卑


一、與數字共舞的印度少年


    沒有人知道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這位沒有任何學歷的、貧寒的印度少年,塗寫在地上、桌上、紙上的那些公式是怎麼來的。連他自己也只能解釋:「它們就是出現了,出現在我的腦子裡」。
    那些無窮無盡的正整數,變換著各種存在的形式,彷彿一場無窮無盡的舞會,吸引著拉馬努金去尋找、發現、描繪它們那精巧而優美的舞步。
    1913年,拉馬努金把他的公式們寫信寄給了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的著名數學家哈代(G.H.Hardy)。
    正如哈代自己說的:「沒有任何先例或者法規,能夠評判人們發自內心的想法」。就這樣,哈代幫助拉馬努金來到了英國。
    這位與數字共舞的少年,從此結緣於科學、三一學院、數學家哈代,以及哈代的數學家好友們。


二、科學世界裡的莽撞少年


    初到三一學院,這裡的一切,與家鄉的泥地和海灘都不一樣,甚至空氣中,都隱隱漂浮著來自歷史深處的思想與智慧。
    現在,拉馬努金離三一學院很近,可是,他離科學,卻是有多遠呢?
    拉馬努金為發表他的那些文稿而來,哈代卻是給他安排了一些課程。哈代告訴他:「我也希望有適當的時機發表,但我們首先要證明你的公式,用更正式的算法。」
    天才的少年自是不以為然:「霍華德(Howard)教授的課總講推導和證明,我不明白,我有公式,可以直接得到結果,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在這些證明過程上?」


三、直覺的優美和科學的驕傲


    哈代看到了拉馬努金的公式,他深感它們的價值,他非常喜歡它們。
    可是,科學是什麼?
    如同年輕時期的18世紀最具創造性的數學家歐拉(Euler),和19世紀最令人費解的數學家雅各比(Jacobi),拉馬努金也處處展現了和他們一樣的特質:對直覺和形式的喜愛。那是他們自己的形式,一種面向自身的藝術,它展現真理。
    然而,無論是歐拉還是雅各比,他們被科學認可的成果都是在後半生完成的。因為,「科學必須經過證明、可重複地證明,必須經得起推敲」,否則,那些直覺和形式,只會被認為是「變戲法」而已。
    所以,「我需要你去參加課程,去學習證明」。
    「我們不僅有責任用科學的方法去證明你的那些優美的直覺公式,而且,當我們準備挑戰科學的領域,就承受不起證明的失敗。」
    直覺有直覺的優美,科學有科學的驕傲,當它們牽手結緣,便是拉馬努金遇到哈代。
    直覺為科學提示方向,科學讓直覺免於迷失。


四、科學的驕傲與科學的謙卑


    哈代的好朋友,數學家利特爾伍德(J.E.Littlewood),在給哈代的信中寫道:「我絕對相信任何一個正整數都是拉馬努金的好朋友,你有責任關照好他,確保他的工作能有成果。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你的一場戰爭」。
    因為哈代對質數公式的質疑,拉馬努金和哈代吵了一架。可是,拉馬努金不知道的是,他的第一篇論文,已經在哈代的推薦下,成功發表在《數學科學》。哈代,這位著名的數學家,一面幫助拉馬努金糾正和修改對公式的證明,一面焦慮如何保護這位數字少年不受戰爭的影響。
    配分公式如此優美,以致於它是拉馬努金和哈代共同的驚喜。哈代把拉馬努金引薦給配分公式的權威數學家麥克馬洪少校(Major Macmahon)。驕傲的少校見識了拉馬努金的證明,他很喜歡這位異國少年。
    在哈代和他的好友們的努力引薦下,拉馬努金終於先後當選為「英國皇家學院院士」和「劍橋三一學院院士」。
    驕傲的科學,隨時願意放下身段,謙卑地追隨那些推動科學前行的腳步。


五、純數學的意義


    引一段哈代推薦拉馬努金為英國皇家學院院士時的演講詞:
    「當我認識拉馬努金的時候,他的學識的侷限性和深度都十分讓人驚訝。拉馬努金的工作,我們對其重要性評價也許意見不一,其對數學未來的影響也未可知,但它展現出來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意義深遠的原創性。...
    ...拉馬努金曾經告訴我說:『公式對我沒有任何意義,除非它表達的是神的思想』。拋開我的信仰問題,我想說或許他是對的。這不就是純數學的意義所在嗎?可以說我們都是在追求絕對完美中對無限的探索者,並非我們創造了這些公式,它們其實早已存在,等待著像拉馬努金這樣聰明的大腦去感知和證明。所以,我不得不思考,我們又能憑藉什麼去質疑拉馬努金呢?更不用說上帝了。」


六、一些附註


    (1)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1887.12-1920.4),死於肺結核,享年32歲。
    (2)1976年,人們找到了拉馬努金在生命的最後一年裡證明他的新公式的「失落的手稿」。這些手稿目前陳列於三一學院雷恩圖書館,它們的重要性堪比貝多芬的遺稿《第十交響曲》。這些公式後來被用於理解「黑洞行為」。
    (3)1992年,美國作家羅伯特•卡尼格爾(Robert Kanigel)所著的傳記《知無涯者:拉馬努金傳》(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獲得「美國書評界傳記獎」。
    (4)1997年,《拉馬努金學報》(Ramanujan Journal)創刊,用以發表有關「受到拉馬努金影響的數學領域」的研究論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