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記憶乍響 Louder Than Bombs

猛于炮火/响亮的秘密(港)/比炸弹更响

6.6 / 10,032人    109分鐘

導演: 尤沃金提爾
編劇: 尤沃金提爾 艾斯基佛格
演員: 蓋布瑞拜恩 伊莎貝雨蓓 傑西艾森柏格 Devin Drui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芷寧

2016-09-04 08:18:52

《猛於炮火》:當日常遭遇崩塌


(芷寧寫於2016年7月1日)
       表演實力出眾的法國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常常出演一些內心世界異於常人的角色,而且拿捏詮釋地十分精彩,塑造出了影史上很多著名形象,如《鋼琴教師》裡的艾麗卡。於佩爾認為:「電影是探索真理的工具,演員需參與其中給其所飾演的角色以深度。我把電影導演作為選擇我的電影的評判標準,並與他們分享共同的關注。」而她選擇出演挪威導演、編劇約阿希姆·提爾執導的他的第三部影片《猛於炮火(Louder Than Bombs)》,或許就出於她的評判標準。
       說起約阿希姆·提爾,就會提及他的上一部影片《奧斯陸,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這兩部影片在風格營造上有一脈相承之處,都壓抑陰鬱,內心戲細膩而深沉,充滿著糾結和崩壞的情緒,所不同的是,奧斯陸里所表現的終極痛苦似乎是屬於獨自的,如同在一個無論如何也進入不了外界圈子的自閉世界裡,而《猛於炮火》的痛苦則屬於眾人和家庭,家庭成員之間有著必然的牽連,即便想將對方排斥在自己的生活之外,也是徒勞的,經歷過的同樣一件事情,牽扯著他們的奇經八脈,這是躲不掉繞不開的結。如果將此片看作是奧斯陸在風格上的後續,也未嘗不可。
        似乎提爾受法國影人的影響頗深,這點在他曾對奧斯陸街景的呈現方面就已表現,此番他的敘述環境改在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卻依舊有著他擅長的風物表現手法,就連非常美國化的中學校園、課後大趴體也被他呈現和美式慣用不同,有著清寂的色調和心緒的延展,還有著莫可名狀的苦痛,當然也有著全球青春期的那些特質。
        影片有著耐人尋味的細節和微妙波動的心理表現,片中三個男性家庭成員的痛苦程度和內心世界,因對他們而言至關重要的女性成員的永遠缺席而變化著,吉本芭娜娜說過:「痛苦面前我們很脆弱,我們害怕它來得太猛烈,害怕它瞬間把自己沖毀,連殘骸都不剩。所以我們壓抑著,不敢讓痛苦一下湧泄而出,只能小心翼翼地讓它一點點地釋放。」命運沒有給這家人緩釋接受痛苦的機會,他們遭遇了迎頭一擊,卻十分需要緩緩地釋放這種痛苦。
       面對家庭突變,對於不同年齡段、不同親疏關係的家人而言,有著自己的解讀和行為模式,小兒子將「我不煩你,你也別煩我」的黑色態度寫在臉上,大兒子則欣然加入到清理舊物的工作中,以逃避他自己的小家庭所帶來的不適和壓力,父親試圖維繫這家的日常,試圖解決和青春期小兒子之間的隔閡,又試圖掩蓋生活中的一些秘密和不和諧……
       菲利普·羅斯說:「生活就是誤解,不斷地誤解、誤解、再誤解,深思熟慮後還是誤解。就這樣我們懂得自己的存在:我們錯了。可能最好是忘掉有關他人的對與錯,一切順其自然。若能做到這一點——好吧,你就算幸運了。」倘若真的誤解下去,也許真的很幸運,只是真相往往躍躍欲試、呼之欲出,而且從來都不討喜,與你同一屋簷下生活,卻並不一定彼此了解,流水的日常則有著看似溫存的殘酷,其殺傷力甚至猛於炮火。
       或許至片末,迎著曙光乘車外出的這家男人,或多或少地都理解了他們失去的蘿拉,那個聲名顯赫、特立獨行的戰地攝影師為何固執地選擇這樣的生活軌跡,在這樣嚴酷的生活軌跡中,她又有著怎樣的心情,而她的生命為何會有這樣的結局……
       「你無法在尋找生命的意義中找到幸福快樂。意義只是第三重要的東西。它排在愛和存在之後。」(馬特·海格語)
(雜誌約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