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偽象

2016-08-06 05:24:42

能帶給你救贖的只有你自己


最近看了幾部國外的青春片,特別巧的是剛好都和寄宿學校的人物有關。當我看到Tamsin騎著馬,悠悠地回答說自己平時上寄宿學校,整個暑假都會在家,歡迎Mona無聊時來找她玩的時候,我想,不會又是一個上層階級家境優渥卻心靈缺失扭曲的小姑娘吧?
看完整部影片,終於忍不住嚎一句:People educated at boarding schools are FUCKING CRAZY!!

當然,這話說得地圖炮了一些,畢竟但凡描寫青春期的文學影視作品,都更喜歡讓一些問題少男少女做主人公。但寄宿學校給一大批學生帶來過的心理問題是真實存在的。英國教育和寄宿學校可以說有著最緊密的聯繫,上層階級的家庭都會慣例把子女送到昂貴的寄宿學校,但這群子女中卻有這麼一部份,他們有最好的條件,接受最菁英的教育,卻因為童年和青春期長期遠離父母親情,在學校壓抑等,多少發展出一些心理上的問題。

這部電影的評意料之中多是在討論Mona,畢竟無論是原著小說還是電影都是從她的角度來講述的,她混亂的青春,無望的底層生活,她遇上的騎馬少女,她打開心扉,她陷入愛情,她被欺騙,她離開,她成長。太多人也會對她的心理有共鳴,畢竟這就是導演的目的。("I need to get to the essence of adolescence, in a way I am arrested in my adolescent emotions, like most of us I think are, so the film is very personal. I identify with Mona to an unhealthy degree, so the main thing was to make these teenagers the sort of teenagers I could relate to myself, slightly more timeless and removed from now.")

就我而言,可能因為我一開始就抱了開頭那樣的想法,因此整個觀影過程給了Tamsin很多關注,這個來自上層階級,住在大房子裡,會拉小提琴的棕髮姑娘。多冷漠啊!Mona付出了全部的真心,卻被她當成了summer theatrics,只是一個夏日的遊戲。她有優越的家境,也有空虛的精神世界。看似完美的家庭,其實家人之間缺乏溝通和了解,大家都扮演著自己該扮演的角色,默契地沉默。Mona在窗外看見他們一家人吃飯,父親看著報紙,母親和她低頭吃著自己面前的食物,食不言,看看,多有禮貌,多莊重的一家人,在相機面前照出來就是最完美典型的上層階級家庭,然而內在可能早就破碎不堪了。

我想Tam內心也是對父母不滿的吧,不滿他們沒有給她足夠的愛與關注,但她依舊在他們面前乖巧地沉默,從不會跟他們談論自己內心的想法。若她是一個美國青春片中的孩子,也許會沖父母大喊大叫發洩,瘋狂叛逆。但她不是,她已經被教育成並習慣了塑造這樣一個溫順好孩子的模樣。Mona看到Tam父親開車經過,問他Tam在哪,他說:「在她房間裡,和往常一樣。」Mona提著行李箱去找她,看到她穿著校服微低著頭,十足一個乖巧好女兒的樣子,說:「我要回學校了。」

後來Tam在她們第一次接吻的水邊找到Mona,雲淡風輕地跟她說:「剛才在我母親面前我不好表現出真正的自己,我只是在演,那根本不是我,你了解我的。」在她重複了一遍「你了解我」的時候,鏡頭意味深長地給了Mona的面部大大的特寫,佔據了整個螢幕。是嗎,Mona了解她嗎,或者她了解她自己嗎?哪個是真實的她?真實的她被困在自己優越的生活里,困在封閉的寄宿學校里,常年扮演著一個循規蹈矩的女孩,終於從波瀾不驚空虛乏味的生活里有一個假期的她,開始實現她心中的idea of summer fun,她給自己安上人設,做自己一貫想像中「真實的自己」,抽菸喝酒痛哭跳舞。她極力做出和封閉學校裡的循規蹈矩相反的行為,要得到更多外面世界的經歷,跟Mona一起砸車窗後奔跑,讓Mona給她講述她的前男友Ricky,給她示範做愛的過程,一起去Ricky家搗亂,吃致幻蘑菇,在酒吧公開親熱,玩弄Mona和她哥哥以從他們的反應得到滿足感,感到這個自己是如此真實,然後她收起所有的表情,說:「我要回學校了。」

這個家。完美的資產階級家庭。表面是光鮮的,內裡大約是殘破的。華而不實,像家裡那棟富麗堂皇晚上卻會發出嚇人聲音的大房子。她一邊憎恨著在她眼裡日復一日都在麻木演戲的雙親,一邊有過之而無不及地重蹈雙親覆轍。她討厭那樣的人,她又成為那樣的人。她做出這些事,編造出這些故事,玩弄別人的感情,讓這個所謂「真實的自己」尤其真實,然後等她終於要回到她一潭死水的生活中繼續演戲時,她可以特別自信地告訴自己「我現在不過是在假裝,其實這根本不是真正的我,那個我才是真實的。」

這部電影很容易讓人想起《罪孽天使》。生活苦悶壓抑的青春期女生,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抓住對方,友情和愛情混雜在一起,發誓永不分離。不過太想逃離,逃離虛偽的現實,逃離悲慘的生活,逃離一眼可預見的未來,逃離在屠宰場的工作和混蛋丈夫還有一群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於是給自己幻想了一個美好的充滿希望的未來。就像陷入宗教狂熱尋找心靈慰藉的哥哥一樣,深信對方是自己唯一的救贖。營火旁的誓言,太天真太年輕,「就像那年匆促刻下永遠一起那樣美麗的謠言」,說出的那一刻就註定了結局。

其實,無論如何她們也是不會有將來的,假如Tam真的也為愛情瘋狂,決定不管不顧跟她一起私奔,結局會是怎樣?電影第二天早晨的場景,Tam躺在原地,Mona去摘了些黑醋栗當早餐,說自己口袋裡還有更多,Tam說無論摘了多少都不夠當早餐的,她討厭這個地方了,又冷又餓還被蚊子咬,想回家。回家後Mona依舊興緻勃勃地拿著個地球儀選她們私奔的地方,鐵了心要離開要奔赴愛情,傻姑娘!若你們真的私奔了,野外裡的那個早晨就是將來的縮影,吃不飽穿不暖,必然有一天她會再次對你說:「我累了,我想回家了。」

如果電影溫情一點,正常路線一點,大概會是Tam也真心愛過她,並沒有為了自己的idea of summer fun存心欺騙她。她會告訴她:「我愛你。但我不可能拋下一切跟你走,這不現實。我要回學校了,你彌補了我心靈的一部份缺失,我會成為更好的人,希望你也是。」這會是多數青春片的走向,你遇到一個人,她不經意地闖入卻轟轟烈烈地離開,你們不會有未來不會有時間的磨損,愛情永遠停留在這一刻,永遠年輕。比如《桑格莉之夏》的文藝小清新,少女又治癒,她讓你成為更好的人,然後揮手和你說再見。沒有結果,就是青春的意義。

但《夏日之戀》沒有給我們這樣一個小清新的結尾。其實,如果這部電影不是改編自小說,也許正會是這樣的結局,但寫出原著的女英國作家花了大量篇幅描寫英國80年代的社會階級背景(導演做了大量刪減,把重點放在了兩個女孩之間的關係上),在這個背景里Tam成長為這樣的人,一個心理髮展不健康的上層階級女孩。也正因如此,這部電影如果僅僅被歸類於「女同片」,未免太委屈,因為它絕不僅如此。就像《罪孽天使》《裂縫》等電影,它當中包含了女生和女生之間的情愫,但它其實並不是絕對重點,更重要的是從她們的關係中探討的其他東西,青春期的心理思想,社會體制,成長,面對現實世界等等。

在片尾,Mona成長了,雖然不是以一貫青春片的小清新方式,而是以一種相對殘忍的方式。這個迷失了自我的社會底層的姑娘,看清了現實後不再像抓救命稻草一樣渴望對方拯救她。在她放手的那一刻,她心裡愛的那個人已經死了。Crimes of passion或許可以被原諒,但她放過了對方也放過了自己,畢竟她的誓言句句真心。電影開頭她被前男友甩了之後只有迷茫麻木,但她放開Tam頭也不迴轉身離開的時候是帶著微笑的,她跳出了虛假的精神世界走向現實,清楚明白這個世界沒有神,有的只是你自己,能救你的也只有你自己。

而Tamsin呢,她能走出自己虛假的精神世界,給自己帶來救贖嗎?

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