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帝國戰神:巴霍巴利王 Baahubali: The Beginning

巴霍巴利王(上)/巴霍巴利王:开端/巴霍巴利王:创始之初(台)

7.9 / 137,008人    159分鐘 | South Korea:137分鐘 | Taiwan:138分鐘 | China:129分鐘

導演: S.S.拉傑摩利
編劇: Vijayendra Prasad S.S.拉傑摩利
演員: 普拉哈斯 拉納達古巴提 安努舒卡謝蒂 特曼娜芭蒂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葉涼

2016-07-22 23:32:26

看懂印度最貴電影《巴霍巴利王》背後的印度教文化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7 月 22 日,《巴霍巴利王:開端》在內地上映,該片製作費用堪稱是印度歷史上最貴的電影,整體耗資約 1.6 億人民幣。去年創下印度本土票房第一、全球票房總計已超過60億盧比(約合9000萬美元),印度境內票房收入過50億盧比(約合7480萬美元),在印度電影史中排名第三、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出「王子復仇記」:大難不死的男孩兒,長大後發現自己身懷神力;為了心愛的女孩離開家鄉;解開自己的身世之謎,發現自己是王族之子後,為了慘死的父輩,發起復仇行動並奪下王位。

國內許多媒體把《巴霍巴利王:開端》稱為耆那教聖者巴霍巴利的故事,巴霍巴利原意為強壯的手臂,故此前也被譯作「力臂」,其人是印度古老宗教耆那教初祖——勝者第阿底那它祖師之子。巴霍巴利自恃勇力,和他的兄長婆羅多爭奪王位,並在贏得三場比賽後得到了王位。但是王位到手之後,他突然覺得內心難以平靜,並放棄王權,進行苦修,最終成為耆那教的「成就者」(Siddha)。

但是通觀全片,我們很難找到耆那教教義的蹤影——不敬神,反對種姓制度,人人均可得道等。與反對婆羅門的耆那教不同,整部電影都是以歌頌大神濕婆和它的化身——巴霍巴利之子希瓦(Shiva,其實就是濕婆神的名字)為主線,後來才以回憶的形式展開了印度教神話中巴霍巴利和兄弟巴拉迪瓦二人爭奪摩西施末底王國的王位的故事,劇情中蘊含著典型的印度教宗教背景與印度教式的英雄主義崇拜,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神」片。

國內文獻一般把三大宗教認為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及佛教,但事實上,印度教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遠多於擁有3億信徒的佛教。外國文獻通常認為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及印度教,或者加上佛教稱為四大宗教。

所謂「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複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教廣泛影響著南亞東南亞的大部份區域,如果不了印度教,你很難真正的深入當地,也會造成尼泊爾變成「佛國」這樣的笑話。

近年來,印度電影佳片倍出,《三傻》《P.K.》《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片在世界範圍內都可以稱得上傑作,裡面都包含著濃濃的印度教元素,如《三傻》中姐姐的嫁妝,《P.K.》中對神靈的質疑,《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主角被稱為猴神,那是因為猴神哈奴曼象徵忠誠與勇敢。《巴霍巴利王:開端》也不例外,印度教的神話交織其中,更添趣味。下面就讓我們截取幾個片段,拋磚引玉,來談談它背後史詩般的印度教文化。

本片雖然叫做《巴霍巴利王》,但第一部的主角更顯然是他的兒子希瓦,他與毀滅大神濕婆同名,在片中,也處處彰顯著他的神性,暗示他是濕婆神的化身。

神的力量,希瓦舉起巨大林伽

這段影片都是在稱頌濕婆,描述它的外貌與背景,如妻子帕爾瓦蒂和坐騎難迪,也在藉助稱頌神來稱頌男主的勇武與虔誠。



恆河是印度教最尊崇的聖河,當恆河從天界傾瀉而下時,大地母親根本無法承受她的力量,於是偉大的濕婆神用前額接托河水作為緩衝,之後恆河再流到地面上。希瓦舉起的林伽是濕婆的標誌,其實分為兩個部份,上面的圓柱體叫林伽象徵男根、陽性力量及濕婆;下面的磨盤叫約尼,象徵女陰、陰性力量與帕爾瓦蒂,這種配合的含義是:陰陽二性永遠不離,陰陽交合即萬物的總體。

用恆河聖水沖刷林伽是供奉濕婆神最高的形式之一,所以希瓦會把林伽放置在瀑布之下,這段瀑布所在的河流,就是恆河的上游。



新月是濕婆神的額飾,是印度教創世史詩「攪拌乳海」中乳海的十四寶之一,柬埔寨吳哥窟壁畫上精美呈現了這個傳說。




大白牛南迪是濕婆神的坐騎,這種白牛有高聳的駝峰,屬於黃牛的一種,這也是在印度尼泊爾等國家黃牛被尊為聖獸的原因之一。之後的影片中,巴拉迪瓦徒手降服巨大公牛顯示自己的力量和勇武,同時也是在暗示他是濕婆與正道的敵人。




希瓦最後的舞蹈一腳著地的動作明顯帶有坦達羅舞的意味——據說在世界毀滅之際,濕婆神就會在暴風雨中跳起這樣的舞蹈,舞蹈中罪惡和污穢伴著舊世界滅亡,新世界迎來重生。

為你而來,跨越千山萬水找到你




這段歌曲叫做《為你而來》,是全片最亮眼溫情的片段。女主阿瓦迪卡霓裳化蝶,美若天仙,特別是從天而降的那一刻,讓筆者不禁想起《洛神賦》中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懸崖驚鴻與日光將瀑布照耀成金色,這兩個遠景鏡頭充分體現了製作的誠意。



濕婆神的最重要的化身之一叫做巴伊拉布,正是忿怒的恐怖之神,影片在每個細節中都在暗示希瓦具備的神性。



弓箭在印度教中有神聖的意義,是諸神的武器,最盛大的節日之一十勝節,有個傳統節目就是用弓箭射擊十首魔王羅波那(出自《羅摩衍那》)。同時,弓箭也像徵著對靈魂內心的指引。阿瓦迪卡如同但丁筆下的貝雅特麗齊,不僅是希瓦的愛人,也指引他找到命中注定的道路。

這段撩漢技能我要給100分,滿分是10分。

劍與愛,情挑阿瓦迪卡

這一段生死爭鬥充滿著赤裸裸的性暗示,也在不經意地訴說主角的神性。印度教這點非常有趣,雖然傳統上在婚前性行為上十分保守,教義亦沒有離婚的概念。但是對性愛本身接受度又很高,無論是舞蹈還是宗教,都充滿生殖崇拜。



男主把女主放進瀑布之中。上文我們說過,瀑布流水沖刷林伽是供奉濕婆神的祭祀。而在很多時候,信徒們使用的不是清水而是牛奶,這象徵著林伽約尼交合產生的愛液。濕婆神同時也是繁殖之神,這個唯美片段的性意味呼之欲出,女主被征服了。



瀑布沖刷希瓦的額頭,就像恆河從天而降沖刷濕婆神的額頭。



阿瓦迪卡看著瀑布中自己秀麗的外表,真正覺醒了自己的女性意識,在瀑布中也表明了轉變成女人的過程。

這段撩妹技能我要給99分,少一分是怕你驕傲。

恢宏的戰爭場面

電影中震撼的宏大場面與具有史詩感的視覺效果在印度影史中可謂前無古人,後半段用大量篇幅通過 CG 技術與實拍相結合,1:1 還原了古印度冷兵器的戰爭場面。



印度教中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種姓,最高種姓婆羅門掌握神權,是從歐洲入侵南亞次大陸的雅利安種的後裔。種姓的劃分正是為了保證血統的純粹性。

電影中的反派侵略者的膚色與血祭的坦陀羅習俗,正和南亞原住民一脈相承。他們中的首領貴族許許多後來被吸收進印度教中,成為掌握政權的種姓剎帝利。這也是婆羅門和剎帝利間的鬥爭千百年來延綿不絕的原因,佛祖的姓釋迦就是一個剎帝利種姓,佛教也是反婆羅門的產物。

坦率地講,《巴霍巴利王》的劇情非常一般,雖然借用了耆那教聖人巴霍巴利的名字,故事卻更像一部不精準的《摩訶婆羅多》。但是從整體效果而言,不愧是一部出色的商業巨製。這點恰恰是印度電影的可怕之處——當筆者觀賞《三傻》《P.K.》《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這些偉大影片的時候,只驚嘆於印度電影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在師道至上的印度,他們可以嘲諷教育體制,如《三傻》;在全民信教的南亞,他們敢反思宗教,如《P.K.》;在印度巴基斯坦世仇的局面下,他們歌頌信任與和諧,如《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可如今,在商業片和大製作上面,印度電影又先聲奪人。不要忘記,除了文藝和思想,精良的商業快消在現代社會亦必不可少。

反觀國產電影,我們值得思之,慎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