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史帝夫賈伯斯 Steve Jobs

史蒂夫乔布斯/时代教主乔布斯(港)/史帝夫贾伯斯(台)

7.2 / 178,922人    122分鐘

導演: 丹尼鮑伊
編劇: 艾倫索肯
原著: 沃爾特艾薩克森
演員: 麥克法斯賓達 凱特溫絲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深海石

2016-07-22 16:26:13

百年難一遇之人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賈伯斯11年走的,那時社交媒體都是哀悼文,一直在用千元安卓機的我,在別人看來,有點無動於衷的可怕。沒錯,賈伯斯是一個偉人,創造了蘋果,影響了當世,也對其後的手機和電腦等多個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就包括我所使用的安卓機。

後知後覺的我對賈伯斯的認識始於兩部電影,分別是15年版與13年版,以及中年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的畢業演講視訊。對於傳記類電影,若有多部,我向來覺得不能只看其中之一,因為電影的視角對於一個人的人生來說,必定是狹隘的,若能有多個視角來解讀,則會與真實更為接近,不至於認識過於淺顯。

對13年版的看法:以青年賈伯斯為主要的刻畫對象,著重描繪了其從大學退學與創立蘋果公司以及使公司走上正規的經歷,影片風格更為基於實際,其中的賈伯斯沒有任何偉人的光環,只是一個普通的創業者從一無所有到功成名就的簡單故事。電影似乎只是在將賈伯斯的人生進行圖畫式的描繪,缺少了內心的審視,也就失去了美感和打動人心的力量,癥狀在於編劇或是主演,而男主角也獲得了第34屆金酸梅獎最差男主獎稱號的提名,是對此部影片恰到好處的諷刺了。

對15年版的看法: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全部用來刻畫了賈伯斯在蘋果公司初始的輝煌、被辭退後建立NEXT的轉折、以及後來重回蘋果的力挽狂瀾。省去了青年賈伯斯的內容,所以縮小版後的電影看起來節奏感更強,無時不刻給人以緊張、興奮感。其中主線劇情外還添加了麗莎與其母和賈伯斯的副線,賈伯斯歷經了不認麗莎為女,到最終相認的轉變,很好的解讀了生活的賈伯斯。

兩個版本的差異是明顯的,13版就像是對賈伯斯整個人生的圖畫式再現,沒有絲毫藝術化的渲染,是一部非常棒的「寫實紀錄片」,而非好的電影。15年版在情節安排上更為大膽、遊刃有餘,只截取了賈伯斯人生中最為波瀾起伏的後半生,並著重了對賈伯斯個人魅力的刻畫,自然更為深人人心,雖然15年版存在虛構的成份,但作為對生活再現與加工的電影而言,並無不妥,只要是合理化,處在可接受範圍內的發酵與推進作用。

若想對賈伯斯有深入認識,相對兩個電影,其在史丹福大學的畢業演講會是更好的資料。此時的賈伯斯早已爬上了人生的頂峰,也經歷了一次癌症,所講的三個故事,可看成是其對人生的理解。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自己的身世,剛出生就被親生父母拋棄,後來由於經濟原因以及認為大學的學業內容對人生的幫助有限,選擇了中途退學,其後還是在大學呆了一段時間,主要旁聽了書法等藝術課,事實證明彷彿毫無用處的這段經歷卻在十年後賈伯斯對電腦字體進行設計時產生極大的幫助,所以現在的點滴生活都會成為未來的財富。

第二個故事,作為蘋果公司的創始人之一,賈伯斯在後來開發IMAC電腦的過程中被董事會開除了,但也正是這段經歷,讓賈伯斯認識了後來的夫人,並研究出了NEXT的作業系統以及創建了後來聲名大噪的皮克斯動畫公司,得出結論:挫折常常並不是壞事。

第三個故事,賈伯斯在早年間喜歡閱讀一本製作精美的雜誌,並喜歡一句諺語「如果每天告訴自己今天是生命里最後的一天,那麼一定會有實現願望的一天」,後來賈伯斯有了癌症,本來醫生說只有3-6月的時間可活,但幸好經複查是極其罕見可用手術治療的一種,這也是賈伯斯與死亡挨的最近的一次,雖然11年還是不幸死於了癌症。賈伯斯最後又提及到了那本製作精美的雜誌,後來停刊了,在停刊版本中,有一副「一條鄉間的小道」的插畫,上面有八個字「求知若渴、虛懷若愚」,這也是賈伯斯最後想寄語大家的。

賈伯斯顯然是百年間也難得一見的人,其所負責的多個項目,對後世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可惜天妒英才,過早離世了。但56年的歲月,足夠了賈伯斯的不朽,遺憾也無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