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好萊塢的黑名單--Trumbo

特朗勃/好莱坞的黑名单(台)

7.4 / 84,809人    124分鐘

導演: 傑洛奇
編劇: 約翰麥克納馬拉
原著: 布魯斯庫克
演員: 布萊恩克雷斯頓 麥可斯圖巴 大衛馬爾多納多 約翰蓋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hristy

2016-07-16 00:49:12

好萊塢十人案:達爾頓·特朗勃、他的朋友和敵人


       (轉自《環球螢幕》,作者毛斯)

         鏡頭回放一:1953年9月2日,《羅馬假日》首映。在演職人員表中,赫然打著——原創劇本:伊恩•邁克蘭•亨特;改編劇本:伊恩•邁克蘭•亨特和約翰•戴頓。第二年,這部影片在澳絲卡上獲得了最家原創劇本講,伊恩•邁克蘭•亨特波瀾不驚地領走了小金人。沒有人知道,其時,亨特早已通過秘密渠道把五萬美元酬金轉到了另一個人的帳戶上。
         
         鏡頭回放二:1957年3月17日,澳絲卡頒獎禮上,黛博拉•蔻爾宣佈最家原創劇本講的獲得者是《勇敢的人》的羅伯特•里奇,然而呼喚半晌卻不見此君現身領講。不,他不在其它片場,也並非臥病不起,更不是因為要等新生兒的降生而無暇光臨會場。都不是。事實上,羅伯特•里奇,這個人根本不存在!真令人難堪。學院無奈之下以「獲講者找不到」為理由,把這座刻著「羅伯特•里奇」名字的金像放回了倉庫里。

         N年後,秘密才得以披露:原來這兩起事件的幕後人物是同一個人——好萊塢著名編劇達爾頓•特朗波。他為什麼要使用假名、不敢公開承認本該屬於自己的榮譽呢?這一切要從爆發於1947年秋的「好萊塢十人案」說起。

什麼是好萊塢十人案?

        「你現在或者曾經信仰過共產主義嗎?」這是每國電影史上最「寒冷」的問話之一,被問者當中有好萊塢演員、劇作家、導演和製片人。
         好萊塢從羅斯福總統的新政時期到二戰時期,拍攝了一系列具有民主傾向和鮮明反法西斯色彩的電影,如《卡薩布蘭卡》、《告密者》、《東京上空30秒》、《人鼠之間》、《左拉傳》等等,這引起了每美國國會眾議院的一些議員的注意。於是,由聯邦參議員J•帕尼爾•托馬斯領導的「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於1947年進入華盛頓議會,調查「赤化分子」是否已經滲透進入這個偉大聯邦國家的核心產業中,他們宣佈要在「電影界進行一次對赤化分子的秘密審訊」。
        「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開始抓人的時候,通知片廠老闆要名單。好萊塢一開始不甚合作,但後來發現淫威之下,票房難保,這下可戳到了電影廠老闆們的肺管上。找幾個製片人、編劇墊背,算不得什麼大事,況且片廠內部勞資雙方之間、片廠與片廠之間早就暗潮洶病了,藉此機會拿掉幾個「礙眼的」,有何不可?「赤化分子」黑名單就這樣出爐了。很猖狂,一列一大把。1947年,「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自認為抓住了好萊塢在二戰中積極參與反法西斯戰爭以及大量左派製片人和劇作家的「把柄」。於是,在委員會的授命下,包括年輕的理察•尼克森在內的F·B·I·探員們將第一批粉紅色傳票送到19名好萊塢人士(大多是編劇)手中,要求他們「在委員會向他們提出關於政治傾向和其它類似問題時必須隨叫隨到」。
        這19個人中就有我們上文提到的達爾頓•特朗波。

達爾頓·特朗勃

         聽證會旋即展開,有11人被傳喚。劇作家布萊希特在舉證一小時後便離開了美國。剩下的10個人硬著脖子拒絕回答問題,因為他們覺得這有悖於憲法中言論自由和集會自由的精神。這下子可惹惱了「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的議員大人們,他們立刻宣佈這10人(包括達爾頓•特朗波在內的八位編劇和兩位導演)有罪,罪名是「藐視國會」。儘管十位電影人一再上訴,最終他們還是被判入獄十個月,並處罰金1000美元。這牛B哄哄的十人史稱「好萊塢十君子」,這樁著名的案件也被稱作「好萊塢十人案」(THE HOLLYWOOD TEN)

好萊塢十君子

        成為不受歡迎的人很容易
        成為黑名單上的人並非偶然。
        30年代,達爾頓•特朗波進入華納當編劇,接下來的六年里寫了21個本子,出眾的劇本駕馭能力使他很快成為了好萊塢編劇圈中公認的才子,收入也成為業界中的佼佼者。特朗波理所當然地加入了好萊塢編劇公會。
        但人生的大起大落總是難以預計,在一些及端特殊的年代裡更是如此。在陰雲密佈的冷戰時代,社會的每個角落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思想的影響,從而讓瘋狂取代了理智。

達爾頓·特朗勃

        儘管2007年末的編劇大罷工給人們的印像是——編劇公會是個堅挺的組織,殊不知,比起三四十年代的好萊塢時的情形,還差得遠呢。那時,好萊塢編劇公會的主席約翰•霍華德•勞森是個左派人士,為了給編劇們爭取更大的權利,公然與製片廠的老闆們叫板,為此老闆們頭疼不已,暗地裡運作成立新的編劇行業組織,以取代約翰•霍華德•勞森領導的編劇公會。有相當一部份編劇沒來得及被威逼利誘,便繳械投降。而達爾頓•特朗波是第一個跳出來拒絕加入新組織的人。他的勇敢行為帶動了一批人,老闆們的陰謀流產了,但達爾頓•特朗波從此被好萊塢忌恨。他被雪藏了六個月,期間得不到工作,也沒有收入。這是達爾頓•特朗波的名字第一次被放上黑名單,但遠不是最後一次。

勃朗特在浴缸中寫作
影片《特朗勃》截圖

        十幾年後,達爾頓•特朗波第二次被列入黑名單,這次持續了12年之久。

        到底有多少人曾上過這份黑名單?到現在都沒有確切的數字。只知道上世紀60年代,「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末期,仍有151人留在黑名單上,而且這份名單是每個好萊塢製片人人手一份的。這意味著什麼?——「一旦你上了,你就玩兒完了。」

朋友,還是敵人?只在一念間

        「小心,把你列入黑名單!」面對這樣的心理脅迫下,人們的選擇出現不同。
        「好萊塢十人案」伊始,達爾頓•特朗波他們並不孤單。一大票人,包括亨弗萊•鮑嘉、勞倫•巴考爾、金•凱利在內近二十位明星從好萊塢飛到華盛頓,遊行聲援「十君子」。他們抗議聽證會,要求面見杜魯門總統。「當時,我們感覺自己就像白衣騎士。」在影片《卡薩布蘭卡》里出演褒曼丈夫、那個革命者的保羅•亨瑞德也參加了示威聲援。然而睡了一覺之後,第二天他們就由「騎士」變成了「受矇騙的旅行者」。因為他們收到了來自所屬片廠的訊息:老闆們紛紛表態,迫於「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的壓力, 他們只能忍痛割愛,決定不再為這些鬧示的人提供飯碗,當然如果他們及時醒悟則另當別論。
        十人之一的導演愛德華•德米特里克步了卡讚的後塵。1950年9月,德米特里克被提前從監獄釋放,並出庭作證,向「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詳細描述了他的「共產主義者身份、在組織內的地位和稱呼」。在從英雄變為叛徒後,愛德華•德米特里克的事業得以恢復。對當年被判入獄,他一直耿耿於懷。不過,令他痛恨的不是判他入獄的法官和「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而是「引他誤入歧途」的美共人士。四十年後,愛德華•德米特里克出版了一本名為《不受歡迎的人:好萊塢十人案回憶》的自傳,為自己辯護。他認為是十人自己拆了自己的台,嚇走了那些自由主義者同盟軍,也讓友好的片廠老闆們失去了迴旋的餘地。他一再聲明,告密的動機是為了在好萊塢繼續工作。

劫後未必餘生

       包括道爾頓•特朗波在內的「好萊塢十人案」中的其他九位,就沒愛德華•德米特里克那麼「走運」了,政治的影響遠遠不會僅停留在監獄中。出獄後,再也別想在好萊塢混。

       人們總說從低谷走向高峰是人生的歷練,但從高峰跌向低谷卻是人生的毀滅。特朗波就這樣從人生的輝煌頂端跌入了骯髒的政治低谷,他參加製作的所有影片都在第一時間將他的名字刪除。在出平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他備受冷落,所有的電影公司都對他的作品如瘟疫般避之不及,縱然在那薄薄的扉頁下就是優美的文字、奔放的才華。因為特朗波的身份,女演員琴逑•羅傑斯甚至拒絕念他寫的劇本上的這樣一句台詞:分配和平等的分配,這就是民主。
        達爾頓•特朗波1951年被釋放後,賣掉加州的農場,帶著妻子和三個兒子來到墨西哥。第一年還算過得去,第二年就如同地獄般了。他沒有選擇,只能匿名或者借用朋友的名字撰寫劇本,特朗波發現自己彷彿又回到了剛入行時的境地——一仟美元一個劇本。在18個月中,他寫出了12個劇本。為了生活,他甚至以妻子名義為女性雜誌寫文章。不過,生活的黑暗並不能掩蓋思想的飛揚,境遇的冷酷不能替代對光明的渴望。1952年2月6日,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在睡夢中去世,伊莉莎白公主繼承王位。每國民眾對英王室的關注程度突然間大了起來。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特朗波投入了大量精力,在他人生最黑暗的時期寫出了舉世聞名的《羅馬假日》。被遺忘的特朗波,直到四十多年後新版拷貝中,才將他的名字放進了演職員名單中,而那尊原本應該屬於他的奧斯卡小金人,直至1992年才追加給他,此時他過世已16個年頭了。另一個諷刺的事是,頂替達爾頓•特朗波領取奧斯卡獎的伊恩•邁克蘭•亨特後來發現,他自己也上了黑名單。

柯克•道格拉斯做了件驕傲一生的事

         在經過了人生的艱難與慘厲,在體味了反人性的巫餡和背棄之後,達爾頓•特朗波帶著內心深處的荒涼,帶著任何人都無法解救的寂寞,帶著最隱秘的生活體驗,終日寫作,抽菸、埋頭讀書、沉思。他最喜歡的事情是躺在浴缸中寫作,邊吸著菸捲。對那些支持他的人,特朗波言辭懇切地寫信表示感謝,對那些反對者,他也毫不留情地寫信反駁。當特朗波身邊聚集了越來越多支持者的時候,他已經清楚地意識到罪惡的「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是那麼的軟弱無力。
       在給《勇敢的人》的製片商法蘭克•金的信中,特朗波寫到:「這份黑名單總有一天要完蛋,因為它是不正直、不道德、不合法的。總有一天我會公開地在電影業里工作。

        話說1939年,達爾頓•特朗波普出版過一部反戰題材小說《強尼上戰場》(《無語問蒼天》),獲得過美國國家圖書獎。獲獎之前,它已經在日本暢銷了,而這又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所以美國對日宣戰之後,《強尼上戰場》自然是被美國政府拿來說事兒,特朗波十分反感自己的書被戰爭利用為宣傳工具,所以一直拒絕將其搬上螢幕。直到1971年,他才自編自導將它拍成電影,並在當年的坎城電影節斬獲影評人和評委會兩個獎項。這是最早一批獲得坎城肯定的美國電影,但由於「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的陰影,此片一直寡為美國影評界提起。
       達爾頓•特朗波開始和政府交惡時41歲,被投入監獄時44歲,黑名單最後作廢時,已經54歲。特朗波曾在去世的前一年即1975年發表過一次演講,對人們「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時期的所作所為表示了寬容:「世界上存在著正和返兩面性,奸詐和善良,誠實和欺騙,勇敢和懦弱,無私奉獻和投機主義……絕大多數人,不管他曾經站在哪一邊,他的身上和言行中,都會存在著這些矛盾的性格。」但對於卡贊,特朗波是不原諒的:「我為他感到恥辱,他比其他很多有能力為自己辯護的人要差太多了。」至於那位愛德華•德米特里克,自1958年起便沒再拍電影,《牛津電影詞典》對此的評論是:「他已經喪失個性,乏善可陳了。」
        達爾頓•特朗波編劇的電影中,最常見的主題就是——少數人對抗強權。他說:「這是我一生的命題:你能夠戰勝強權。你可以跟大佬對看,你終將獲勝。」

    (轉自《環球螢幕》,作者毛斯)

好萊塢十君子入獄時和支持者(靠左戴眼鏡者為特朗勃)
影片《特朗勃》截圖
審判現場
影片《特朗勃》截圖
好萊塢十君子
影片《特朗勃》截圖
影片《特朗勃》截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