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忍者龜:破影而出 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 2

忍者神龟2:破影而出/忍者龟:魅影突击(港)/忍者龟:破影而出(台)

5.9 / 99,866人    112分鐘

導演: 戴夫格林
編劇: 喬許阿佩爾鲍姆 安德烈納梅克 Peter Laird Kevin Eastman
演員: 梅根福克斯 威爾阿奈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鴉火堂

2016-07-04 06:15:02

像我這麼牛逼的boy,下水道里還有三個!


文/夢見烏鴉

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喜歡這部要勝過第一部,因為作為一部純正的爆米花電影,《忍者神龜2:破影而出》儘管片中神龜們與當年的記憶不同,儘管在這個超級英雄、花樣美男橫行的時代,片中塑造的角色是那樣的另類。但是電影突出的一點,就是用好萊塢娛樂產業的一流工藝水平,為我們這幫神龜粉提供一個可供追憶過去的平台。


無心插柳的商業品牌
《忍者神龜》並不像《變形金剛》或是《特種部隊》那樣,是流行文化的產物。或許原作者根本沒有想到過這個隨意之作如今在全球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前兩個品牌。《忍者神龜》誕生於1984年,由幻影工作室( Mirage Studios)出版,但真正風靡形成品牌還要等到1987年。



忍者神龜出自當時兩個默默無聞漫畫家筆下,凱文·伊斯曼和彼德·拉特。其中凱文·伊斯曼當時只是一位畫四格黑白搞笑漫畫的小角色,他在一個休閒的晚上信筆塗鴉,靈感迸發創作「忍者神龜」的形象。


當時伊斯曼的出發點完全是由於山寨,用特定的詞來形容就是「parody」,意思為「變調的模仿」,「parody」也是美國娛樂界的一種特殊文化。即對那些成名作品的進行一些「別有用意的戲仿」,如今parody,最常見的形式就是《環大西洋》這類電影,以及《加勒比女海盜》、《女超人》等等各種成人版的「大片」。



當年凱文·伊斯曼創造了忍者神龜,將模仿對象鎖定80年代特別流行的四部漫畫,分別是:
★漫威漫畫《X戰警》(新變種人,尤其是金剛狼)
★《夜魔俠》
★DC漫畫《浪人》(由漫畫家法蘭克·米勒創作)
★戴夫·西姆創作的未來主義調侃漫畫《Cerebus》


為了避免版權問題,他們將四位主角的形象換成了海龜,因此如今審視《忍者神龜》,就會在裡面發現不少金剛狼、夜魔俠等知名漫畫英雄的影子,因為當時《忍者神龜》的出發點就在於山寨。

凱文·伊斯曼用自己積蓄和從叔叔那裡借來的錢,還貸了一部份款,自費將這套漫畫出版,1984年5月,凱文·伊斯曼和彼德·拉特以「幻影工作室」的名義在一套廉價雜誌上刊登了忍者神龜的黑白漫畫,當時僅僅發行了3250冊,並且還在一些雜誌上刊登了一些廣告(漫畫指南和推薦),但在美國地下漫畫界引起了一定的反響。幾個月之內,漫畫大受歡迎。


PS,「幻影工作室」這個名字很有意思,因為當時凱文·伊斯曼和彼德·拉特就老哥兩位光杆司令,根本沒有所謂工作室,所以取了這麼個名字自嘲。

值得注意的,正如parody文化中別有用心的戲仿一樣,早期的忍者神龜漫畫是一套血腥暴力為主的成人向黑白漫畫。

隨著漫畫書的熱銷,真正令海龜們名聲大噪是由於黑馬漫畫(美國著名漫畫商)代理了《忍者神龜》的玩具,在1986年生產了大量手辦,成功將海龜推向主流文化。次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購下動畫改編權,像《變形金剛》一樣,同樣本著買玩具的目的,製作了幾集動畫迷你劇,此後便一發不可收。


此外,當時的劇作家和動畫設計師為了市場需求,剔除了原著漫畫中的暴力情節,只保留了角色形象,並加入了相應的詼諧元素。忍者神龜中著名的口號「半甲英雄」(Half Shell)與「海龜的力量」(Turtle Power)就是這個時期確定下來的。



短短幾年之內,四個海龜帶著它們的口號「海龜的力量」(Turtle Power)走向了全世界,甚至掀起了一股拿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名字開玩笑的熱潮。



1990年,《忍者神龜》真人電影面世,由美國哥倫比亞公司和香港嘉禾聯合打造,香港著名動作指導劉家良擔任動作設計,神龜的形象則是由四名香港龍虎武師穿著神龜頭套扮演(演員其實是四名老外,但動作場面換成了龍虎武師鑽頭套),粵語配音更是由beyond樂隊四名成員親自上陣,當年票房狂收2億,位列當年北美票房榜年度第五位,隨後幾年又出了兩部續集。


此後多年,關於《忍者神龜》的品牌文化不斷擴張,2003年又重新開發了新的動畫系列,2007年中國意馬工作室與美國華納又聯合開發了CG動畫電影。



可以說,電視上播放的系列動畫片和電影是使神龜擁有強大粉絲團的主要原因,雖然當年的已經長大成人,但當初的情懷是不會改變的,即使如此,神龜仍然需要開拓一種全新的方式,以便能夠給這些人留下完全不同的印象。




逼真的神龜,錯位的記憶
《忍者神龜1》讓我感覺有些五味雜陳,積極的一面在於作為童年最喜歡的動畫之一,在大螢幕上以全新的姿態登場;但另一方面呢,平心而論,神龜們的形象實在太醜了。

動畫與真人電影的區別就在於此,在動畫世界中,我們可以將海闊天空的想像力強加於各種不同的角色上,通過擬人化的表現造成真人電影所達不到的觀影效果,即便電影CG技術發展多麼成熟,二者之間的鴻溝是永遠無法填補。試想一下,米老鼠與唐老鴨完全真人化的效果會是如何呢?


在這方面,動畫的魅力此時便凸顯出來,高度擬人化之下,配合生動的外表和誇張的行為動作,一個個可愛的卡通角色便出現在我們的記憶中。

而所謂的真人化並不是用CG將其表現出來,而是真正的用真實模擬的效果進行示範,因此,當年電視上四個可愛、激萌的小海龜,真人化之後,在電影《忍者神龜2》中就變成了四隻可以直立行走的真「海龜」,真實模擬下海龜的皮膚與紋理足夠以假亂真,況且頂級的動作捕捉技術和3D效果能夠帶來頂級的視覺享受和流暢的動作,讓觀眾彷彿在看一部真人武打電影,也是當年特技演員穿著笨重的龍套所無法帶來的觀影效果。

當所有技術環節得到近乎完美的展現之後,觀眾卻發現,心中的忍者神龜並不是這些過度追求「完美」的形象,這對懷念第一代忍者神龜的人們來說,這四隻很醜的傢伙樣子著實不惹人喜愛。或許,當好萊塢電影技術層面無法挑剔,但觀眾需要的並不是這些逼真到毛孔的技術,而是一個童年的回憶。

你們考慮過威少的感受嗎



亞文化之下的醜角英雄
但話又說回來,回到上文之中,《忍者神龜》當年被創造出來,主題就是重口味,是後來動畫電影變調之後才給觀眾帶來的諧趣之感。當年的90版電影和07版CG動畫,對「忍者神龜」的塑造,還是以當年動畫中的形象為主,但在如今的作品中,隨著超強動作捕捉和CG帶來的就是神龜們真實的質感,或許,這樣的形象才是對當年原版漫畫的最正統的詮釋。


因此,在這個花樣美男當道的時代,這樣的「丑角」橫空出世,看似另類,卻帶出了《忍者神龜》系列的作品的精髓——下水道中的超級英雄。

電影中,出現了利用變形液「回歸人類」的噱頭,最終由拉斐爾將其扔到了牆上。作為怪物一般的存在,忍者神龜不受大眾待見,是貫穿當年動畫版的一條暗線,隨著而來的,就是下水道文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亞文化。忍者風、幪面英雄、變種人都是代表元素。可以說,本片在邊緣文化的挖掘上,比第一集更有深度,但也因故事空間不足而點到為止,《破影而出》這個副標題說明了一切,讓醜八怪真正走出下潮流化變成了主流消費。

讓忍者神龜變漂亮?恐怕就會喪失了這套作品的精髓。


粉絲嚮導演的優劣
解決了角色方面的問題,從電影的角度,第一集電影《忍者神龜》選擇了麥可·貝的嫡系導演——喬納森·理貝斯曼。這是一位非常會省錢拍大片的導演,《諸神之怒》《洛杉磯之戰》風格化滿滿,可稱之位「窮人版」的麥可·貝,他的優勢就是狂轟濫炸的視覺效果,劣勢就是畫面晃動且陰暗,無論什麼時候都感覺髒兮兮的效果。


第二集換成了《地球回音》的戴夫·格林,這位別的不談,單單是《忍者神龜》粉絲這一條,就足夠了。

本片的故事幾乎直接來源於原版動畫,體量依舊不大。第一集的故事充其量就是當年動畫一集的水準,《破影而出》有了提升,是兩集,沒錯,真正的兩集水準。

作為粉絲,俺能明確的說出,故事改編自87版動畫中的《破土而出》與《大獲全勝》(由於當年對該動畫幾季內容拆分引進的原因,這幾集大概是60集左右出現,不知道原版動畫是發生在幾集)。

原版故事講述朗格的老巢大鐵球(也有翻譯成科技大廈)從地下鑽出,與X空間建立時空傳輸,準備傳遞外星軍團佔領地球。而且沒記錯的話,原作中是神龜們第一次正式與人類軍方合作,最後大鐵球底部被神龜裝了火箭,在時空之門關閉一刻,發射回了X空間,結尾朗格與史萊德發生內訌大打出手。

沒錯,本片的故事正是來源於此,這就是一個粉絲導演拍電影的好處,他能抓年動畫為自己帶來的美好回憶,一同分享給我們這般粉絲,凱西·瓊斯、牛頭、豬面、朗格還有與原版動畫形象非常相近的大鐵球,甚至算是還未變異蒼蠅人的巴斯克特。這些熟悉的角色和設定,恐怕是非粉絲觀眾無法體會到的一點。


當然,這樣的做法也會產生一定的劣勢,因為粉絲導演在電影中的表現,多數情況是以一個粉絲的角度去完成電影拍攝,片中很多故事情節,包括史萊德與朗格之間糾葛,凱西瓊斯的出世等等,都是當年動畫版中的常見的情節,粉絲們自然會get到其中噱頭,但作為非粉絲的觀眾,可能會產生理解上的缺失,不知道這些沒有鋪墊的情節如何而來,沒錯,《魔獸》中的鄧肯·瓊斯也是這樣滴。


商業電影速成大法
剩下的內容,就交給電影的畫面來完成,本片是一部標準的好萊塢式爆米花電影,其中充斥著大量電光火石般的打鬥和炫目的動作場面,為了就是要挑撥你的腎上腺素,輔助大螢幕的失調效果,能夠達到瞬間歡愉的觀影感覺。


其一,善於調動觀眾情緒。從電影畫面到故事節奏,《忍者神龜》始終處於一個高速運轉的狀態,故事發展採用欲揚先抑的模式,讓神龜們陷入一個無比危機的境地,突出重圍後奮起反擊,期間加入大量調動情緒的情節,比如結尾處大鐵球之戰,背景高光和慢鏡頭之下,更是帶來非凡的效果,能夠讓觀眾的心情始終緊隨著角色的處境而波動。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忍者神龜》漫畫版是一部以血腥暴力為主的成人向黑白漫畫,多虧動畫版只是借用了原著角色,將原本的兇殘部份完全捨棄,取而代之的輕鬆幽默的情節,促成了該品牌的大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搞笑與美式文化是《忍者神龜》的一大標誌之一,別看真人版中諸位形象上有點慘,但精神內涵還是一脈相承,披薩餅、滑板、嘻哈樂全部囊括。

其二,就是對動作場面的駕馭能力。這一點電影深得麥可·貝真傳,利用快速剪輯和快速的運鏡,大量動作場面凌厲而又具有視覺衝擊。就拿「玩命關頭」那一場戲來說,遠近景切換,環繞攝影,大到整體自由落體小到飛機駕駛艙內,充分顯示了導演不凡的場面調度和鏡頭感,單憑這一段內容,在好萊塢沒幾個人能夠拍得出來。而這一點也正是麥可·貝的長項。


最後,當結尾《Hero"s in a Half Shell》的主題歌響起的時候,我很激動!
評論